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个理想,是在读书日这天,不读书,也不谈与读书有关的事,就那么晒晒太阳看看电影,或是和咚咚叮叮一起玩玩大富翁游戏什么的……毕竟一年看了364天的书,到最后这一天,小逆反一下才符合我坚持创新的人设不是吗?
然而,后来发现,这是挺难做到的一件事——事实是我埋头填了一上午的课题申报表,也没耽误自己利用午饭时间看了几章小说。
所以,当阅读真的成为生活方式,至生活惯性的层面,那就相当难克服。
只好在,这次不是大部头,而是很轻松的校园文学,场景感很强,我一边看一边琢磨要拿哪几段出来到我们班的创意写作课上做范例……
但是,还是有必要回忆一下过去这个周末48小时连轴转的阅读推广活动——因为我从中收获良多。
4月21日 济南想书坊
青年作家、图书编辑王玉老师说起关于阅读的敬畏感,大致是说年轻的时候只读养分多多的大部头,对于通俗文艺作品多有不屑。可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在某次偶遇时,却发现,看上去并不厚重的畅销书里,也有许多生活智慧,不由得思考:畅销书中有一部分之所以能够”长销“,也必有它的道理。自此,便不轻言对哪本书的褒贬,而是对所有真诚的文字,都心怀敬畏。
她提到郁雨君老师在某次交流活动里说的话,似乎是说人与人之间就像是两堵墙,常常阻挡彼此的视线,或因为陌生而缺乏相互认同的基础,那么,“(从墙后面)走出去,拐角见”。
她引用完这句话,我就听到四周开始抽气,紧接着发出恍然大悟的感慨——嘉宾,或是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们都在说:这句话好赞!
是的,某些醍醐灌顶,何尝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暂时放下书本时,那些因为给自己一个出口,而意外获得的启发呢?
比如青年文艺评论家王源老师谈到金宇澄《繁花》里看似琐碎冗长却满满都是心意的“重复”——出现了1500多次的“不响”究竟有多少原因,是因为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是不得已的沉默还是生活早已渐渐养成了惯性里“不响”的人?
好吧,我必须汗颜地表示,这本书我看到一半就搁置了,而且也的确没有注意到这1500多次“不响”。分享会结束,我决定在这个春天里,认认真真读完《繁花》,然后去体会其中不同人生况遇里的那些“不得不”。
来自高校,主要研究电影文化史的李攀老师在手写荐书环节被誉为是“全场最敬业嘉宾”,推荐三本书,本本都写了满满的推荐语,还有发自内心的赋诗。原谅我没有机会现场多看几眼他的荐书,因为没等活动结束,就有粉丝把他推荐的书都买走了,而且着重指出“要连手写的荐书明信片一起买走”……(后面这个要求我是咬着后槽牙听完的,因为我本来是想把这些荐书明信片都供在书店里的好吗!)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明星、艺人、作家有粉丝,其实学术粉丝团才是最忠诚的存在。
十分难忘的王蕃老师——彼此知道对方很久了,但这一晚,托阅读的福,我们第一次见面。
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与亲子绘本有关的故事和一个与友情有关的故事,讲到末尾,所有人一片寂静,好像还沉浸在这两个朴素却真挚的故事里,也不太忍心走出来。(详情改日随专家们的荐书单一同转发)
李攀老师私下里告诉我,自从听了王蕃老师的解读,是第一次对这两本书还有主持人这个职业都有了新的理解以及更多的尊重。
而我想,或许,这就是现场讨论才能感受到的真诚——也足以解答为什么关于读书的那些事,还是要到现场来听。因为,毕竟,有太多精华和恍悟,是我这短短一篇回顾里,说不尽的。
这一晚,因为聊得尽兴,散场已是深夜11点。四个多小时的交流和恳谈,所有人都还意犹未尽——我们约定了下一次沙龙的主题和大致的时间,然后为在这个城市、这个年纪仍然能有一群可以一起谈书的朋友而感到幸福。
是的,阅读不仅是我们吸收信息的途径,也不只是我们人生坐标的源起,更是生命的一个出口——你需要一种方式让自己知道,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所以,别苛责。
谢谢我们从这个出口放开自己,认识新的朋友,补充新的知识,兴许,也遭遇一个新的、更好的自己。
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有一个玻璃做的穹顶,所以在这个阴雨天,没有阳光,没有开灯,却仍然明亮温暖。静谧的气氛里,我同他们一起安静阅读,那种感觉简直不能更美好!
然后,我们也开始一起讨论一些与读书有关的话题。
我们分享书。
年轻的姑娘在穿透玻璃穹顶洒下的光线笼罩下,跟我们分享诗歌、散文甚至理论书籍中那些触动自己的段落。
我非常震惊。
真的。
我第一次看见有人从专业书籍中看到满满的爱与诗意。比如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姑娘读起瑞吉欧课程里关于给孩子更大自由的段落,她读这段话的时候,脸上有平静却温和的光芒。我愿意相信,如果未来每位学前教育教师都有这样的光芒,那才是孩子们最踏实的幸福。
还有一个姑娘,为自己快要抑郁的朋友寻找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加以开解。她在为他人寻觅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美好。
另一个姑娘读了从中学期就一直很喜欢的一本散文书,她说她读了很多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最近一次,她甚至惶惑:时间流逝,我们到底有没有比过去变得更好?我们敢说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吗?
还有一个姑娘困惑地问:《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怎么看不懂?
最后,一个姑娘问:抖音里总是有那么多人炫富,跟他们相比,为什么我们就那么平凡?不漂亮也没有更好的家世,面对未来充满惶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考研还是工作?
……
那天,一定是我们几位被邀请来参加活动的老师最受触动的一天。
因为看到年轻人认真读书的样子,因为很久都没有真正融入他们中间去读本书,因为没想到他们读书的范围深入又不乏反思,因为开始相信——我们的“90后”,他们理想不变,他们不乏真诚,他们有可贵的坚持,他们勇气满满。
所以,年轻、明媚而又充满希望的你们,老师们是以你们为骄傲的。
你们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你要知道真正的富人多不喜欢无端端炫富,而站在一个主讲策划与营销类课程的教师角度,我必须告诉你,某些APP上的信息,之所以有拥趸,与真实性无关,而只是因为部分主播的“精准营销”策略——他们太了解什么样的受众容易被哪样的信息说服,所以他们看似真诚的交流,其实只是为了营销“个人符号”而进行的夸张宣传而已。
而未来如何选择呢?其实答案很简单——看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你就去选择怎样的路径,反正,不管你选择哪条路,都会为没有走另外一条而多少有些不甘心。
但,不管你选哪条路,记得好好走,就对了。因为,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你日益清明的目光里,一定藏着你看见的风景、你摔过的跤。
那个不知道自己今天是否比昨天有进步的姑娘,你知道吗,从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起,你就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上升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高度,那么未来,我有理由相信,你终有一天,会“知道自己知道”。
因为,你们的生命中常沐书香;因为,书籍最伟大的力量,是让我们保持对这世界冷静的认知与独立的观点。
所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而“学习”,是由“读书”+“思考”组成的——学与思,一起构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只读书,常是简单信息的摄入,只思考,又面临更多无解的困惑。而当他们合二为一,我们能看到,越来越明了的自己。
那些美好的瞬间
这两天,还有很多美好的瞬间,一定要记录一下。
比如,已经毕业多年的读者,赶回大学城,和隔壁大学的同学一起,来参加这场分享会。
比如,阅读一小时活动里,父亲带儿子来体验专注阅读的魅力,那份好耐心,让人觉得,儿子就是应该和父亲在一起,体察这个世界的多面。
比如,想书坊连续两天六场活动结束后,我们的学生+店员姑娘在店里漂亮的背景墙前拍照。
年轻的脸孔,温暖明媚。
谢谢读书,让我们相逢。
所以,今晚不读书了。而是把时间留给回味和思考吧——时间长河里,我们是有思想的芦苇,脆弱,却也坚韧。
【END】
叶萱
大学教师、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纸婚》、《红领:玻璃城》及亲子随笔集《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等。
新浪微博 @叶萱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作家叶萱”(ID: yexuanshuyouhui)
新作散文随笔集《让一切随遇而安》现已清新上市,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试读下单。
点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世界图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