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那些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感受?答案看了很扎心:
从来也不会跟人提要求
经常怀疑自己
留言里,说自己全中的人,不在少数在这里,我还想分享一个我朋友的故事:
从小到大,只要做错事,就会被爸爸大吼大骂不小心摔碎一个碗,也会悄悄地打扫干净,因为太害怕,后来做相同事情总是畏畏缩缩的,非常紧张
现在我变成了妈妈,有了自己的女儿,我不希望她继续在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里长大
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自己是个非常胆小的姑娘,她说最可怕的是,自己差一点儿又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了
有次,她带女儿出去玩,同行的另一个妈妈想给孩子一个小小的花环,女儿明明很想要,但却没说话朋友也没注意到女儿的表情
过了一会儿,这个妈妈过来提醒说,我刚才想给你女儿一个花环,但我看她一直在看你眼色呢,好像不知道该不该要
听到这里,朋友形容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撞了一下,这么小的一件事,女儿为什么要看自己的脸色呢?
我才发现孩子是怕自己的,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对她都不由自主很严格,如果没有听指令去做事情,我也会训斥她
我一直没想到我小时候那种做错事就要被批评的感觉,竟然也在孩子心头留下来了
因为从小是在打压教育中长大的人,朋友知道打压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但是在教养中却不知道如何遏制自己严苛的教养方式
她来问我:为人父母,到底要怎样对待孩子犯错的事情?
01
关于孩子犯的错,我也会收到一些很焦虑的问题,这是小龄一点的:
我家孩子吃饭总是掉饭粒,弄得一桌都是怎么办?
等孩子再大一些,这些问题就变成了:
孩子不怕生,在哪里都捣蛋搞破坏怎么办?
孩子明明做错了事情,却撒起谎来了,怎么办?
面对这些数不过来的错误,有一种心态往往会让父母陷入困境:孩子什么都不懂,现在不教,等以后养成习惯就晚了
抱着焦虑和急迫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纠正的方式往往会带上攻击性,比如常见的:
你是不是心眼坏透了,说了这么多次还不改
非常擅长责备孩子的我们,在情绪爆发的当下说出的这些话,却忽略了一件事:
我们忙着否定了孩子的行为,却从情感上根本的孤立了孩子
02
小时候偷家里钱买东西那时候家里穷,父母忙着生计顾不了孩子,越偷越上瘾,后来经常挨揍,印象很深的有两次:
一次妈妈拿菜刀要剁我手,害怕的我当时想,要是剁手能不偷我就忍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就是改不了偷
还有一次是夏天挨完揍,妈妈让我罚站,她躺在床上睡觉,我站在旁边哭,她还不准我哭,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才让我睡觉
后来读到了45年级,有一次,我爸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想花钱跟大人要,别偷
我那时候才明白,原来可以这样做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偷过钱
长大以后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每每会泛泪
原来我可以不通过偷来解决问题,为什么直到45年级爸爸妈妈才告诉我
孩子并不会天生就能揣摩成人的想法,而很多时候,孩子缺少的永远都不是责备和大道理,而是打开心扉的那一扇提醒和帮助的门
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比让孩子因错误而受惩罚本身,更重要
说不清楚缘由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毫无说服力,指不清楚方向的帮助只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不由分说的责备则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被爱的
慢慢地,自信终将被磨灭,害怕尝试和犯错,成为那种从小就不自信的孩子
03
我记得两岁多的时候,弟弟Eric有一次很兴奋地把小汽车玩具从阳台上扔了下去,还叫我过去看,说妈妈妈妈,你看玩具飞出去了
那天我带着兄弟俩一起去找小汽车玩具,一边找一边和孩子们谈小汽车对我们而言代表了什么,弄丢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找不到了兄弟俩会难过吗
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在一个草丛里找到了已经脏兮兮的小汽车
我和Eric和Joshua都弄得一身脏,最后Joshua说,妈妈,幸好找到了,找不到我们都会好难过
自此之后,我家孩子们再也没有从楼下扔过任何玩具
体验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唯有亲身体验过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误的过程,孩子才能从中推演出属于自己的成长方程式
每个孩子最初都是通过自己的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不停地触摸到规则的界线,也会在一次次调试中清晰起来,产生自己内在的规则和自律性
讲道理可以先缓,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合理可行的方式,领着孩子做对的事情
教孩子如何做对的事情,当然比简单粗暴禁止做一件错的事情,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面临的挑战也要难得多
不要因为我们急于纠正和责备,让孩子害怕地把探索的脚步收回去,也把防御的界线收得越来越紧
更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意志的扯线公仔,丧失探索的机会,失去做自己可以有自己想法甚至梦想的机会
请换个视角看孩子的错误
孩子犯错了,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情感上支持他,理智上开解他:
孩子,我多想你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影响我对你的爱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做错的事情,我们就要承担责任,并且想办法去补救
而这个过程,我会陪你一起去面对
拒绝打骂责怪没完没了的唠叨和抱怨,给孩子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也给予孩子我们足够的信赖和耐心
稍微等一等,让孩子一步一步来,相信他们能够成长,是我们能够做到最大的帮助
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被父母信赖着,才会为了回应这份信赖而努力
- The End -
最后
想要给孩子没有打骂抱怨的愉悦家庭氛围,前提是我们自己先要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童年经历父母责备否定和打压的人,缺失了关键的心理营养,终其一生都战战兢兢,无意识讨好,寻找童年缺失的肯定和赞美为人父母后,原生家庭的阴影还将笼罩在孩子身上
但原生家庭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好在成年后的我们,是有能力做自己父母走出阴影的向你推荐这门已为1万人带来改变的课程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文章授权转载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心理公开课人心不是黑洞,迷失不要慌,来这里,看见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