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噪音太多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噪音太多经典读后感10篇

  《噪音太多》是一本由梁文道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噪音太多》读后感(一):文艺本身,即已是反抗

梁文道从17岁就开始写评论,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评,他很早就写过一本时评集叫《常识》,那本书比较公共,讲的都是民主民生常识。前段时间还看了他那本日记随笔集《我执》,恰恰相反,它非常私密。而今天看的这本《噪音太多》刚好居于两者之间,它是梁文道多年来对艺术娱乐真知灼见的集合本,第一个部分讲的是音乐,第二个部分讲的是影像,都正合我的胃口。

对于书名的由来,他曾经这样解释道:“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分雅俗,有时小众有时主流,正是想来回跨越那道界限,使众声喧哗,故名《噪音太多》。”

因为《噪音太多》,我们得以洞见一个颇具文艺气质的梁文道,也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文艺的敏感情怀

梁文道在书中讲述了他眼里的音乐和电影,电视和娱乐,评判有褒有贬文章虽然涉及了小众和大众两个群体的认知,但读者不难看出他个人的实际态度和倾向,实际上,梁文道也在通过他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具体的审美范式。

走进音乐意味着人们能够逃离可憎的庸俗的现实,得到精神自由内心的疆域无限扩大。走进电影是需要勇气的,我们要让自己面对日常琐事掩盖下的真实,认清人之存在的质地。这些我们都知道,然而,什么才是好音乐,什么才是好电影。

总有人认为,能让他们痛快的就是好音乐和好电影。哭得痛快或是笑得痛快。

于是我们很容易见到一群又一群在烂熟的曲调中提取吟唱乐趣的人。而这些人在另一些时间里,可能又在反反复复地相互叨念着电视剧里滥俗的情节和桥段。他们痴迷,但却从心底将做音乐,拍电影当成不入流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于是才有了另一批人存在,他们努力寻找不凡的自我感觉,试图逃离庸俗的宰制,他们向着真正的文艺奔去。

艺术家都是偏执狂,因为偏执,他们才能够获取普通人捕捉不到的东西。很多艺术家和文艺从业者都是富于才情的,全面的,综合的,他们是这个社会群体中杰出的,优秀的人。现实被他们踩在脚下,心中燃烧的是崇高的艺术理想。他们从一大堆所谓的热门,流行和浮华的文化中挤出,借助艺术的力量寻到生命的真我,为这个世界构建着一片自由空间。

这世界噪音太多,耳朵里充斥的都是别人的声音,但我们并不能清晰地听到他人,也很难听到自己。

为了躲避噪音,我们选择了文艺。在文艺的庇护下,我们感到自己无比强大。

我们选择文艺,并不仅仅是为了躲避噪音,更是为了自立,自强和自足。

  《噪音太多》读后感(二):我就是喜欢

如果一首歌曲的曲风是你的菜,扭打HI-FI再大声,你也觉得是享受,反之,再细声你也觉得难以入耳。如果一句话中听,无论多少人重复多少遍,你也觉得是百听不厌,反之,只一句,已经让你的胃翻腾。在众人接受与小众流传之间,有一道界限,所以梁文道将本书取名为《噪音太多》。
本书前半本都是在谈音乐,包括作者所钟情摇滚乐、古典音乐、蓝调和爵士等等,我是门外汉,但我有兴趣了解这位我超级喜欢的“道长”所喜欢的一切,所以按照书里提及的曲目和相关音乐家的名字,在“虾米”上搜了所有能搜集的音乐,做了一个专辑《噪音太多》。其中有一个古巴哈瓦那的“美丽风景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确实很惊艳,这些现已年界百岁的老歌手,传唱的歌曲非常有灵性,别具异国情调,热情洋溢,嗓音富含生活气息。虽然听不懂歌词,可是无碍你被它们所吸引。另一首让我无比惊喜的是Linkin Park《Nobody’s Listening》,日本曲风加黑人RAP,哇塞,情不自禁就跟着节奏扭动身体,哦耶,哦耶,好活力呀。我真是孤闻寡陋,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妙的音乐,而我居然都没有接触过。
除此之外,也学到不到东西。比如蓝调,它是爵士乐的根源之一,是黑人奴隶在工作的时候唱的歌曲。还有,乐队指挥,有人曾经质疑指挥的作用,认为乐团的成员都熟悉歌谱,似乎指挥的角色可有可无,但事实上是一旦指挥离开,整个乐团真的会乱成一团
别看这些内容颇难找到读者去共鸣,可是梁文道的特别之处就在他的写作风格幽默诙谐,不至于读得沉闷。如果你能坚持读到后面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找到感觉了。后部分谈的是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些香港娱乐圈的事情。基于这些内容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别说对于从小看香港电视剧,追港星的我们来说,就很熟悉了,读起来趣味横生,经常会被作者的观点戳到笑点,一个人也乐呵呵地傻笑,不能赞同更多呀。我还因此知道怎么去欣赏那位我既喜欢又觉得很有距离感的王家卫导演的电影,原来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互相关联,一部接着一部,都有呼应的细节设于其中。
文答应看过这本书了,她说这本书的评价普遍不高,所以因此没有推荐给我。可能是因为我实在太喜欢梁文道,所以觉得一点也不差,他的观点很独到,不仅看书看出门道,而且一直能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这些作品,始终在欣赏之余又带着批判的眼光,使得读过的书本、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都能被他所消化,又化为已用。嗯,又学到野啦!

  《噪音太多》读后感(三):浅读

  《噪音太多》,是一本杂文集,准确来讲就是一本随笔集,如一篇篇博客日志般,不是写给所有人,而是写给那几个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
  关于音乐,电影,电视和当今的娱乐圈。谁又能说谁说的是真理呢?而评说它们的人,都只是给普罗大众各自指了一个方向。随波逐流如我般之人便随着那亦真亦幻的文字漂泊了下去,而我则更甚,奔着梁文道先生的命好,就直杵杵的决定坚信了这书里的每一个字儿。
  读罢几十页,便知没有跟错人,无论怎样,他让我一个摇滚乐和古典乐盲对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文字的影响使我接触那些曾经令我觉得遥不可及的古典乐和令我产生些许恐惧的重金属摇滚(请不要笑我肤浅,我是听口水歌长大的)。
  电光幻影迷什么?梁先生对他所看电影有褒有贬,不偏不倚,对大获赞扬的片子有批驳,对那些票房口碑都不佳的片子也找出了看的理由。同时,他对自己的心中所大爱的影片在文中也表现的一览无余,比如他的星战信仰,对基耶夫洛夫斯基《两生花》的着魔体验。就像是一个文艺青年恣意的抒发着一部电影给他带来的无尽的遐想和思绪。而他又比小文青们多看到了些更深刻的故事内涵和商业秩序。
  正如梁先生自己所说:“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分雅俗,有时小众有时主流,正是想来回跨越那道界限,使众声喧哗。”文字中可见其平日对文化的在意与积累,显其老牌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的身份。
  看此书,是为了在某个部分与梁先生产生共鸣,有人说从他的文字中看出他不懂摇滚乐,也许他确实不懂,也许他不学术,但是私人的想法怎能用简单粗暴的正误二元论来评断呢。若认同则认同,若否定则持保留意见,不必深究。安静闲暇之余翻它几页,探探他人的思路,自己未必不长进。总之如我般初出茅庐的向往着走文青路线的好青年们,此书值得一看。

  《噪音太多》读后感(四):书摘

1.看张爱玲听白光,自然是天衣无缝的怀旧氛围;读毛选读邓丽君,就有点超现实的荒谬况味了。
<The Hours>的电影配乐如此出色,不是选对了作曲家,而是Cunningham的小说根本就是脱胎自那尚未存在的配乐。Philip Glass的旧作启发了她的小说,改编自她的小说的电影又成就了Glass的新作。
2.回看当日的《滚石》,正是这种形式胜过实质的标准示范。既是“没有理由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自然也就很容易变成没有理由的顺从。
3.空气吉他的爱好者认为,上乘的演出甚至要比真实的吉他手更能表现出摇滚的内心力量。换句话说,这叫做“比真实还真实“。难怪美国空气吉他大赛的网站会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Jean Baudrillard去世的时候特别出段讣闻了,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正是他发掘了虚拟的”美德“,指出了虚拟在后现代世界里头已经彻底吞噬所谓的真实。
4. 就算用上最权威的原谱,最正宗的乐器,然后用最传统的手法在巴洛克教堂里演奏维瓦尔第,我们听众也是现代人呀。说到底,这是诠释学和接受美学早就谈过的老问题,什么东西都可以按照古方法炮制出来,但是听众的感觉和头脑是无法复古的。所以古乐家们再怎么费尽心思,我们也无法再现当年的音乐,因为我们究竟是现代人。
5.我们知道男人的高潮的确就是在尽量延长动作时间之后的这么一下子,而女人却可以绵延不绝波浪连连。历史上数得出名字的作曲家尽是男性,少数女作曲家在雄性主导的乐坛里也只好跟随这个模式,表现不出阴性性高潮的作曲手法。难怪男人听得大呼过瘾的片段,女子却感到不太对劲。
6.教宗本笃十六世认同法兰克福学派Adorno的观点,觉得流行音乐是一种面向大众同时也制造大众的工业产品,听众得到的不是自身亲切的一手体验,而是再生产出来的标准经验。这种音乐为了赚钱,不惜把听众变成一堆只剩感官的标准人群。
7. Krzysztof Penderecki <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这部作品由52把弦乐器演奏,乐手有时候要把弓拉在提琴的尾巴上,或者琴把的背面,发出古怪的摩擦声。更令听众震惊的,是那种类似核爆噪音的”音丛“(Tone Cluster)效果,也就是让所有乐器同时拉奏相近的音符。
8.Pierre Bourdieu: 品味区隔/品味秀异 distinction 即,当全世界都夸帕瓦罗蒂是”世纪歌王“时,我们偏偏要说他其实早就走下坡了;当媒体部分青红皂白地缅怀这位”世界上最后的男高音“时,我们偏偏要说你们其实不懂什么叫做男高音。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突出自己那内行的真正的乐迷身份,好隔开你们这群盲目无知品味平凡的大众。
9. 我们透过音乐把自己的情绪粗暴地加在这个世界之上,演绎出自己的一出戏。
10.钟楼与钟声,统一了整个市镇居民的生活节奏、生命目标,是宗教信仰中心位置的象征。
11. sound bite ”精句“ movie bite ”精像“,由于其精,所以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人一见难忘,而且还代表和说明了整部片子的特质,所以欧诺个场被剪进宣传片,好进一步引人消费全套作品。
12. Daguerre 电影=一秒重复24次的真理
13. 贺岁片三个字的重点是”贺岁“,不是”片“。
14. 王家卫=智者 sophist
是那批被柏拉图猛烈批评过的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人。在柏拉图的眼中,这些”智者“周游希腊列国,吸引无数年轻人跟随求学;但越是追随者多,他们为害益深。因为”智者“们展示的世界和知识不是真理,而是一些巧言令色装饰建筑的海市蜃楼。换句话说,“智者”让人看到的只是一连串奇美的影像,而非影像遮掩的真实世界。所以柏拉图为“智者”下的一个注解就是“影像制造者” Image-maker (王家卫即是)
状态首先自空间生,他是先想到要拍个怎么样的空间,才去判断何种人物应该出现在这个空间里和如何出现的问题。整部电影往往就由状态出发,再把不同的状态加以联系发展而来。
他的音乐不是最后加入,反而是从开始构思的时候就存在的了。
作者型的导演
15.我们日常生活中偶然感到眉跳心痛,鞋带的断落与灯火的熄灭,难道真的都只不过是一种偶然?
奇斯洛夫斯基(《双生花》)专注深刻地用电影区探讨生命中那不可量测的神秘面向。
16.宗萨钦哲仁波切:”自我“是根本无明,它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
17.虽经过数十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熏陶,却不知为何还是省略了宏观的结构与北京,照例集中在一个又一个的名人身上。
中国人的学史态度因此造成了”历史重复“的诡局,因为你越想把对于过去某段事件的理解搬到今天,你就越发现你今天面对的很像前人的经历;于是你就很自然地把前人的作为当作今日行动的指导。结果经过你的实践,未来就变成历史的重复了。所以老板和领导爱读历史,运用在里头学到的权谋术数,使今天的办公室政治活像一部宫廷斗争战。由于在各个阶层各个机构的掌权者都爱历史,所以他们制造出来的世界就跟两千年前的世界本质一样。既是如此,后来者就更觉得历史果然重复,学史果然有用,”以史为鉴“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大家都喜欢历史,都喜欢强调过往历史和今日世界之”同“而非其异,我们就把老祖宗的经历当成了缔造未来的指标了。
所以尽管创作历史剧的人未必有这等意图,看历史剧的观众却不免使自己陷入一幕又一幕的历史活剧。
18. 在互联网时代,再小众的东西也有市场,再过时的东西也还捞得住人。问题只是,我们还没想到一个能在这种状态里保证赚钱的方法。
*长尾理论对新媒体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市场,任何曾经创造的内容原则上都将在这里"永生"。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从经济上考虑,销售商不可能去经营太多的处于长尾的小众商品。互联网平台为这些长尾小众商品提供了销售市场。所有非主流的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大的市场,这些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实现小众的极大数量。在长长的“尾巴"上,曾被大众流行挤压和忽略的"个性化"将被凸现出来。
第二,从制作和传播上来说,传统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成本是相对高昂的。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不花分文上传网页或撰写博客,还可以免费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内容。低成本的制作和传播将会使从事长尾小众商品的生产和传播者获得更好的利益回报,从而繁荣长尾小众商品的供应市场。
第三,传统媒体是一种内容打包的服务,一方面众口难调,所以要用各种文章的集合最大化地满足最多的读者,另一方面,内容的传播速度较慢,修改和更新也不方便,读者很难实时地获得某些信息。而互联网时代,读者可以随时用他感兴趣的关键词搜索,看他想看的文章,甚至可以实时获得某些重要信息,而这些文章和信息就可能来自于处于长尾的小众商品。利用RSS技术,人们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打造一份自己的个性化报纸。于是,互联网就可能用每一篇文章来满足每一个读者的需求。
19. 许多分析色情影片的文章,一副”文化细读”(close reading)的作派。但正如不少“文化研究”毛病一样,它们对文化工业的成品关注得过多,对于那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过程却了解得太少,一不小心就会沦为自说自话。
20.所谓娱乐,就是要遮蔽现实,让我们觉得一切安好?
现在的我,大概有几分之一卷进了这个自行运转自我感觉良好的娱乐工业,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还想得不太清楚;但是那种活在社会当中西湖不在其中的游离与难堪,却已领会充分。
21.香港只有一种活动,叫做娱乐活动;只有一种名人,那叫做艺人。所以香港欢迎任何名人的活动都要弄成综艺节目,把那些名人通通变成艺人。
他们被全面地“去政治化了“,大多数艺人变成了一种丧失了正常公民应有权利与能力的”次等公民“。我不是在谴责他们,我是在同情他们,因为他们也是被剥夺了权利的受害者。
22.以近年流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论“来看,艺人时种个体企业,以谋求最大利益为本,但搞好企业责任,得到公关的润滑,从长远而言是笔”可持续发展“的好买卖。
问题时企业责任也是门很专业的学问,富商捐钱也不能换乱撒钱,做公益得先对要做的事有认识(有专业的态度)
23.民族主义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底下,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民族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一部汽车、一种动物都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
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行销的手段之一

  《噪音太多》读后感(五):看到、知道,然后忘了

音乐电影加上大环境的评价,汇总的书。
记得以前看过李欣频说的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不要看评论的东西,这样你会站在别人角度里看事情,你看到的都是别人告诉你的。
不过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世间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这本书里,讲音乐,讲电影。
他提到了我忽视的音乐,原来家族这么大,每个小点都可以延伸出去。书中出现的音乐类型,词曲作者,都会引领读者想要去搜索,了解一二。
生活中接触频繁的电影,原来背后有系统,有学术。提到的带有哲学观的电影,我知道,但并未看过。接触到的信息也不是作者说的深度,只是仅仅舆论告知的票房和影响力。
我更喜欢可以在这本书里知道了很多我并未了解过的好电影。作者让我知道了有这些电影的存在,我会想去看,想去了解,想去体会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含义。
这是我认为的看到、知道然后忘了。说忘了,是忘掉作者的评价,带着自己的理解去看,就够了。
关于电影,还喜欢作者提到的一点。其实拍电影,就是导演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产生的行为。自我的体现。你觉得脑里的影像,只有你自己能把他拍摄出来。
影视有时候是虚幻的,它是人们对于各种美好念想的追求付诸形式的一种体现。因为你想,可是现实得不到,所以我们把它拍出来,告诉观众,面前这个四角体呈现出来的影像,或许会是真的。由或者,观众会认为是真的。
影视有时候又是真实的,一些导演,用他们的镜头告诉你,你忽视的东西,你屏蔽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人只是一个渺小的群体,敬天爱人,很重要。

  《噪音太多》读后感(六):且听且珍惜吧

如果手贱算得上是一个粗俗的词,那么眼贱也能归入这一类吧,初看书名,就贱习难改。可是一贯囫囵吞枣成作风了,反倒遮蔽了书名的真意。
有模有样的下了电子书,在公车上,在地铁上,人模狗样地戳起屏来。戳着戳着,却觉察出另样的味儿来。唉呀妈呀,原来这是在讲艺术呐,还是亲近有加,敬畏有加的music。
坦率地说,之所以选读这本书,是有粉丝情结在里边的,只是这水分大了些,一不小心就掺得多了,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想跟心中的偶像来个亲密的接触,这该怨不得自己吧。可是,只知其人但不知其是所以人,所以,即便看着直呼过瘾,还是免不了有硬着头皮装样子的嫌疑,这是对一票粉丝多大的亵渎与不敬啊。
不过,梁耳朵里的“噪音”可着实不一般。尽管十之八九我都闻所未闻,但依然能感觉到真正杂家的魅力,突然想,这世上本没有所谓的杂家,只是对一个问题或事物琢磨的多了,自然也就琢磨成杂家了,梁或许就如此。
听音乐惯常作风不是顺序播放,就是单曲循环,只是当作完成任务的背景音乐,聊以自娱自乐而已,哪管得了那天籁之音,唯美神曲,虚幻电音,背后的门道,听梁这么一讲,还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音乐很美,噪音很多,且听且珍惜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噪音太多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