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有一句老话“从小看到老”,就是说一个人在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和性格有时候会伴随一生。

偶然读到一则
故事:芬兰
小男孩奥特索,用一个暑假在森林里采集浆果,并在祖母的协助下做了400瓶果汁,卖掉后得200欧元。缘起是他一年前,在动物园见到一只无精打采的熊,他想,若有一棵可以攀爬的树,
说不定它会
快乐起来。于是,
男孩打定主意,捐一棵树给动物园。
读毕,心里像喝了一瓶果汁。我听见了熊的笑声。
这是一个从安徒生童话里跑出来的
孩子,带着树叶的干净,还有清晨的氧气。只有童话里,才住着这样的树。
这个故事有三重美:他发现了别人的
不快乐;他想帮别人
快乐;他用
诚实劳动去兑换。
一只熊不
高兴,他觉得和
自己有关,他觉得此现状应有所
改变,这只熊的
情绪于他很重要……于是他诞生了
心愿,诞生了
能力。他承揽了一个幼小的
义务,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义务,它由
一个孩子率先发现。
由于清澈,孩子的眼总能比成人看见更多的东西。由于专注,孩子会把一件事记得很牢,看得很要紧,刻不容缓。
有人说,那只是男孩的一个
冲动。不错,或许是,但冲动会沉淀,会积累出习惯,成为他和他
未来的孩子的秉性,成为他们的常识、基因、家教和
信仰。
儿子三岁,晚饭后,该散步了,他耍赖,不跟
妈妈下楼,我脱口喊:“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月亮出来了,快去执勤!”他一怔,丢下玩具,冲下楼。(
经典语句大全 www.wenzhangba.com)
我醒悟,对小儿来说,童话情景就是
生活情景,他从童话里认领的角色和命令,远比
现实中委派的更具
诱惑和号召力。
小时候,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
好的环境,是荫佑童话的那种,它支持童话人格,
鼓励你一生携带。而坏的现实,不仅不保护童话,还狠狠撕咬它,粉碎它,靠
背叛它换取“
成长”的
信任。
童年的
价值观,是
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纽扣,决定一生的
精神走向和
心灵格局。若它是端正高尚的,那么,在漫长的
岁月里,请别让它轻易脱落,更别粗鲁地扯下它。
网络上曾疯转过一条“虐驴男”的图片新闻:西藏阿里,蓝天白云,一名戴墨镜、姿态傲慢的男子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手持刀刃,正从一匹下跪的藏野驴身上割肉,竟然,他还在笑。
藏野驴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怒唾声中,“虐驴男”很快被绳之以法。经查,此男子和同伴驾车途中,
疯狂追赶、撞击藏野驴,并将
奄奄一息的它开膛破肚,拍照炫耀。
这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扮演了一头野兽,并
沾沾自喜。虽衣冠楚楚,但精神上披着皮草,龇牙咧嘴。
他也曾是一个孩子,何以生成今日这副嘴脸?
或许他未读过安徒生们的童话,或许读过,却打扫得干干净净。总之,他属于系错了纽扣或丢失了纽扣的人。
又想起那些曾为“活熊取胆”和“狗肉节”辩护叫好的人。其实我很想看看,他们的胸襟里,是否有纽扣脱落的痕迹。是缝得不够结实?还是外力的摩擦太大,在与现实一场粗暴的扭打之后弄丢了它?或视之为
幼稚而在某个夜晚,怀着
虚荣偷偷埋葬了它?
全
世界的儿童皆无区别,只是长大后才有了区别,乃至
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