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齐
1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越是到节假日,越是觉得无聊,越是人多热闹,越是觉得孤独。
为了打发这种情绪,我把年度计划做得事无巨细,包括:坚持看完52本书,坚持每天5点起床,坚持从家步行到单位上班,不一而足。
但实行了仅一个星期,就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些计划,不是在找理由,要把2018的目标挪到2019年,而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实施起来,总有一种孤独感,让人坚持不下去。
看书的时候,错过朋友的聚会;早起的时候,全世界都没有醒,只剩下垃圾车路过的声音;步行上班,3公里的路程,却没有几个行人,只有耳机里的电台主播说早安。
这些事情,很细碎,就能让人感到孤独。
日常的孤独,是一种不说出来委屈,说出来又矫情的情绪。
一想到要将这样的事情,坚持一年,就觉得何苦呢?
2
我到知乎上,搜索孤独这个词,显然是个热门词汇。
有人问,什么是孤独?
最文艺的答案来自张春,犀牛故事的主编,讲述了那个有名的“花开”APP。
他们开发了一个“慢交友”的软件,叫花开。两个人注册后,种一株花,很久才发芽,可以看见对方的资料,很久才长叶,可以看见对方的照片,总之两个人真正联系上要很久。
一年过后,这个项目黄了,从AppStore下架,连安卓版都没有来的及做。他们却发现,还有6个人在玩这个游戏,并且是登陆状态。
他们感恩戴德,决定为了这6位客户,给服务器续费,让他们永远不要发现只有他们自己了。
6个人坚持在一个被抛弃的世界里,继续浇水等待花开,却始终没有机会再见,因为程序员没有开发到那一步。
这是怎样一种孤独?
有人问,你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底下有很接地气的答案。
例如,“我的后置镜头,拍出的都是风景。”没有人陪着把风景看透,也没有人陪着去看细水长流。
例如:“一个人出门,发现没有带耳机。”街上你来我往,人声鼎沸,却没有一句话,是在说给自己听。
例如:“在自习时,没有人看包。”这点深有体会,平常写作,我都会背着电脑去图书馆,上厕所时,要把所有家当都背在身上。
这些问题,随便一个都有上万个回答,每个回答后面都有成百上千的评论。有些戏谑,有些安慰,却难得没有键盘侠在吐槽。对于孤独,多数的人都表示认同,无法反驳。
孤独,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习惯。孤独的人,最讨厌,没有办法说出孤独。到后来,看着别人的故事,哭出了声,安慰自己,还好,他们比我还要难过。
3
老旧的小区过道里,接连发生3起纵火案,起火点都是过道里的生活垃圾。火势不大,伤不到人,却让小区的住户,人心惶惶。
他从小就很孤独,和父亲一起生活,沟通的方式除了打就是骂。成年以后,新婚不到一年,就因感情不和而离婚。他似乎从未感受到家庭的关心和温暖,始终孤身一人。
他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可听见别人家传来热闹的声音,还是会嫉妒。
进到看守所,他低头说,我也只是想要一个普通的生活,这个年纪,其他人都有小孩了。而我只有一个人。
孤独,让找不到出路的人,生出了嫉妒的火,一下子就点燃。
小年轻们忙着晒支付宝账单,忙着声讨芝麻信用默认选项,小区里的阿姨们,却忙着扎堆领红包。
她们昨天用2块钱的红包买了一块豆腐,今天又买了一瓶酱油,计划着明天再去超市用掉新得的3块8毛钱。
为了丰富生活,她们跳广场舞,扎推出去旅游,在超市里排队领鸡蛋,如今又领起了支付宝红包。
打发时间,不过是排遣孤独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4
如今,有超过2200万的留守儿童,他们最爱的书本,可能是地图,因为可以翻看父母所在城市的道路,想象着能够和父母在一起。
有超过4000万的空巢老人,可能已经失独,可能面临失去与时俱进的能力,用不了手机互联网,也听不懂抗日片里坏人标准的日语,连日常的娱乐都成为了奢侈。
还有超过5000万的空巢青年,奋斗在北上广,每天翻越早晚高峰,挤在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公交,打不起的士,报平安,也是违心的一切都好。
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孤独。
5
孤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人害怕第二杯半价,有人害怕深夜入睡,有人在人群里摘不下耳机,有人不需要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手机,因为连通话5分钟的人都找不到。
你想,有那么多人,在深夜刷着社交平台,去查找另一个孤独的灵魂。难道他们的手机没有一个可以拨打电话的人吗?当然有,他们可以打给亲人,打给朋友,打给恋人,但要怎么说呢?
说自己很想有人陪吗?即使说出来,又能怎样呢?到头来,还不是电话那头的几句话,仅此而已。挂掉电话,身边还是没有一个人。
即使,新媒体推送再多类似“单身是最佳升值期”,“你不是孤独,你只是在无效社交”的话题,我们依旧逃不出深夜频频刷手机,想要收到一条真正的聊天信息。
我们渴望着被人关注,寂寞的时候能有人倾诉,我们也想要靠近别人,却又怕被拒绝。
我们只是孤独,这并没有错。
作者介绍:莉齐,不高也不瘦,爱写故事爱刷剧,始终保持少女心,爱撩人的女汉子。
有功劳的人,从来不谈苦劳
要出轨的好女孩
王菲唱的不是歌,是我们的青春
后台回复“晚安”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