
《火车上的女孩》是一本由(英)宝拉·霍金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一):每个窗口都是一出戏
一部颇有英伦气息的小说:“金汤力”酒,通勤火车,伦敦白领,连绵的阴雨,维多利亚式的住宅庭院,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调。
小说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区柯克的《后窗》,同样是窥视,《后窗》是长
时间的关注,《火车上的女孩》是同一时刻,一瞬间的流连。在这
短暂的火车停留中,她看到了15号住户的
幸福景象,渴望化身其间,直到有一天,她真的“美梦成真”。
当我们远观别人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的
和谐,
甜蜜。那多半是假象。
真正的矛盾冲突,都是暗流,
蓄势待发,一击致命。
对
婚姻的质疑是这几年畅销小说的主题,从《消失的
爱人》开始,越来越尖刻。《火车上的女孩》显然更具讽刺性,这里的每一对
夫妻都难逃其责,无一幸免,“维系”二字都变成了讽刺,他们连起码的维系都做不到,迫不及待地要“败露无遗”。
作者一定深谙读者
心理,尤其是
女性读者心理,所以写得字字入心,让你被带入情境中,
相信瑞秋所见,所听,最后又随着她一起,被无情
现实击个粉碎。为她
悲伤,为她
难过,为她
遗憾,为她叹息,为她跺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每个窗口都是一出戏,有人偷窥,有人表演,你看别人,别人看你。你眼中的
恩爱,或许是无情的
背叛。你所羡慕的幸福,其实根本经不起考验。
世上唯有
自己最可靠。
结局很光明,不错,舒了一口气。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二):。
分了两天读完了
宣传语说这本书是希区柯克的《后窗》与《消失的爱人》的结合版 然而我觉得还是吹的有点过
豆瓣上书评大多也和我看法一致 觉得这本书一般 毕竟比起《别相
信任何人》和《消失的爱人》 这本真的逊色很多 太多的篇幅描写女主宿醉的感受 甚至结局也没让我很吃惊 毕竟这种小说的套路就是 埋住所有线索 到结局时全部揭露并指向一个先前从未着重描写的角色 然后这个角色在一瞬间丰满起来 仿佛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有所指 但这本书差就差在 太普通了 出轨情杀这种事在描写婚姻悬疑的题材里难道不是最
简单的一个吗 只是选了一个最
想不到的人而已 比起《消失的爱人》里女主的处心积虑步步计划和《别相信任何人》里女主一步一步和读者一起走向真相的过程 这本书做的只是让读书的人
等待 等到终日酗酒的女主 在结局时 想起因宿醉丢失的那段重要的
记忆而已
我也只给了三星 没事就别读了 而且我还没
结婚 也无法从中对结婚出轨什么的得到多少
感悟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三):叙事有特点,收尾够水准
算是短评吧,刚看完了悬疑小说《火车上的女孩》,这是去年欧美很火的一部悬疑小说,作者宝拉 霍金斯凭借该小说赚了不少,在福布斯过去一年的作家收入榜中排进前十,收入估计达千万美元。
小说采用的是“多线程”叙事,在三个
女人瑞秋、梅根、宝拉各自的第一人称叙事中转换,这样的好处就是,看似分散,但是又以各自第一人称视角聚焦,展现统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女人写女人,自然写的
感情细腻,但是有趣的是,女人视角的叙事最终还是落脚到
男人。
一起神秘的女性始终事件,牵连出爱恨情仇几多事,作者的悬念还是一环扣一环,其中若干次反转也很到位,作为一部悬疑小说,结局收尾反转也做的不错。不过,这部小说的风格可能根据读者口味不同,评价也差异会很大,毕竟作为女性视角叙事的小说,恐怕会让不少男性读者
感觉有些
婆婆妈妈不够痛快,我看着还好,作者在三个女人视角的不断切换中还能保证
故事完整和流畅,还是很体现水平的。而且节奏上,就如书名的火车加速,开始不紧不慢,我也是每天翻个二三十页的慢悠悠的看,到最后50、60页有种突然加速的感觉,让我一下子翻完啊。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四):什么是完美的婚姻?什么是完美的爱情?
情感描写加上适当的悬疑,书非常吸引人,我上班时间也看,24个小时内把它看完了。
什么是完美的爱情,什么是完美的婚姻呢?
我的父母长期吵架、冷战,我甚至觉得他们应该
离婚,那肯定不是完美的婚姻;我谈过两段不
成熟的
恋爱,都草草
分手,那都不是完美的爱情。
我没有结婚,但是身边有很多已婚的同事,
朋友。有的人
喜欢在办公室开女同事的玩笑,朋友圈从来不发
老婆小孩的照片;有的人会经常讨论
孩子报了哪个班,生病了……在朋友圈晒照片,言语文字间,都是对另一半和家人的爱。
可是我当我亲眼见证最最模范的朋友出轨了,而且还继续在朋友圈晒娃……
我想,完美的婚姻是不存在的,当朋友问我能不能接受以后的另一半出轨时,虽然心里很难受,但这件事情是完全可能会发生的,人一辈子不可能只爱一个人。我越来越相信是
责任,随时间建立起
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一个
家庭捆绑在一起。热恋的纠结缠斗,如果不是因为短暂,又怎能
美好。
什么又是完美的爱情呢?
我
曾经暗恋别人,他绝顶
聪明,在业界
首屈一指,我被迷得神魂颠倒,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后来我有了接近他的机会,却发现他
自私、自大,他真的向我伸出手时我吓得转身逃跑。
正如:
爱着某个人却无法接近,其实是件幸福的事。遥遥地望着霞光照耀的山顶,仿佛
永远不可企及,脚下踏过的每一片确凿的土地与青苔,都是热爱过的证据。得到长久而唯一地渴望着的某件事物,其实是件
悲哀的事。站在原本以为到达不了的峰顶,才望见高岭另一面,峭壁下黑暗的海面。
爱情是一个过程,或转换为
柴米油盐的
亲情,或者死亡。真的,你难道没有发现,慢慢地,你连爱人的
能力都没有了吗?
爱情正如
青春一样,
拥有过就好了,不是吗?趁现在还能爱,
勇敢去爱吧。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五):这就是一群蛇精病的故事
本来是看到原版觉得看上部不错,结果看到中文版觉得这封面档次低了一点,打开读了几十页还是比较吸引我所以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花了四天看完的。
讲的就是一个离了婚丢了工作又酗酒的女人瑞秋为了不让收留她的房东兼朋友凯西发现她已经被
炒鱿鱼了每天还是会通勤坐火车,她在路上会经过她前夫汤姆和他现任
妻子安娜以及
他们的孩子住的房子以及他们的邻居--一对甜蜜恩爱的
年轻夫妻住的房子。曾经她和汤姆也和他们一样幸福,她曾经也像杰西(她给那屋女主人起的名字)一样
美丽动人,但是
时过境迁,如今,她只能靠意淫别人的
生活来支撑她
无聊的日常。事情在某一个周五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瑞秋看到了那幢房子的阳台上,杰西亲吻了一个不是杰森的深肤色的男人,她非常震惊甚至觉得自己这个局外人也受到了背叛。事情还没有结束,瑞秋得知这对夫妻的
真实名字是来自几天后的报纸--梅根,也就是杰西,失踪了。而就在她失踪的那一天傍晚,瑞秋喝的烂醉准备去找汤姆,结果记忆断片醒来只有满身伤痕和满屋子的狼藉,凯西
无奈要求她
离开。瑞秋隐约觉得梅根的失踪和她消失的记忆有关,汤姆气冲冲地告诉他那天他喝得烂醉还摔的浑身是伤,他一个人开着车找了她三个小时。瑞秋开始着手调查这个案子,
为此她告诉警察关于那天在阳台上的事情,那个男人是梅根的心理治疗师卡马尔,他被当作嫌疑人被逮捕但是因为证据不足并且证人是个不靠谱的酒鬼被无罪释放,一切矛头指向了梅根的
丈夫斯科特。瑞秋写了一封邮件谎称自己是梅根画廊的朋友有一些线索想和他聊聊,斯科特答应了并和瑞有了了密切的往来。梅根在失踪两周后被发现曝尸树林,还怀着
一个孩子。安娜因为在附近一直看到瑞秋而感到不安,汤姆说他会和瑞秋聊聊。被媒体和警方压迫的喘不过气来的斯科特在得知
胎死腹中的婴儿不是他也不是卡马尔时濒临崩溃,撕破瑞秋的
谎言后又和她大吵了一架,瑞秋
回忆起了一些当时的线索--那天安娜也在车站附近还上了汤姆的车,而这些和汤姆告诉她的有出入。与此同时,安娜发现汤姆的健身包里有一个语音提示是女人声音的手机,瑞秋意识到那个当时钻进汤姆车里的其实就是梅根,她来到汤姆家破天荒和同样充满狐疑的安娜聊了起来,没曾想汤姆出现在他们身后,汤姆道出了他杀死梅根的实情并打算杀瑞秋灭口。。。
以上是大概的剧情,小说是角色(瑞秋梅根安娜这三个女性角色)的
日记第一视角展开的,这样主观性很强的叙述方式让人物
内心的状态更加细致,让读者
理解这帮神经病发病的具体原因,大开脑洞,为什么一个酗酒的跟踪狂前妻会搀和到跟他完全
没关系的人和事当中去,为什么美丽优雅的妻子会勾搭治疗师怀上邻居的孩子还曾经淹死了自己的亲生
女儿,但是故事后半部分明显没有前面精彩,看完结局没有觉得大呼过瘾,反正我是很平静的合上最后一页的。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六):谁不曾自降身价爱过渣男
---------------------读《火车上的女孩》 文/纪汐
自从遇到了一些感情问题的时候,
姐妹推荐我听公众号:彬彬有理,实话说还真的收获颇多,特别是在里面看到过太多
优秀的女性太过于相信直觉,太过于感性,爱上了渣男。
何为渣男?1、
事业上
不思进取,对家庭毫无担当,且对生活
自暴自弃的男子2、对
伴侣不专一,
朝三暮四,喜欢搞暧昧的男子。网上甚至对渣男进行分类,有
甜言蜜语型,
怨天尤人型,谎话连篇型。《火车上的女孩》的男主角---汤姆无疑就是谎话连篇型的。如果说为何渣男越来越多,除了一个
社会发展,女性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本身男性的劣性根一直未改。
作为被宣传为希区柯克的《后窗》与小说《消失的爱人》的结合体,
老实说还是有点言之过实的感觉。毕竟主角的形象,肥大酗酒,毫无形象,谎话连篇,虽然
文章多次提到之前有多优秀,但现在的形象老实说很难符合国人对于主角的想象,是因为和渣男在一起之后,因为怀不上小孩,加上记忆出问题,最后被男主角抛弃,可是毕竟一开始的形象设计,就很难让国人对这个主角形象产生
同情感。
不过一开始的开场设计倒是不错,让读者的情感和胃口被吊了起来,之后的情节虽然采用了人物穿插的描述,试图营造出只有“瑞秋”一个人的感觉,这点还算是不错,只是整体的情节有略显冗长沉闷,无法有一口气看完的快感。
当然全文的主旨定位,主要想说每个婚姻后面的事实,总会让人无法承受,出轨,婚外情,离婚,再婚,在这个信任危机高发的社会,这些在外人的眼里,都成了平常事,可是对于当事人而言,却成了横亘在心里永远的梗,很难释怀。无论是瑞秋因无法怀孕生子,最终被抛弃,而终日酗酒,还是安娜抢了瑞秋的
老公后结婚生子,却总放不下瑞秋,担心她再次来破坏,整日疑神疑鬼,而梅根却因为年轻不小心害死自己的孩子后,因为无法对自己的老公坦白,却选择
放纵,用婚外情来掩盖自己。
如果说汤姆把这三个女子耍得团团转,是典型的渣男行为,那么作为女性,是否也应该反思下自己的行为,自降身价去迎合的感情,是否这个男人真的是值得托付的男人?他利用瑞秋的记忆问题,对瑞秋撒谎,不敢带女孩去看自己的
父母,每次的质问,都会被他巧妙的转移
话题,难怪说女人在感情问题上,智商为零。。。
难怪彬彬有理说:“我们不教你靠男人,因为男人靠不住,但是我们可以教你用男人,因为男人够好用。”如果真的能够在学会好好爱
一个男人的同时,又用好他,两人
皆大欢喜,
何乐不为呢?
理性的
对待爱情,婚姻,愿大家安好!
2015/12/28
本文均属
原创,如要转载,请豆油!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七):曾经坐过的那些火车以及大家都要独立啊
这本书是2015年收到的圣诞礼物,花了半个晚上加上一个上午的时间,终于看罢。
此时的
心情是
惊心动魄,
感同身受和明灯的样子仿佛更加清晰了一样。
关于感同身受,2012年的时候Z小姐曾经有那么一段毕业了没有正式工作的
经历, 身边只有不到1000镑呆在英国,每天带着恐慌感入睡和醒来。然后找到了一份靠近伦敦的一个小镇里的工作,打开书看到瑞秋每天坐火车按时通勤上下班的时候,脑海里飘过的全是那那时的自己。在餐馆里打工的自己常常会整夜整夜的
失眠到造成六点,会暴食,会不爱那个自己,然而早晨醒来,还是要换了短裙穿上风衣坐两个小时的火车去面试。最
安慰自己的事情是面试结束可以在tesco买一个鲜虾蛋黄酱三明治,新鲜奇妙的味道融入齿间的一瞬间可以什么都不想。
自己眼里别人的美好或者奇怪生活,大部分时候,都不是生活的真相。
每个独自生活的人,都可能会在一些时刻成为火车上的瑞秋,状态好的时候,是那个和汤姆在一起之前的瑞秋,状态不好的时候,是那个会间断性失忆,要靠着酒精的力量挨过去一天天的瑞秋。
但是无论何时,婚姻两个字都无法成为事业去改变人生吧。
人生在世,有一个目的是都想成为特立独行的人来活的内心踏实,所以安娜讨厌自己重蹈瑞秋的覆辙。然而,从嫁给汤姆放弃工作生下小宝宝伊薇的时候,安娜已经放弃了过往的自己,成为一个良妻闲母,这个时候她的事业也变成了照顾小宝宝。我所不能明白的是,为什么女生要负责生小孩还要负责带小孩?其实作为一个没有结婚没有小孩的单身女青年似乎没有多少发言权,作为一个爱小孩如我的巨蟹女,光是想想只有小孩的人生,也是有点可怕的。
因为经历过很多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和持久的打击,瑞秋被小三上位被赶出家庭每天喝的醉醺醺的满嘴谎言住在凯西家折后在这种堕落的的人生和颓废的心情,全部都刻骨铭心的理解和感同身受,甚至为了这些姑娘难过到流泪。
可是人生和机会不会主动。
我知道人生除了好事情还有坏事情会发生,反之亦然,所以独立的人生非常非常重要,是在绝境中救命的稻草。深爱这件事情是一件听起来写起来回忆起来美好,然而光有深爱很难美好。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女权主义的文章,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深深懂得一件事情是,无论male或者female,都有相应脆弱的时候,也都需要人格的独立去获得完整的人生。很显然,渣男汤姆和暴力控制欲爆棚男斯科特都不属于此列。瑞秋和安娜一定是被所谓的爱情避风港冲昏了头作为两个智硬女主脚登场,看不到身边人的一切都是由谎言构筑起来的,人可以天真,但是天真到傻就是愚蠢了。
可是我还是相信爱情,这种会瞬间迸发的值得珍惜的美好的情感。
然而, 不知道为什么,合上书,我的心中是JK罗琳在爱丁堡的大象咖啡馆里就着一杯咖啡写哈利波特的时候,是在去往伦敦的火车上宝拉写火车上的女孩的样子,我爱你们。
2015年圣诞快乐。
光落在你脸上
可爱一如往常
你的一寸一寸
填满欲望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八):你会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火车上的女孩》这本书所描写的爱情或许是很现实的。瑞秋,汤姆的前妻;安娜,汤姆的现任;梅根,汤姆曾经一度的情人。我觉得我现在没有资格对他们的爱情或者说是婚姻观评论些什么,反倒是作者的叙述方式以及瑞秋本身的性格让我更感兴趣。
初见这本书,写到瑞秋每天乘火车,在车上看到“杰森”和“杰丝”。其实我是很有感触的,我喜欢在车上那种放空的感觉,随着自己的思维各种想象,就像意识流的那种。我们把自己看到的赋予自己的想象,就像瑞秋一样。有时候不是很理解记忆这个东西,什么记忆才是真的呢?比如我曾经去某个地方,总觉得很熟悉,自己好像去过,但其实我是第一次去。或许是我在电视上或是其他地方见过那个地点,然后我把这段记忆拼接到自己身上了么。不是很懂……瑞秋是个酒鬼,或许酒精的作用让她的记忆更容易错乱,就像她分不清到底是汤姆打了她,还是自己摔倒的。
我很佩服瑞秋,她在火车上看到的“杰丝”,她会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她,会去弄清她的死因。虽然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直被瑞秋的神经质所烦扰,但是,这个角色就应当是这样。如果她不喝酒,如果她在别人眼里不是所谓的“不正常”,她也不可能通过一切直指最后的真相。
最开始看到书名,以为是一本小清新的书,后来,读起来了,也觉得别有一番意思,虽然我认为并不能称为悬疑,毕竟各种伏笔和情节的设置还不是很扣人心弦。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九):远离错爱
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在评价作者宝拉.霍金斯的这本小说时说“非常厉害的悬疑小说,害得我几乎彻夜未眠,酗酒女主角的叙事口吻只能用完美二字来形容。” 《火车上的女孩》 是2015年亚马逊年度十大好书之一,更是亚马逊年度畅销书总冠军。对我来说,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作案嫌疑,其恐惧感让人蜷缩着无法入眠,虽然如此,但又欲罢不能的要知道最后结果。
如同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看似每个人都毫无动机,但每个人却暗藏杀机。前者,列车上的每个人对恶名昭彰的罪犯有着一套复仇计划。而《火车上的女孩》所表达的是因爱而起,又因错爱产生了嫉妒、仇恨、报复,深陷其中的女人们,却不知她们的生活轨迹却攥在了一个撒谎高手的男人手里。
小说之所以让读者欲罢不能,不仅是作者采用了以一个火车上女孩作为视角来“窥视”火车下人们生活的情景,更是满足人们“窥探”他人生活隐秘的好奇心理。这种窥视并不违背道德与法律,而且还让书中的人物瑞秋“跳到”火车外的生活,与她窥见的人成了朋友,自己逐渐成了被窥见者。
这本书具备了心理悬念、空间张力、视觉感强烈等特征。书中人物瑞秋在隔天醒来才发觉自己受伤,酒醉的她只记得陌生红发男子在车上搭话,而就是那天晚上发生了一起命案,是她每次窥视的,让她羡慕的天造地设的那对爱人,妻子遭遇了不测。在瑞秋试图回忆起那天所发生的事情时,前夫的妻子安娜也目睹她来过这里,有意思的是,后来瑞秋依稀记得安娜当夜也从她身边出现。不管是瑞秋、安娜、还是案发人们必关注的被害者梅根的丈夫斯科特或她的情人,都在互相猜忌与怨恨中,营造出恐惧与紧张的悬念。在视觉描写对心理的影响上更入木三分,“我抬头望见杰森站在楼台上,垂下眼睛俯瞰着铁轨。他仿佛正直直的盯着我,顿时有种诡异之极的错觉”。
故事段落以时间上的非黑即白,早上或晚上的时间点;人物性格的极端两面,或温柔或残暴,烘托出人性的光明与阴暗面,更为结尾情节的突转和出乎读者的意料制作悬念,以求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传达给人们的是:远离错爱,爱他人、更要自爱,生活才会更加爱你!
文/巧克力糖豆
《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十):孤独的人,寂寞的爱
这个世界没一天都会有一对夫妻拌嘴吵架,拳脚相向,甚至离婚各走一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向对方证明自己的存在,即便是那些举案齐眉的夫妻,内心也会因为对方的一些举动而心存芥蒂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而在家庭中尤其是结婚后,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要做好一个好母亲或者父亲,要做好一个丈夫或者妻子,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这些角色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火车上的女孩》这本书的女主人公们生活中都有各自的不如意,瑞秋——一个离婚的女人,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处,没有真正可以倾诉的朋友,每天还要假装上下班的两点一线,真可谓是一团糟;安娜——每天围着孩子转,还时刻担心老公被抢;梅根——藏着不少秘密,有个对自己过度关心的丈夫,内心不安于现状而有外遇。
这个火车上的女孩都看到了什么人,这些人又发生了什么事,她会和这些人有什么关联吗,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解读。
我想,这本书也给我们一些生活启示,关心身边的人,物质上、精神上都要关注对方,但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想法,有问题时一起想法子解决,不能只想着自己是否高兴是否开心,而忽视对方的。
寂寞,容易让人胡思乱想,更会让人误入歧途,所以不要让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自己而日益寂寞,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