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政治上,作为晚清朝堂的中流砥柱,他力挽狂澜扶助清王朝垂而不死;学问上,他兼收并蓄发扬儒家思想;品德上,他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有人称其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而曾国藩在其家学的基础上,融汇了儒家思想,培育后辈子侄,使其后代人才辈出。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曾任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在于俄国的谈判中,收回了伊犁南境的五万平方公里领土。
……
曾氏家族人才济济,在20世纪初就有160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学欧美,回国后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甚至是奠基人。
曾国藩的后代在外交、数学、化学、医学、军政实业、农业、文学艺术等领域贡献卓越。因此,《曾国藩家书》成为盛行多年的畅销书,其中很多教育后代的理念可谓真知灼见,放到今天来看,也非常适宜。
曾国藩认为,自己留给后台的遗产中,金银、田宅最不重要,相反,将自己总结的三个教育理念执行到位,才是留给孩子最好的遗产。
第一、即使是出生于富贵人家,衣食无忧,奴仆成群,子侄也必须自己打扫卫生,做家务。
因此,曾氏子弟,通常熟悉农耕、家务等日常“琐事”,不以为“耻”,更不会端着架子不肯做。
为官者,应知民生之多艰。不通俗务者,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为官者为天下苍生谋福,如果对百姓的日常生活、观念都不了解,政策如何制定?制度如何推行?所以,只有了解百姓最寻常的事,才能做好官。
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们和经商的企业家,就更要放下架子了。科研事业枯燥而清苦,如果要奴仆环伺,必定耐不住、忍不了,更无法地下身段,从学徒做起,一点一滴的累积,也就学不到真本事,做不成大学问。
经商的企业家,如果不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不会贴近百姓的需求,脱离的消费者的商品,必定不会成功,不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企业,也必定会倒闭。
因此,扫房屋才能扫天下。即使家财万贯,也必须让孩子自己料理日常家务,不仅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更能体会民生,洞察世事。
曾国藩要求子侄,平日交通往来,要常常走路步行,不可以骑马坐轿。还要经常远足登山,锻炼身体。
“仕宦之家不积蓄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持,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所以自立矣。”
这一则教育理念,在说两件事情:
其一、不要贪图安逸,要多走动勤锻炼,身体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当时人均寿命短,很多家族的衰亡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身体状况不好,要么生病丧失劳动能力,要么英年早逝。
因此,曾国藩要求子侄重视身体健康。放到今天,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毕竟,笑到最后的人,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但一定是活得最长的那个。
其二、要自立、要勤劳:
不勤劳奋斗,很容易被时代抛下。古话说“富不过三代”,往往是因为富庶后,子孙贪图享乐,把祖辈勤劳的优良传统丢掉,最后家业败落,分崩离析。
到了今天,除了要勤劳,还要强调自立。复旦大学社会学专家发现一个现象:90后夫妻,3年内离婚率非常高,远高于正常值,而原因往往是不做家务、不顾家等,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理由。
专家深入调研后发现,很多90后的孩子,往往没有“自立”能力,不是指自己独立工作赚钱,而是指自己独立生活。
90后独生子女多,很多人结婚前和父母一起生活,家务、饭菜由父母做好,导致他们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窍不通。而两个都不懂的人结婚后,家务和财务问题一起袭来,彼此都不能理解,无法体谅,最终矛盾升级。
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状况:妻子让丈夫通马桶,丈夫嫌脏不愿意,妻子指责丈夫“一个大男人这都做不了”,愤而离婚;妻子花了10元钱买了一瓶酱油,丈夫嫌妻子败家,因为丈夫没有物价概念,他认为酱油就卖5毛一块,妻子觉得他不可理喻,继而离婚,类似案例非常多。
说到底,不勤劳,以致不能自立,最后导致没有包容心。因此,专家建议,在孩子走向社会后,一定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一年以上,知道生活中的到底有多少柴米油盐的琐事,逐步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自立的能力。
勤劳、自立后,才能成才、成功。
△除了原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也是经典版本,评点版有助于理解。
第三、子弟不可学大人说话,不可呼奴唤婢。
学大人说话,捧高踩低,讽刺、讥笑别人,随意看不起人,就会养成骄纵的习性,轻则眼高手低一事无成,重则引起纠纷,受伤丧命。
扬子晚报曾报道过一个案例,五岁顽童把筷子掉到了地上,自己不捡,指着服务员大喊:“你是我爸爸花钱雇的,这种活就该你来干。”愤怒的服务员把手里的热水泼向了孩子。
懂得尊重,学会平等待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生活中,越富有、越位高权重的人,就会越平和、越尊重别人,因为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宝姐私语:
适逢梅雨季,正是读书时,本周六给大家推荐的《曾国藩家书》,在个人成长、人生修为及家庭教育方面,都能令人受益匪浅,趁着闲暇,不妨仔细品读。
点击即可查看更多
作者:怼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