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多少岁?
如果你够着中年的门槛,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
怎么越大反而越过得不爽呢?
感觉自己整天就是蔫的。
“你多久没有旅行了?该旅行旅行了……”
我听了忍不住心里腹诽:
“旅行,那花钱买罪受的事有必要干吗?
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多读几本书,
书里全是有趣又智慧的灵魂。”
惭愧啊!
书都读不完,还让我去旅行玩!哼!
有篇文章聊到歌曲,
文章里面问:你上一次唱歌给自己听是什么时候?
我那资深油腻中年大妈的灵魂立马
咻——一声弹跳起来,
唱歌?
除了应酬时候的KTV,姐没有唱过歌,
姐连听歌的时间都木有……
姐很忙的,
你以为是骚年时代啊,
成天听歌、唱歌。
是啊!
为何骚年时代的我们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听歌,唱歌;
为何那时的我们学习那么忙,
还会花时间叫上小伙伴一起在
在天台唱歌,吹萨克斯,
和骚年们一起登上山顶看日出……
再想想童年,
虽然被老师训,家长骂,
各种被压迫,
还有那许多生动的一幕幕。
最不高兴的时候是回家带孩子。
这是为什么?
难道这些职业女性都不爱孩子吗?
这当然不可能,
是因为她们带孩子的时候“身在心不在”,
提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quantity of activities affected quality of experience
即同时做许多事情会让你的体验不爽!
换句话说,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不幸福,
而是因为我们同时展开的事情太多!
——而我们的注意力并不擅长并行处理这许多事情,
这会让我们觉得糟糕!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翻过来看看,
我们就会发现要想让生活变得更幸福我们只需要反其道行之
——即第一板斧:
1.砍掉任何不必要的事情
把占据你大多数时间的事情列个清单出来,
不必要的统统砍掉。
比如马云团队在阿里巴巴创业过程中曾经一度砍掉任何娱乐休息的过程,
比如《青藏高原》的歌者李娜,放下声名显赫的歌唱事业,一心修佛。
比如小编(来打个酱油哈),
沙哈尔曾经研究那些幸福又成功的人,
他们往往是做既喜欢又擅长的事情。
那就是,正因为做得多了,
慢慢就会变得擅长
——一万小时定律。
因此,喜欢画画而从未拜师学画的摩西奶奶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
无它,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
你不妨试试,
每天抽出半小时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小编就是每天写半小时,
虽然写得很烂
3.给自己玩的时间
看到这里,
你可能要懵逼了,
不是前面第一点刚说要砍掉不必要的事情吗?
而且死小编你不是举例马云团队三个月没有休息吗?
嘿嘿,
我来解释一下。
马云团队确实曾经三个月没有休息,
阿里巴巴的员工竟然都有花名,
马云的花名是风清扬,
而爱因斯坦一直爱好拉小提琴。
砍掉对自己生活提升不大的事情,
比如小编砍掉看电影,阶段性砍掉旅行,
这是因为这些活动小编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了觉得快乐提升也不多,
又太耗费整块的时间,
但是小编却也随自己的心意,
收了两只萌宠,
总结一下,
砍掉不必要的事情,
(不论这个事情会发展成事业还是仅供娱乐)
这样,不停的修剪,
你会发现用这把三板斧,
终于把生活修剪成了你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