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是一本由[法] 让·德·拉·封丹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一):长大后,寓言故事是对生活的叮咛和提醒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读寓言故事、民间传奇故事、童话故事,甚至我自己买的人生第一本书就是《伊索寓言》。从这些故事里,我懂了很多道理。
比如大家熟知的故事《狼来了》,主要是告诉小朋友不要说谎,不然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很难了。假若换成是老师每天说:“小朋友不要说谎”,效果会如何呢?老师得解释什么是“说谎”“信任”这些抽象的词汇。即使解释了,小朋友也不一定接收。
当我自认为长大了,应该去看些哲学类的高深学识,我就再也不碰寓言故事了。谁知,哲学语言描述有的很绕,语句的逻辑弄不清楚就很难理解了。在那些爱伪装自己有学问的年龄里,我经常把自己缠在似是而非、懵懵懂懂的哲学问题里。听说“宗教是哲学的出口”这句话后,我又转向去看佛教、基督教方面的书,但是同一本经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金刚经》好,有人说看过《心经》就不用看《金刚经》了。众说纷芸,我自己没有判断力。
直到前几年的春节,我在整理小学用书,翻开语文课本又看了那篇“南辕北辙”的故事,一下子被惊醒了。以前嘲笑那个赶马车的人傻,明明要去南方却向北前进,现在才发现自己就是赶马车的傻子:读书是为了增长智慧、开阔眼界,我自己却作茧自缚,弄错了方向了。
自那以后,我放下对寓言故事的排斥,偶尔也会阅读一些寓言类的书。
文/灵林玖玖,首发微信公众号:闲话文艺,欢迎关注。
《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二):艺术和文学的双重享受
世界有四大寓言家:6世纪希腊寓言家----伊索 ,8世纪德国寓言家----莱辛 ,17世纪法国寓言家----拉封丹 ,19世纪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三):一本可以读很久的寓言故事
早就想买一些寓言书给孩子读,读寓言故事作为培养晚上睡觉前的一个固定步骤。寓言的篇幅短小,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明白一个道理。且多以熟知的小动物如狐狸、狼、羊、老鼠和狮子等为主角,以动物为主人公,不仅减少了对时代、国家、文化背景的冗长解释,而且使故事形象生动,便于留传或口口相传。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的喻意,达到讽喻人类、警戒我们自己的目的。《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四):高贵身价的老名字
本书序言
文 / 梅子涵
“拉封丹”是一个老名字,因为他是一个从前的人。
有多老呢,从他诞生的1621年算起,快四百年了。
当然,这个名字,这个人,不是从一开始诞生就有了特别的亮光。
一个人,一个名字,一诞生就晶亮、耀眼,那一定是被强涂上了颜色,被编了一个神话。
这个老名字是从他开始写诗、写寓言故事以后一点儿一点儿亮的,一直到后来耀眼了法国,他是法国人,再后来,欧洲和世界都耀眼了。
很耀眼,不等于都知道。
很多的“耀眼”都有无数人不知道,我小时候也不知道。很多年前的法国人、英国人,今天的德国人、比利时人,你如果问问他们拉封丹是谁,写过什么故事、什么诗,他们也许会说:“啊?没人告诉我啊!”
“耀眼”的确也要有人告诉,文学、艺术⋯⋯里的“耀眼”,往往都是“阅读人”、是向往精神鲜艳的人们眼睛里的,是他们心里天空的悬挂,所以应该由他们来告诉。于是,那些不阅读者就成了知道者、阅读者,“耀眼”才可能成为普照。文学、艺术⋯⋯里“耀眼”的普照是世界真正文明的大标志,它们的确比吃什么、穿什么更加高级,它们可以让吃和穿都更有气质,它们是帮助生命呼吸得、行走得更有力量和诗意的。
我一直到上大学才听文学老师说拉封丹,老师没有丰富地说,但是我和同学们都知道了,我就去买了他的书:《拉封丹寓言诗》。那是1982年。这本书现在正在我的桌上。它的纸张很普通,书里有几幅黑白图,书已经很旧了。不过它的那些诗、故事,给过我很多的智慧栽种、哲学培养,现在阅读它们,心里不但依旧一闪一闪,甚至每一闪的力量更加划亮眼睛,落下的响声也更有震动。这是因为我成长了呢?还是因为它其实也会成长?我在几十年里阅读了不少的书,不少的书的重复阅读,让我很有信心地懂了一个非常不小的道理:真正了不起的书不是一诞生就长成耸立、长成巍峨的,它们也是成长的,它们在世纪和年月中被持续地阅读、持续地理会、持续地讲解,因而得以持续地往高处伸去,往横里粗壮。因为一代代阅读者目光的成长,它们也成长;因为它们的生命本不是只在一个年代、一个国家,所以它们就总能在新的阅读里长出新枝干、新绿叶。我们和它们一起长,书和阅读者一同茂盛。
拉封丹的寓言书、诗故事里的很多的生命道理、世界规则,正是这样长青地不朽着。你从前遇到过它们,后来也会遇到,但是你不知不觉,不明不白,不痛不痒,不舒不坦。而他短短的一则被你读了,就陡然有了一个一个的明白。这个明白,三十岁的时候不同十岁的时候,六十岁到了则又延伸许多、阔大许多。拉封丹用鹅毛笔写出的诗寓言、故事诗是可以阅读很多个年纪的,是给很多年纪的人阅读的,它不是只属于儿童,如同伊索寓言属于整个人类,安徒生属于人类,格林属于人类,所有的真经典都是人类书,写出人类书的人都是伟大的。老名字拉封丹很光荣。
那么,现在就请你看看这一本老名字的书吧!它和我三十五年前买的那一本不一样。是很漂亮的一本!是精致的制作!它把拉封丹的故事全画在了图里,图里的颜色和神情让拉封丹的文字更鲜艳地盛开了。真是符合这个老名字的高贵身价,真正的经典都配得起这样的精致和豪华。中国的儿童、读者到了可以把精致、豪华的高贵身价的书捧在手里的年代了,我也会爱不释手地捧起,放在我三十五年前那本书的边上。我陪伴它们,它们陪伴我。我和经典生活在一起。
我把这个老名字告诉你,也请你读了去告诉别人。那么这个老名字的书就可以再活四百年⋯⋯我们要让他们一直活着,这样,我们一代一代就非常光荣了。我们这个世界就活在经典的气息里。
《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五):发现一本适宜学龄期儿童的“图文并茂”的好书
自从孩子迈入小学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对阅读的渴求与日俱增。但鉴于他的识字量与理解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初始阶段我注重于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或寓言类书籍。《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六):穿越时间与民族的经典
写给孩子读的书,大多都很甜。不管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都很甜。即使经历了一些波折,结局仍然很甜,很圆满。这种甜是什么呢?大概像像孩子出生后第一口就要喝的乳汁,一定是甜的,好入口,好消化,可以给混沌的孩子安全感。华德福教育里就提倡提供给给幼小的孩子的故事,结局一定要圆满,这是孩子成长初期的心灵需要。
在这种甜里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梦幻、有天真、也有热情和相信。
这些甜甜的故事、甜甜的梦是年幼孩子的养料。
后来,孩子大一点了,你会看到,慢慢的,孩子自己不满足于这种甜了,他会向外张望,想对外面的世界一探究竟。他想看看大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也想尝尝甜之外的味道。
这时候,你就可以给孩子读读这本《拉封丹寓言71篇》了。寓言是什么味道呢?大概会有一点辣,但是又不是那么的辣,不会让孩子受到冲击,可往深了看,人世间的道理都藏在故事里。寓言是梦幻童年与真实生活的接驳处。此时故事是故事,随着孩子成长,故事里的辣味解除封印,那些道理、那些讽刺、那些就浮现出来。
拉封丹是谁?你不知道。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上没有,阅读中也不常见这个名字。
可是我说了,你会立刻说,哦,我知道!
有一只青蛙,看见一头壮实的牛,试图和牛比个高下,于是把气一鼓再鼓,终于吹破了肚皮。
大橡树嘲笑树下的芦苇柔弱,狂风起时,大橡树被连根拔起,芦苇却只弯了弯腰。
狐狸拼命的夸赞树上的乌鸦歌声动听,而乌鸦嘴里正叼着一块肉。乌鸦一时得意大展歌喉,肉落进了狐狸的嘴里。
农夫临死前告诉子女,地里藏着金银财宝。孩子们把地翻了一遍又一遍,也没找到,最后的结果是大丰收。
……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熟悉吗?一定熟悉,每个故事都是老朋友。虽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可在你童年的时候,这些故事,从角角落落里而来,最后长在了你的记忆里。你甚至不会觉得它们是来自遥远的国外的故事,也不觉得它们是来自很久之前的故事,你会觉得它们是发生在你生长的这个地方,最熟悉也最亲切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一直的讲下去,变成你自己的专属记忆和专属故事,也变成孩子的专属记忆和专属故事。
这就是经典的厉害之处了。
这就是拉封丹这个老头的厉害之处了。
这个到今年快500岁的老头,用风趣的、简洁的,朗朗上口的语言,赋予了那些动物生命,让寓言不朽,让故事传承。是他给儿童文学史上又添了味道和份量。
所以,给孩子书架上放上这本书吧。里面有我形容不出来的有意思的表达,长短错落而押韵,读了你才知道为什么他会被称为“法国的荷马”。里面有我形容不出来的插图,又精致又优雅。
所以,给孩子的书架放上这本书吧。就这样,经典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活下去了。
《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七):你那么玻璃心,小时候一定没读过这样的经典
1、
热映的《神偷奶爸3》,让我感触最多的不是小黄人歌声有多萌,剧情有多反转,而是格鲁的弟弟德鲁一心想继承家庭传统,当个举世闻名的大坏蛋。
看惯了幸福结局的动漫,当看到《神偷奶爸3》结尾德鲁和小黄人秘密又快乐的去当坏蛋时,不仅反思,这在传达什么?会给孩子什么感觉?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正如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莎士比亚,一个结尾也有一百种解读方式,其实经典存在的价值正在于,其中反映和提炼出的现实与人性,从未离开过我们。
就像拉封丹的寓言一样,那些400年故事里的生命道理、世界规则,正是这样长青的不朽着。就像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的序言里写到:“你从前遇到过它们,后来也会遇到,但是你不知不觉,不明不白,不痛不痒,不舒不坦。而他短短的一则被你读了,就陡然有了一个一个的明白。这个明白,三十岁的时候不同十岁的时候,六十岁到了则又延伸许多、阔大许多。”
被公认的四大预言家之一的拉封丹用鹅毛笔写出的诗寓言、故事诗是给很多年纪的人阅读的,它不是只属于儿童,如同伊索寓言、安徒生寓言一样,属于整个人类。
《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八):经典回放之寓言精品
短小精悍的文体,生动传神的故事,由此及彼的引申,寓理于物的精湛------这便是出色的寓言为人们奉送的可口精神食粮。不得不说的是如此的这些经典寓言故事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更赋予着孩子们人生的哲理精髓。《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九):卢梭和钱钟书为何反对孩子读寓言?
伊索——6世纪希腊寓言家拉封丹——17世纪法国寓言家莱辛——18世纪德国寓言家 克雷洛夫——19世纪俄国寓言家世界四大寓言家,伊索应该是名气最大。但是到底有没有这个人,据说是有争议的。不过,毫无疑问《伊索寓言》对欧洲的寓言文学,乃至全世界的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诗》即以《伊索寓言》为主要素材。而这本《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则是从拉封丹寓言诗中精选的71篇极富代表性的作品。因此,你会发现书里有一些故事是你在伊索寓言里见过的。
这本书和一般的寓言书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开本和插图,还有它的翻译。
31cm*24cm的开本,比十三英寸的显示器还要大一圈儿,平展开的话宽度有48cm那么长。整本书总共有40多幅整页的插画。
《我爱读经典:拉封丹寓言71篇》读后感(十):西方寓言史上的杰作
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在西方的希腊、南方的印度、东方的中国就相继出现了早期的寓言作品。在欧洲,寓言一开始就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存在,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拉封丹的寓言诗,继承了欧洲寓言文学的传统,维护寓言诗的独立的审美地位。他的每一则寓言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一个审美实体;每一则寓言又单独地蕴含某个思想或哲理,而不是用寓言作为例证去证实某种学说。
《拉封丹寓言71篇》选取拉封丹寓言诗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大部分以动物为主角,通过或辛辣或讽刺,或隽永或别致的描写,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种种,把这不着痕迹的教化,一代一代传诵下去,把经典化做永恒。新锐画家的笔法,有不落窠臼的古典情怀,在他的色彩运用和线条刻画中,我们能依稀见到三百多年前法国的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