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波叔家的猫拿着两段视频给叔看:
邵岩的「射墨」张强的「盲书」上面那位叫邵岩,是文化部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协新文艺家群体工作部委员,清华大学当代艺术专业特聘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荣宝斋画院外聘教授。
好长的头衔,不过如果他「不皮」的话,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一手小楷写得也还可以。
邵岩小楷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视频是一年前拍的,并不是像网上传说的「作秀」,他用「射墨」创作已经有十年了。
「射墨」线条是圆柱形的不用每次蘸笔去书写, 「射墨」有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毛笔要不断蘸墨,为避免起、顿、行、转折等动作。一泻千里、百般缠绵,要表现人的情感注射器就解决了。
那么,「射墨」到底是不是书法?
邵岩表示:它就是书法,它高于书法。
而下面那位叫张强的,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2013年时获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终身荣誉。
他表示自己和邵岩是朋友。
张强的创作有两个特点,一是互动,要跟美女合作,把美女的身体当成背板;二是盲写,不管你是谁,我只管糊你一身。
张强表示,「盲书」的深意就是要让书法变「活」。
西方人从书法里面发展出的世界性的艺术,我们惯常理解的书法就是写字,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它就成了一个‘死’的东西了。书法怎么能够变‘活’,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就有各种可能性,艺术本身就是个另类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重新造一种方式呢?
2018年5月,张强的盲书还亮相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艺术馆。
凡是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既便他写字再丑,也大概知道中国书法是什么样子,菠菜们小时候可能还上过书法兴趣班。
王羲之《兰亭序》王珣的《伯远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于右任对联林长民对联任何时代的艺术发展,都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积淀,所谓的超越与创新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的灵光乍现,而非刻意标新立异。
什么是中国书法?如何欣赏中国书法?
林语堂,小菠菜肯定都不陌生。他的代表作《吾国与吾民》,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析得非常美妙,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当时许多外国人,就是通过他的《吾国与吾民》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这位脚踏中西文化的幽默大师,在自己的多部作品里都谈到过中国书法。
他认为,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是十分独特的。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中国人对韵律的崇拜首先是在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于是,在研习和欣赏这种线条的兢力和构造的优美之时,中国人就获得了一种完全的自由,全神贯注于具体的形式,内容则撇开不管。
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干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
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他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成的,所以整体看起来有点凌乱粗糙,但也保留着字体和章法,而不是乱涂一气。
林语堂先生曾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会欣赏书法的人,喜欢在一幅字的走笔中,寻找到动感的韵律。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从一笔一画中,想象到作者书写时的整个动作过程,如果大胆一点,你还可以联想他当时的思绪和情感。
上面的张强提到,要让书法变「活」,估计说得便是中国书法的动态美,但绝不是他那种张牙舞爪的「形似」状态。
看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
乍一看,一个字都认不出来,但是人家一点都不乱。而且走笔非常潇洒,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这样的书法,才是活的。
即使作者早已化为尘土,我们无法目睹他们书写时的情形,但他们留下的每一幅字,仍然能反映出作者当年的风采。
艺术的精髓之一是创新,书法艺术应随着时代而变化、而发展,但是创新不代表「瞎搞」。
<更多故事>?
欧洲皇室最血腥的灭门惨案:被退位、被灭门、被焚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