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部剧,讲的是苏轼怎样变成了苏东坡
日期:2018-04-05 11:46:07 作者:查丽芳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阅读:

这部剧,讲的是苏轼怎样变成了苏东坡

  不知当年苏东坡第一次吟咏拣尽寒枝不肯栖花褪残红青杏小等华章的眉山话韵味怎么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隔着千年的历史烟云,苏东坡的文字依然有直抵心扉的穿透力苏东坡惊人创造力直到去世之前还保持运行状态,他一生作品总数200万字左右,这吸引着我,让我觉得非排好苏东坡不可

  少年苏东坡写过一篇黠鼠赋,记录昨晚遇到的一桩趣事文章叙中有议,议中有叙,以小见大见解独特,在人和老鼠的较量上做文章,再从哲理升华,道人所未道,议人所未议,令人耳目一新据说这是苏东坡最早的文章,这和布莱希特的叙述戏剧特征相似,我从中寻得执导话剧苏东坡的第一把钥匙

  接着,与编剧姚远一起尝试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说书人和川剧的帮腔纳入剧中充满个性化的串场人时而机趣顽皮地点评剧中人剧中事,时而通脱大气地讲述盘根错节的历史,不露声色地道出苏东坡一会儿居庙堂之高,一会儿处江湖之远的人生故事与当时政治格局关系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似一支拾遗补缺的五彩笔而帮腔好比是说书人手中的惊堂木,关键处敲敲,她接下茬,她打总结,她承上启下,她有所作为,口无遮拦的率真,特意添加的川味,在某种程度上补充呈现了苏东坡性情中的洒脱不羁

  比起平生历尽苦难而自我完成的苏东坡,前边说的不过是零部件,是叙述体戏剧的常见部分,而非全剧的核心苏东坡是写苏轼怎样成为苏东坡的,其中必然有戏剧体戏剧的成分苏东坡的时代,有三位皇帝: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这几位皇帝与太后,都不是座上傀儡苏东坡的一生,与这些帝后,有高山流水情结,有生死荣辱恩怨他始终在政治漩涡中,戏剧写的却是他怎样超脱于政治之上这里边的起伏落差中有许多流传很广的故事,如乌台诗案躬耕东坡赤壁绝唱金陵会面高太后一升再升宋哲宗一贬再贬惠州修桥儋州教化其中每一个故事需要细心梳理故事之间的衔接虽在线结构之中,又要发挥叙述体戏剧的特长,如王安石骑驴搭船与苏东坡不搭司马丞相的顺风车,内在的情绪韵致贯通;连升与连贬,完全相同空间进行,完全重复舞台调度,引发观众历史反思可能

  苏东坡没有中心事件贯穿全剧,分四个篇章: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空间仅有两种:朝堂乡野局促紧张的朝堂与自由的乡野,形成视觉上的对比;朝堂与乡野的反复组接,呈现苏东坡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的大起大落大智大慧,呈现苏东坡一到朝堂就成为众矢之的,一回到地方如鱼得水生龙活虎政绩突出的大彻大悟

  在表现宦海浮沉方面,的确有一道难题:千余年来,许多人认为苏东坡是反对革新的保守派,甚至认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是苏东坡的政治污点然而,如果抛弃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粗暴判断,就会看见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苏东坡他在新党当政时,不完全苟从于新党,旧党当政时,也不完全苟从于旧党,受重用时不受宠若惊,遭贬谪时豁达乐观王安石两度罢相被逐出朝廷时,他能以晚辈之情温暖当年的政敌,以自己在黄州的见闻坦言改革之优劣成败;司马光当政,下决心要废新法,提携苏东坡,他不见风转舵,不随波逐流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讨论苏东坡现象原因之一

  中国戏曲的特征之一就是在破除现实幻觉同时,却给观众创造诗意的联想和意境,我向往能寻找到一种属于苏东坡的诗化意象,这诗意于他的名字之中被发现幼年的苏轼机敏活泼热情好胜,做事干脆而不计后果弟弟苏辙沉稳持重,少言寡语,不显山露水兄弟二人外出,哥哥一定在前面探险,这与车前面的横木轼一样;弟弟则在后面安静跟随,这跟车过留下的痕道辙一样研究过易经的苏洵在十岁左右给兄弟俩取下现在的名字,形象体现了各自不同性格

  车的形象一旦跃入脑中,便挥之不去如果将车与该剧已有的线性时间概念结合,车既是完成叙事的载体,又是叙事的升华,犹如戏曲的一桌二椅车的舞台功能是提供流动的支点,车更是苏东坡颠簸一生的象征奔驰的车,粗糙狰狞的囚车,装满金黄麦穗的丰收之车,贬谪路上破败的车横木之苏轼出自四川眉山,从嘉州启程驾车远行,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最后苏东坡驾着他的战车在天地之间在风云鼓荡之际吟诵他的赤壁赋想象中的车,定能载着苏东坡驶入观众的心田

  作者为苏东坡导演

  本文发表人民日报2018年4月5日8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部剧,讲的是苏轼怎样变成了苏东坡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