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特德·姜(Ted Chiang)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一):想象的维度
降临上映,发现是特德姜小说的改编,基于第一本作者的小说给我带来的震撼,我恨不得马上首映第一场就看到,满满的期待,但是由于有了小孩子,无法跟媳妇去看,为了缓解饥渴,便先买了小说一睹为快,小说不错,静静的、淡淡的悲伤中蕴含着宿命。我是一个坚定的宿命论反对者,我讨厌宿命,我讨厌一成不变,我恐惧自己的一生早已注定,如果成真,我想我将失去活着的意志,我一直认为希望是人活下去最根本的动力,一天比一天好,或者坏,但权力在你自己手中,而宿命则让生命本身失去了意义。所以在我看来,降临还是一个绝望的故事。我喜欢这部小说的风格,喜欢这种意境,穿插叙述,喜欢这种寂静平淡的调性。但我依然要说,虽然你一生的故事作为本书的主打比上本书的主打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好,但依然距离前路迢迢和审美干扰镜风波有差距,缺少那种用逻辑和思辨打败你的霸气。但风格我喜欢,忧郁、寡淡。后来我去看了电影,超级喜欢的类型,喜欢那种色彩,配乐和寂静狂野中的风声,让我沉入电影的氛围中不愿自拔。但怎么说呢,要是没看过小说,我可能看不懂剧情。《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二):文艺的科幻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看了电影《降临》再来看《你一生的故事》的。书到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还有其他故事。这个版本的装帧很好,纸张柔顺,触感如婴儿的肌肤。《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三):触碰未来,以爱之名
赶在看电影之前,读完了第一篇故事,感触很深。乍看之初,对于作者某些对女儿的"回忆"描述有点茫然不解,故事从外星人飞船到达地球开始,人类科学家为了解外星人此行的真实目的研究并学习外星语,到最后能够熟练掌握。故事中的外星人叫七肢桶,七肢桶有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两种系统,作者在整个七语学习过程中,看似随意地穿插着对女儿整个人生过程重要阶段的细节描述,刚开始以为是一则倒叙的故事,而且是散乱得毫无时间逻辑的情节拼凑,直到作者后来在叙述七肢桶的文字表达系统,才恍然大悟~
一种对未来有着准确预知能力的生物,它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既定事实的执行,七肢桶在达到地球之前其实已经知道了此行的最终结果,人类却还在为如何在学习七语的同时又隐藏人类文明而煞费苦心,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露易丝在完全掌握了七语之后,能够洞悉自己的一切和还未出生的女儿的一生,这难道不是她内心深处最不能触碰的未来吗?!
你的一生是短暂的,我能触碰到每一个兴奋抑或悲伤的瞬间,都与你有关,都是我灵魂中最柔软的角落。我很庆幸你不是我的复制品,如果那样我们彼此会有多么地无力。。未来某一天的到来对于我来说是一抹不可磨灭的残阳,对于你来说却是每一天都是振奋人心的向往~你一生的故事那么漫长,漫长到我从你还没降临时就已经开始怀念!!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四):些许感悟
正因为有了期待,世事才有了美好,才有对未来的憧憬。可是已经知晓未来的一切,还如何产生憧憬,如何去期待呢。不尽会企盼未来不要赶来,哪怕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可又无可奈何的只能去经历已经知晓的未来。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里所述,“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你一生的故事》
人生就像这巴比伦塔一样,每一个高度有每一个高度的精彩,开始与结局却都是生与死。不论生在何等条件的家庭,不论生命附带了何种遗传基因,或好或坏,最终都会如众人般走向死亡。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不论你从哪个点切入进来,最终都会走回起点。生来病魔缠身也好,荣华富贵也好,穷困潦倒也罢,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生命的起点,也不能改变生命的终点,我们能做的只有在生命的旅途中,放飞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当走回起点时,才不会心有不甘,。懵懵懂懂的开始,极尽精彩,心存对生命的敬畏走向结束,理当不虚此行。—————《巴比伦塔》
当一个人的智商和意识能凌驾一切之后,优越感就产生了。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世界是所有人的通病,当有了优越感后,自然会忽视比自己差的个体的独立人格,去试图改变他人,甚至强行改变。领悟是个缓慢的过程,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会不断领悟生命的真谛,能明白的便是明白,想不明白的也逐渐懒的去想了,当到达临界点的时刻,融会贯通了,便是明白生命最深刻的真谛。生命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前行,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精彩,每种选择有每种选择的取舍。虽然世界上拥有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完全不同的叶子却也共存在世界。————《领悟》
我们人类作为有限世界最有限的个体,从自我出发去逐步向外以求了解有限世界中之有限真理和无限宇宙中无限之真理,而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却仅仅是人类有限知识之中的有限真理,放之于无限宇宙间能否称之为真理还未曾可知。我们所谓的真理在日后的某天内,终会被证明是虚幻的梦境,而无限宇宙中无限真理终会一步步被人类所理解,从而颠覆人类以往所深信不疑的东西。自我否定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的成长,万事总是相对的。———《除以零》
物质守恒定律,就是物质是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的,只能由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物质守恒定律里说到:物质不会凭空产生,只是从一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了。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唯无始终者乃长生不死”。而《列子》中更深刻的指出“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往来相接,间不可省”。即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七十二个字母》
科技的进步虽然短视为威胁,长远的、深入的来考虑却也是人类的福音,未来福音。当然,面对科技所带来的惊天巨变,我们不免感到威胁和担忧。纵观历史所有变革,被替代的职业和失业的那部分人,最后又在变革中找到了新的位置。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并不可怕,所带来的也是机遇。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最终得到不同的结果,因还是那个因,果已有诸多变化。——《人类科学之演变》
生活中人们总是在标榜不同的对象,以树立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试图改变他人,却从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改变。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认为对的事情,也仅仅只是自认为,每当我们盲目的自认为时,我们离真相也就愈加遥远了。———《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对每一个人来说真实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否认美貌拥有更多的优势,相貌平平不宜在某些时候脱颖而出,而丑陋却会惹来歧视。人是视觉动物,爱美也是人之天性,这无可厚非,不同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美的标准。若是美的标准都被统一的话,岂不是不符合人性!不论是文化、文明、价值观、还是其他任何一种观念都需要多元化,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就是由这些组成的,若是基础都单一了,那这世界还美好吗!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万事万物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而且人的思想是永远不会被统一的。—————《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
真的是想象漫天飞,换一个角度便是不一样的美。脑洞大开。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五):时间流逝是一种幻觉
就像物理事件,用它们的因果论和目的论解释,每个语言事件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个是信息的传递,一个是计划的实现。我们实际上并不是 「遇见事物」 ,那里没有一大堆事物等着我们,只是我们的意识将它们联系起来。不管有没有因果联系,一切都在那儿了。「只有在时间流水中,我们才能感觉自我」,或许应说「只有在语言的时态结构和关于过去将来现在的词语中,我们才能感觉自我 」。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六):很久没看书了...
书本身
先看了电影,看了影评,知道为了银幕表现做了不少改动。 于是才打算看看原作。 确实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讲了同一个故事的感觉。 连标题的选择都反应了不同的侧重点。 喜欢这个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每篇都是像是在读主角的日记。 包括后面几个故事,不管算不算科幻, 可以看出作者是遇到一个觉得有意思的概念或者思路的时候, 把它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路数。 所以基本在每个故事在前几页就觉得这作者脑洞好大... 然后自己再去慢慢接受里面各种设定。 比较赞的就是,读着读着才会慢慢注意到故事里的世界的逻辑, 和现实世界有一些本质上的不同,但又不会刻意去强调, 意识到的那个瞬间,想象力一路狂奔... 讲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这句话现在想起来, 到底有没有可执行性呢ww
看书和文字
虽然读书靠想象力,也丰富想象力这件事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作为电子游戏爱好者+视觉效果相关搬砖工还是觉得挺尴尬的。 虽然一直挺喜欢科幻小说的但是还是会花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上, 但玩游戏的时候很少有一种想象力被激发的感觉。 也许作为娱乐活动,本来就需要实体和抽象的平衡吧? 图像,声音,文字其实都根植于现实世界,只够给想象提供起跳点, 而脱离这些东西的瞬间,不管是书,电影,音乐,游戏, 在间隙中脑袋一瞬间空白的时候,才有了把自己的意识夺回来的感觉。 也就是在这一瞬间中,才有作为自己去理解这个作品的感觉。 最近发现个问题就是,不管电影还是游戏,不知道该说是节奏好还是不好, 一口气下来总找不到一个可以思考的瞬间。 而书的话,在一行的结尾,翻书的时候,却不可避免的有那么一个思路发散的瞬间。 虽然按这个故事来说,文字也可以是时间无关的呢ww 最近看游戏剧本和一些情节片段也很有感触。大概就是日本人所谓的”間”? 电影有演员来负责表现这个,而游戏里,大概又是个软肋了吧。 不过音乐好像不是这样,所以是带文字的媒介所特有的吗? 音乐的话,要不了几分钟沉浸进去之后,本来就不会有“我在听音乐”这个感觉, 类比到电影和游戏中的话,大概就是靠画面营造氛围,传达世界观的那部分。 好像自己还是比较吃这一套...
不管怎么样得多看点书了。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七):第一本短篇科幻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写作手法还是比较丰富的,跟上次看的科幻长篇三体三部曲相比,短小凝练的特征非常明显。为想象力打call。印象最深的是 你一生的故事咯 因为它才被安利的。治愈吗?我觉得一般诶,因为目前理解的思想是 就算曾经一眼看到头看完了一生,尽管其中有许多苦难,但还是会认真坦然去迎接。可是人生往往一个选择就将会扭转,翻阅过岁月之书之后,难道不会选择未知吗?其次是领悟。人的学习能力被改造后成为了超人,超人的立场与选择轻易地就将左右芸芸众生的命运,我感兴趣的更多是那种横纵结合的思维学习方式,活跃的神经将更好地抓取并传递处理信息,使人可以更快地清洗表面信息而领悟原理,会更坚定我运动与学习的决心.。然后是审美干扰镜。爱情是审美干扰镜的一种,不过成长也是啊,成长的过程改变了我们看一个人的侧重点。还分享了新技术的产生如何在不同群体中引起分歧,以及各团体采用何种手段为自己打call,这个不得不说应用意义比较强啊,联想到政党的选举了。其余几篇印象不是特别深刻,大概看的时候还有些概念没有理解,或者没有戳到我的兴趣点~anyway,科幻小说是保持思想敏锐与视野洞开的推荐no.1,以后还是可以多关注一下作者多看看相关作品~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八):语言和文化形成的可能
1.你一生的故事《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九):假如你一早就知道答案
Arrival是我心中去年科幻的top1,特意补了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同是震撼。时间是人生哲学极为重要的命题,在故事里,时间的架构感像是钢筋水泥撑起的大厦玻璃那般的立体和富有冲击力。基于此,故事通过预叙和倒叙走了两条平行时间线,把路易斯的一生因果演绎逆推。作者用上了第一人称,以及男性少有的细腻文笔来打破虚实之间的间隔。语言影响思维是故事另一核心,最早接触到这一概念是在一关于英语起源的纪录片里。而在作者Ted笔下,这一概念通过外星文字做载体,赋予了更大胆的外延,即预见未来。可即便技能通天,故事的结尾却还是选择了宿命,如同外星文字画了一个圈。或许作者认为,接受才是现实最好的答案。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十):《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
刚看完《你一生的故事》,很有感触。在文章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最后学会了七肢桶语言之后,整个世界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兢兢业业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就连女主也是这样,简单点说就是人生如戏,不同的是女主知道了剧本,即便这样,也不能改变剧本,即使知道女儿的死亡也要生下她,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命运吧。 但比较与现实来说我感触更深的是沟通。里面外星人一出现,人类希望能够与他们交流就必须得学习他们的语言,这就与我们的老祖宗也一样,当我们祖宗与外国人见面时,就得互相学习各自的语言,书中提到的一点就是口语比书写难,这点对于我们这些4级口语没过的人来说是深有体会啊。人类的交流需要一个思考过程,就是文章中所谓的因果论,先要想到,再在脑海中将之转化为母语,再输出。而外语则多了一个将母语转换为外语的过程,所以比之只需要写下来而不是再转换成语言输出要更简单。与之相对的就是《三体》中三体人的交流方式,他们交流无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用思考,没有心机,沟通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人类的沟通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这里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上的沟通,更像是基因本源上的沟通。为什么古时候相距如此之远的大陆上会出现类似的种类——人类?而为什么人类的基因如此相似?是因为杂交繁衍的结果?那么真正所谓的炎黄血脉早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血脉了吧。重点是人类的学习过程,学习交流的过程,人类如何从新生儿学会如此多的知识从而长大,学会交流的。这其中的过程肯定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仅是存储输出这样类似电脑的机制,人类何时学会思考,这才是人类真正称为智慧生物的由来。而沟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了沟通,你就学会了别人的知识,拥有一定量的知识,思考的深度才能上去,才会有你自己的内心空间。就像现在无处不在的监视系统一样,即使这个监视系统能监控你的一举一动,能记录下你的一言一行,甚至能够记录你的一生,但它永远不可能读取你的内心。现在很多人说网络世界没有隐私,但在我看来,你还有内心。 其实如果能够知道人类如何学会思考,我们就能制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而此时的人工智能那你还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工具看待吗,那所谓的人权又到了什么地步,什么样的“物种”才能有所谓的人权,再退一步讲,人权标准若是能思考,那又将动物置于何地? 也许在人类看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使能够跟动物沟通,他们也没有地位,就像如果真的有外星人,那人类肯定会比较,若是文明高于人类,那么就会怀疑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是文明低于人类,那么就会奴役他们。这或许就是人类的劣根性,或者称为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