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权势转移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权势转移的读后感10篇

  《权势转移》是一本由罗志田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势转移》读后感(一):权势转移——近代中国思想社会

1,近现代中国人不论是信仰还是反对孙中山的,都是比附或援据西洋思想来信仰或反对。P3
2,近代中西胶着之复杂,早已是“层累堆积“且循环往复了好几次了。(例:小脚、小老婆、鸦片、人力车,鸦片乃西人输入,人力车虽为日人所发表,但传入国内后最先也是租界内外人使用,稍晚来华的外人反而将二者视为中国所固有,并记载在书文中,使之成为更多外人的印象。晚近的国人见而不怪或是读外人记载也以为中国固有。)
3,概言之,19世纪的“西潮”其实已成为20世纪的“中国”之一部分。因此,今日言中国传统,实应把西潮(但不是西方)包括在内。P6
4,这些反常的行为提示了近代中西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即西人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不一定要遵从建立在其自身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西方行为方式。P4

  《权势转移》读后感(二):葛兆光教授的推荐

本书在对世纪初中国社会与思想变化的历史追踪中,改变了过去的简单思路,更深一层地讨论一种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复杂性,重新描绘了世纪初的思想文化地图。它在讨论关于“新”与“旧”的权势转移中,把思想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近来研究的新趋势,其中特别是他在对近代社会和思想的分析中,加入了“边缘知识分子”的概念和因素,使近代很多复杂的问题可以有一个更合理更深刻的解释。
                                                         ——葛兆光

  《权势转移》读后感(三):一些细节

第98页,以钱穆的回忆说明新学堂的地位高于旧式私塾,并以此为特例。但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的回忆中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钱锺书就曾经指出过。此处钱穆认为自己家乡民风淳朴,尊师敬长之风由私塾延伸到新学堂,或许只是钱穆的自夸,不能完全当真,也不能为谁辩护。历史学家对任何人都不应该有回护的态度。 第182页,以黑格尔为例说明西方传统重视时间而中国传统重视空间。对西哲不太懂,但黑格尔似乎是很重视时间的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这种精神上的进化论似乎正是为生物学的进化论以及近代历史学和人类学奠定了基础。并且说中国传统重视时间所以史学发达的论点我也不能同意。中国传统史学的荒服制度,以蛮夷配四方,不也正是重视空间吗?对任何截然的中西二分法都要持谨慎态度。 第26页,说西方传教士认为文化体系完整不可分,而中国士人在文化可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并且在五四时期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第44页)。但其实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准确。所谓”文化整体论“和“文化可分论”似乎找不到西方理论的对应词,况且清末之后不是“西与西战”了吗,怎么到了五四时候还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可分论“呢?事实上我觉得用”文化整体论”不如用literalism或scripturalism更好,这种返回原典,不讲调和的“原教旨“,正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并且当时的新教传教士是以culture为local,而religion为universal的,文化与宗教发生对比才有意义,并没有什么”整体论“或”可分论”。 总之,有这样的小瑕疵似乎正说明罗志田并没有跳出余英时“近代激进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论断,在这样大的解释框架下才会有书中这样的论证。但是,激进有什么不对呢,作者一直主张回到当时的语境,正是当时的语境选择了激进的道路啊。 PS.虽然如此,写的还是不错。另外,很多人说罗老师行文零散,但我觉得是零散而不零碎。一次听讲座的时候,罗老师一直强调要重视过程,这种广泛的引用,虽然显得支离,但却凸显了作者思考的过程。

  《权势转移》读后感(四):初版目录

初版目录
自序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的转移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
新旧之争再思
――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
――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其人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权势转移》读后感(五):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尴尬境地

在读再造文明的时候 就有一种心疼胡适的矛盾与落寞的“同情” 如今读过权势转移 无疑使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无奈
正如『双城记』所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斥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和不稳定,这种激荡的状态给予了人民机遇,却也给予了人民恐惧。正如书中所示,西学东渐,西人软硬兼施地诱导,偏偏自己习惯反求诸己,甚至于未能“认识你自己”,在技术上落了后,在文化思想上渐渐失了自信,随着进化论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思想权势逐渐转移——正统衰落,边缘兴起。
几百年的科举制被改革被废除,这对于传统的士而言无疑是致命一击的。刘大鹏眼中的社会变迁,乡村社会向“地狱”堕落的过程,以及士从四民之首到边缘化的透明人之间的所感受到的落差其中蕴含了多少不足于为外人道也的悲怆呢?科举制废除,从此绅不必为士,读不必耕,落叶可以不归根,处在转型时期的士在各个城市中游荡出谋划策找寻价值,却也终究是逐渐趋向于一个边缘化的知识分子而已,只是讲学,只能试图做社会的良心,无关参政,更不再议政。他们渐渐迷失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甚至成为煞风景的“狗耕田”。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反传统的倾向日渐滥觞,西方对国内思想的影响愈来愈明显,知识分子一方面追求大同一方面想要保全民族,一方面抗议所谓的帝国主义一方面建设友好关系便于生存,一方面仿佛谋取分裂一方面力争统一富国强盛。这其中的心路历程怕也不是斩钉截铁怕也不是毅然决然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吧。
最后,罗大师指出的“国进民退”倾向实在是妙,为其宏大的思维构图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所倾倒。相同的材料,在罗大师的脑海中却能够得到独特的信息,并与其他看似无关的信息联系起来,果然是大师。
最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权势转移》读后感(六):繁复吊诡的近代大变局

阅读本书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它不但学术性强,还引用了大量枯燥的文献材料,虽在作者看来本书是“偏重于通论的文字”,对我来说已经古奥到极限了。一路读得懵懵懂懂,又不忍放下,最终囫囵吞枣通读完毕,书中研究的问题仅仅给自己开了眼界而已,真是糟蹋了这本书。
这是今年出版的新书,由九篇学术论文组成,共30万字。作者曾在1999年出版过《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这次出版去掉了有关学术的部分,专讲思想与社会。近代中国在西潮冲击下,产生了空前激烈的思想权势的转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作者在繁复吊诡的近代大变局中揭示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多元互动,他认为,社会结构变迁既是思想演变的造因,也受思想演变的影响。清季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废科举,由于废科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因此切断了士的社会来源,导致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的解体,也促使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作者还探讨了诸如近代民族主义、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等涉及思想演变的命题,足够引人思考。

  《权势转移》读后感(七):小结

近代中西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学战”亦即文化竞争,但中国士人自觉意识到这是文化竞争已是西方发动一系列进攻之后了。西方传教士以寻求富强的名义向中国士人灌输科学的价值,承认西方有“长技”,与中国是平等的,开始学习西学,并不断拓展"西学“的范围,并赋予“西学”以普世性的“新学”之名,本应是普适于天下的“道”由是一分为二。与此同时,“争”也被赋予了正面意义,《天演论》更是将其系统化。这种进化论的确立使战败的中国人意识到自己文化之劣,于是学习西方。但愈加学习西化,受西方文化整体论的影响,中学也就不能为体。加之领土主权的基本完整和“反求诸己”的取向,在进化论的影响下,既然面向传统毫无富强之可能,那么面向未来显然成了唯一的选择,中国社会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寻求富强形成了对“新”的崇拜,并导致了更进一步的激进。(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于是清季人区分“国学”和“君学”而批判后者,民初人则基于文化整体论,并出于现实和想象双重的传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传统的“负面整体化”认知。(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

在上述权势转移之下,晚清新政亦是意义深远:

(1)一则废科举,兴学堂。A这首先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新学堂办学经费巨大,应用不广,不能得到农村的信赖;学堂又多在城市,城乡的教育差距导致了菁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乡村中出现了从士绅向土豪劣绅的转化。(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B这其次导致了四民社会逐步解体。从耕读到政教的传统之路已不通,意味着上升性社会变动途径的整体转向——旧的士人谋生既难,新的士人也不能产生。又随着“去神圣化”和“去经典化”所导致的经典的淡出,读书人学习的“道”也逐渐蜕化为“专门知识”。可是过渡时期的读书人身已新而心尚旧、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以其不充足的准备又不得不承担救亡图存的责任为此“狗耕田”之事。(过渡时代读书人的困惑与责任)在社会上自由浮动、疏离于其他社群的他们走向了边缘化。同时,缺乏了正常的官僚养成体制,近代军人、工商业者和职业革命家等新兴权势社群很快因“市场规律”的需求而崛起,客观上也使读书人日益边缘化。学堂也无法满足那么多期望社会向上流动之人的需求,并在高等、中等学堂容量差距很大的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高不成低不就”的边缘知识分子。他们于城乡、精英大众两头不沾而又认同于前者,文学革命又提高了使用白话文的他们的地位,边缘知识分子于是成为极具实力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中介。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新旧之争中获胜,新派必须争得边缘知识分子的支持,由是产生“老师跟着学生跑”的现象。知识不多的边缘知识分子行动能力又极其之强,在激进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2)二则国进民退。文中以刑名和钱谷改革为例,表明传统的中国式公领域已被破坏并淡出,国家不得不承担一切责任,却又没有一个足以让民众达成共信的政府。随着一波波的国进民退,“民间”已非复往昔,社会也已失去重心;只剩下一盘散沙式的众多“个人”,面对肩负着空前责任而不知所措的“国家”。(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由于民初宪政危机和一战的影响,原本完美的西方形象在国人心中产生分裂。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之后,国人的学习榜样也转为苏俄和科学社会主义,诸多思潮也都以社会主义为名,蔚然大观。随着“西方”的分裂,再加上中国读书人潜意识中以夷制夷的愿望仍在其作用,不同的西方“主义”遂在中国大起征战。后五四时期思想界的西与西斗现象非常明显,清季已还的中西“学战”逐渐变为中西名义下实际的西与西战。(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此外,近代中国各种思想有一核心,即在中外矛盾和冲突的背景下通过群体认同和忠诚对象的再确认来体现人我之别——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西方学理的“收拾”下,潜存的民族认同感得以激发,激烈反传统和向往“超人超国”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由于民族主义力量的强大,在政治运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民族主义,已成为当时中国政治活动的一个倾向。国民革命的一个主要感召力恰在其以统一国家的目标号召天下,并以军事胜利证明其具有统一的能力。而即使在以国家统一为号召这方面,也只是在北伐后期对其成功起到较大的作用;国民党军队在前期的南方战场上,很大程度上反依靠的是一般认为与国家统一相对立的南北地方意识而以弱胜强。这样一种特殊而曲折的关系,是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所必须注意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与反思)

  《权势转移》读后感(八):修订版序

修订版序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书出版于1999年,合同期满以后,常有出版社来联系再版的事,让我感动。然因打算进行大范围的重编,一直拖延着。谭徐锋先生锲而不舍,终使我不得不妥协。原设想中的一些必要的文字,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不得已,只能较大幅度地改编,希望以后可以实现更彻底的重编。
原书由十篇文字组成,今略去了学术部分的两篇(因有密切相关的新作,当另组),删去了胡适少年受学经历一篇,另有四篇论述具体人事的,移出与他文另编一集。留下的只有三篇,并新增六文。所留所增者,都是偏重于通论的文字,希望能从稍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权势转移。遗憾的是,近代“经典的消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势转移。本已写出一文的粗稿,参加了台北中研院的汉学会议。但因为各种文债压身,竟不能及时修订完成,那边有负汉学会议拟收入文集的厚意,这里也只好暂阙。此文若收入,全书的整体感会更强一些。
新增各文中,有两文采自《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当初那书是听朋友之劝,尝试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以适应各方面的读者。现在看来,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似呈分而不合的趋势,故将其中三篇研究性文章析出,两入此集(关于民族主义的一文已大幅度改写),一入他集。该书余下的内容,拟补入一批文化与学术评论文字,进行重组。
各文因论述相关,不免有重复之处,自己有时还不易察觉。苏州大学历史系的鲁萍老师代为核阅一过,指出了雷同之处,这是我非常感谢的!凡是史料叙述重复之处,现已尽量删并。惟马克思、章太炎和胡适个别有代表性的话,借用布克哈特的话说,“散发着耀眼的启示之光”,都引用两次以上,仍予保留。少数综合性的论述文字,如“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流动之中”云云,在相关论文中数次出现,删去似妨碍上下文的理解,故仍保留。尚祈谅解。
现在重看旧作,印象特别深的是每篇文章前面曾有那样多致谢的人。这是因为那时的治学条件确实较差,尤其在成都治近代史,资料非常缺乏(四川早年主持图书馆的老先生基本不视近几十年的历史为正当学问,所以不重视这类史料的收藏),不得不境内外四处求援;与今天材料多到看不完的状态,真不可同日而语。各文中致谢的人,有的已归道山,许多成了大人物。这次的修订,凡是前辈和平辈,姓名皆删略(感激则永存心中),仅留下那些帮助过我的年轻人之姓名。
也因当年的资料状况,文中使用材料的版本各异,尤其是历史上不那么“进步”甚或“政治不正确”的人物,其文集昔年很难再版,几乎是找到什么用什么,显得相当杂乱。这次凡修改之文,尽量改用新出的全集一类统一文本,余亦仍旧,只能以后再进行全面的修订。如有因此而产生的文字歧异和错误,非常希望发现的读者予以指正,谨先致谢忱!
                                                           2013年3月18日于旅京寓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权势转移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