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可以了悟自心,
疗愈自己的创伤、
放下了自己的固执,
我们才能真正的
去接纳孩子、爱孩子。
文丨小树妈妈
01
最近在读作家王朔的《致女儿书》,王朔说,这封信他是当做遗书来写的,要是自己某天不在了,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用来告诉女儿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读到这样一段内容时,心中陡然一凛: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
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我忍不住在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写出这样一段话,或对这样的句子产生共鸣,我心里该会有多后悔,多心酸,多凄凉。
而一个人,又要对父母有多大的怨念,才会在遗书中,对自己的女儿毫无保留的表露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扰、伤痕和痛苦。
02
耐心阅读下去,会发现王朔关于父母的痛苦回忆,其实并没有那么“惨不忍睹”,甚至是有些常见的。
他对女儿提起了与父母长期分离的感觉: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每次需要别人指给我,那个正在和别人聊天的人是你爸爸,这个刚走过去的女人是你妈妈。
说来可悲,我十岁刚从保育院回到家最紧张、最忧心的是不能一下认出自己的父亲。早晨他一离开家,他的面容就模糊了,只记得是一个个子不高的阴郁暴躁的黑胖子。”
他对女儿讲述起儿时被父母限制的委屈:
“我那时最羡慕的几家,都是母亲对小孩和小孩的朋友很友好,叫自己孩子回家也不恶声恶气的,欢迎小孩到自己家玩,有时还会请来玩的小孩们吃点东西。
我们家是著名的不欢迎小孩来玩的,只有几个同单元的小孩允许来,你爷爷奶奶一回来也要赶紧溜,奶奶给人脸色看,嫌我们把家搞乱了,爷爷有时会训别人家孩子。”
“你爷爷去世后我曾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不再和你奶奶吵架,也是想看看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很遗憾,又没做到,前几天又和奶奶大吵了一架,也是去扫墓,清明节。
我穿了一件刚买的砂洗磨边军装样式的上衣,时髦。
我没理她,但已经不高兴了。
她说,你那边蹭上油了。
我那衣摆上有一大块油渍状黑色,是装饰,我忍着。
接着她又说,你怎么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我跟她急了,说你管我穿什么衣服,你管好你自己好不好。
我大怒,说你少关心我,你怎么还这样,不会尊重别人,一定要用贬低别人的口气说话,你难道不知道你一直让别人、让家里人都不舒服吗?”
王朔还对女儿写了自己与母亲之前争执时,脱口而出的咆哮:
“奶奶说,你现在脾气真大。
我说,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
我没有提爱,那是奶奶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对孩子的爱。”
03
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只好把孩子寄养在别处;担心孩子学坏,所以严格限制孩子课余的生活;
关心孩子,但习惯负面表达方式,更多的用贬低和不满的语气说话;希望孩子永远正确,便把自己觉得好的都塞给孩子,并用各种方式迫使他接受……
可就是这一项项的不经意的小裂痕,却在日积月累中,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越离越远,最终让本应十分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尴尬而疏离。
他们做决定,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遇到困难,不会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发生争执,不会给予父母更多的信任和沟通机会。
他们会千万次的想:
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都在陪孩子,而我的父母却不在我身边;
为什么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而我却永远无法做到让父母满意?;
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满口说为了我好,却如此面目狰狞的逼迫我去做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
这样的孩子在世人眼里,就会显得更叛逆、更固执、更孤僻,容易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或者除了要钱,根本懒得与父母说一句话,或者抗挫折能力极低,遇到难事极易消沉,甚至去做傻事。
孩子们在困惑中挣扎着长大, 最终可能就失去了对父母的期待和信任。
放弃了跟父母的沟通,也放弃了向父母索取关爱。原本跟父母之间天然的情感连接,便逐渐变得微弱,而多余。
04
我经常会推荐朋友圈里的爸爸妈妈们,看一段丽塔·皮尔逊女士的演讲视频。
丽塔·皮尔逊女士出生在教育世家,她的外祖父母、父母都是教育专家。她本人也从事了40多年的教育事业。
她对教育提出的观点是: 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联系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强有力的联系,学习就不会有显著的进步”。
她举了一个例子,她的一个同事跟她说“我的职责不是喜欢那些孩子们,我的职责是教书,孩子们就该去学。我管教课,他们管学习,就是这么个理儿。”
然后,她跟自己的同事说:“你知道,孩子们可不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
同事说:“这是一派胡言。”
皮尔逊女士断言:“那么,亲爱的,你这一年会变得十分漫长和痛苦。”
皮尔逊女士同事的话,跟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各种成长问题时候的态度多少有些相似。
成年人更多的站在一个给孩子指点迷津、说教点化的高度上,一遍遍的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却很少去尝试着真正去理解孩子。
他们自以为懂了很多,把自己的观念、创伤、执念、限制强加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我为了你”。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我们觉得自己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孩子们却极少配合,不听劝告。
最后整个这段解决问题的时间,对双方来说变得漫长和痛苦。
05
她的母亲总是会利用休息时间复习教学、下午去家访,买梳子、刷子、花生酱和饼干放在她的讲座抽屉里,方便饿了的孩子吃。
那个年代有很多孩子身上是很脏的,有各种味道。皮尔逊女士的母亲就给这些孩子准备了毛巾和肥皂,也放在讲座的抽屉里。
这些付出得到的结果是:孩子们都非常非常的爱戴她。甚至她退休数年后,还经常有当年的学生找上门来,对她说:
“沃克夫人,你知道吗?你改变了我的一生。你影响到我,令我以为我是一个大人物。实际上我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只想让你看看我现在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皮尔逊女士想通过举这些例子来告诉所有的老师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一个冠军,只要大人们不放弃他们,认识到联系的力量并坚信孩子们会成为他们最好的一个自己。
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父母来说,更具有启发意义的是:
如果一个好的老师可以给孩子信任、耐心、鼓励、陪伴,跟孩子建立起强大的情感连接,最终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做父母的,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得更好呢?
当我们放下了自己的执着于固执,
去真正的倾听孩子;
放下自己的挑剔,
真正的去赞美孩子;
放下了自己的限制,
真正的去接纳孩子,
我们就能与孩子建立起稳固的连接。
孩子的内心,
就有了归属感、
价值感和幸福感。
也只有真正跟孩子建立起稳固的连接,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是成功的。
心灵面包近期免费课程报名:
(点击可直接阅读)
【面包冥想】1月30日 | 财富冥想:
敞开自己,迎接财富与金钱
亲子教育精华文章:
生病的孩子,八成都因为伤了心
你可能还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爱你
一篇中国人不得不看的文章!
可很多子女都在这么做!
真正好的父母:从不过度付出,而是得体地退出!
“妈妈,我们家房子为什么不如别人?”
心灵面包在线冥想课报名「金钱」 是流动的能量
和匮乏的价值观
有的人内在对于金钱有 负面 的信念
放下那些
限制你拥抱金钱的旧有 信念
敞开身心、拥抱金钱
迎接你想要的财富与金钱
心灵面包在线冥想课
2018年1月30日周二 晚20:30-21:20
财富冥想
【敞开自己,迎接财富与金钱】
疗愈大课,赶快报名!
或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