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你睡眼朦胧的起床洗漱。走到镜子前一看,发现自己变了个性别。会发生什么?
好,就停止在这一刻。
这个情景让人联想到当年刷爆朋友圈的《你的名字》。故事中的女高中生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男生。两个人互换了身份。寻找对方,爱上对方的故事。
可见,“如果变成异性,你会喜欢自己吗?”这一直是个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提问者
如果变成异性,你会喜欢自己吗?
我要是男人会被迷妹排着队追的!
在哪儿,在哪儿,他们都在哪儿
抖音酷哥
想都不敢想,哪有这种福气啊!
你倒是很会给自己加戏嘛!
软萌妹子
好嘛好嘛,我知道了……
很会画车的小哥
大兄弟,你跑题了!
小姐姐,你赢了。
暖男一枚
会,毕竟我这么好!哈哈哈。
很懂星座的妹子
不会,因为海拔1米7都没有!
所以,你是做为男生不能接受1米7以下的女孩?还是做为女生不接受1米7以下的男孩呢?
常常加班的程序猿
不会!
来吧,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会,太压抑了。
所以你是喜欢爱笑的女孩子喽?
搞笑男子
先让兄弟们爽爽。
如果变成异性,你会喜欢自己吗?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个很搞笑的问题。但今天我想和你说,这是个远比你想象中更有内涵的问题。因为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看到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与自己的关系,因为这关系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与自己的关系却会被呈现出来。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你更注重自己的优势还是缺点?你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吗?通过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都会被呈现出来。
而你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会影响你与他人的关系。这个他人更容易指恋人和爱人。
可见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就是“自我关系”。我们的记者采访了我们更好学院的导师涂敏。点击上方绿色音频即可收听~
Q
“如果变成异性,你会喜欢自己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是不是可以延伸出我们正在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呢?
涂老师:这是个好问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问题:你会和自己谈恋爱吗?你会和自己结婚吗?
我说它是个好问题。是因为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两个主题词:一个是亲密,涉及到亲密的能力;第二个是关系,涉及到关系的对象。
亲密能力是所有能力里面最难企及的。与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里面最难处理的。把世界上最难的两个主题组合起来就变成了这个问题:你如何处理与自己的亲密关系。
一组可以被划归为自恋者,恋爱的恋。如:“想都不敢想,哪有这种福分!哈哈!”
一组被归为自厌者,厌恶的厌。如:“不会,绝不能栽在自己手里。”
下面我想引入一个问题:“是相似的我们正在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呢?还是不同的我们用相同的方式感受自己呢?”值得探讨~
怎么“看待自己”是态度和角度问题,似乎学学方法就可以调整和改变。
“感受自己”却是一个能力问题,如何“感受”并不会与我们的态度和认知变化同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人类感叹:学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是否会喜欢我自己这个问题,最初我以为只是个“态度和意愿”的问题。比如说是“愿不愿喜欢你自己”的问题。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能力问题。
实际上这是“你能不能爱自己”的问题。能不能爱自己。这是一个即非一日之寒,也非一日之功能改变的事情。
Q
当想象自己会不会爱自己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那我们和自己的关系会影响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吗?
涂老师:那是肯定会的。和自己的关系本质上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我们对整个世界最核心的感觉。
但一般而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发展各种社会角色面具,这可以让我们一定程度上按照社会人际交往准则行事,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与一般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相对没那么高。
通常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最容易影响的是我们与恋人或爱人的关系,他们经常会突破我们的防御进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在亲密关系的领域,我们通常会混淆自己与爱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边界。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平常好好的,很正常,结果一谈恋爱就像发疯了一样……
Q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说“你需要注意和自己的关系了!”但是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即看不见又摸不着,就被很多人都忽略了。那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涂老师:哈哈!这个话题展开谈可以谈一年,包含整个发展心理学范畴,涉及整个人格形成的过程。在我们《人格类型8讲与找到你的性格优势》主题课程里有相对详细地讲到这个发展过程。
简单来讲,在婴儿期我们如何在身体上和情感上被对待会决定我们的“存在感”,好的存在感产生了第一份对自己的核心感觉,我是有价值的,值得活下去和被世界爱的。反之,则会在“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上产生缺失和不足并发展出一系列的原始防御补偿策略,使得在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上出现巨大困难。
婴儿期的重要抚养人一般是母亲对婴儿在情感上的抚育能力进一步促成我们对自己爱的感觉,母婴关系会为我们打上生命中爱情的烙印,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我们与母亲关系的翻版,无论男女。
同时母亲会为我们是谁划下生命中的第一道界限,如果这道线迟迟划不出来,我们终其一生都会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中困扰不已,这个问题尤其会烦扰到我们对亲密关系的驾驭能力,很多人因为这个问题迟迟不能开始恋爱,恋爱之后不能持久或伤痕累累都来源于此。
3.父亲为我们建立边界感
其次是另一位重要他人通常是父亲划的另一刀,让我们有能力将自我与世界做一个界限,为人格面具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如果这一刀划得太早或太晚,那么“我要成为谁”这个理想就会成为一个迷思。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一般人际关系,通常而言在学生阶段和权威的关系以及职场上与上司的关系会出现一些问题。
婴儿和儿童会根据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内化父母的形象,这样在我们的内在世界,实际上是有一个儿童自我,有一个父母自我,如果这二者不能和解,我们在与自己的关系上就会经常出现不同的状态,时而喜欢,时而苛责。通常是左右矛盾。无法定义与稳定对自己的爱恨。
Q
怎样可以进一步改善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呢?老师可以给我们分享些切实可行的小建议吗?
涂老师:我存在,我是谁,我要成为谁?这三个关键节点分别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与爱人的关系和一般人际关系的质量。
节点受损越靠前,我们和自己的关系越难和解,我们和世界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代价就越大。改善起来就越困难。
我们用个倒叙的方式论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的越是早年的伤痛需要越多时间来填充。
1.当你的问题是“我要成为谁”
对有些人而言,在“存在感和自我感”都比较稳定明确的前提下,只需要一些方法完善他们的面具脚本,这个就很方便了,根据一些有实用方法的公众号学习就好了。
2.当你的问题是“我是谁”
而对于“我是谁”这个层面有困惑的人而言就没那么容易了,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是亲密关系中的人际边界出了问题,然后找到对口的方法逐步学习改善,比如如何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进行情感边界的训练,如何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进行换位同理的训练。
3.当你的问题是“我存在”
而对于“存在感”这个层面有困惑的人,也就是要解决自我内部冲突的人,一般是在“我是谁”进行边界与同理训练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的人,那么就需要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进行早期关系的重建,通过咨询师给予的“无条件的爱”逐步达成对自我存在的接纳,转化无价值感,逐步植入良好的内在父母形象,达成儿童自我与父母自我的和解,帮助完成成人自我的成长,并有能力掌控内在冲突。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值得我们坚持!
END
本期采访,编辑:一凡,李姝婷
总编:张宁宁
名师介绍
涂敏国际认证EAP专员,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山大学心理学艺术化骨干成员,中国心理干预协会会员,南方航空、广汽丰田内部EAP专员项目设计师与执行导师,曾任全国公益“希望24”热线-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广州区秘书长。
特别预告
我们的“Better更好学院”将于5月25日与你见面!
5大模块+10大主题的细致划分,带你用心理学解读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智能学习教练better的全程陪伴,让你的学习更有趣。
届时大家也会听到涂敏老师带来的大师课哦!
今日话题
如果你变成异性,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在下方留言区和小编互动,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