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果一篇文章你看不下去,是你的错,还是文章的错?
日期:2018-01-02 作者:F小姐 阅读:

如果一篇文章你看不下去,是你的错,还是文章的错?

  ■

  在刚刚过去的 2017 年,我经历了许多失去。今天突然想说其中一件尤其意外的。

  那还是在初夏的时候,有位听众焦急地跑来我的私人公号发来一张截图,并询问:纽约无战事的公号怎么被封锁了?!

  我大惊,自己点进纽约无战事的公号确认了一遍。结果——

  ——我们当时设置的自定义菜单栏已经消失不见;点击公号的历史消息,界面出现一个橙底白字的省略号图标,下面附上一行冷冰冰的字,「此账号在冻结期,内容无法查看」;在公号对话框里无论说什么,只能看到灰底的系统消息提示,「此官方账号已被封锁所有功能,无法使用」。

  问蔚蔚这是怎么一回事,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公号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实名制政策之下「不幸丧生」。蔚蔚作为公号注册人当时在美国,没有办法完成「本人姓名+本人中国手机号+本人身份证」的组合认证,申诉了几轮都通过不了,所以微信官方停止了纽约无战事的功能。

  难过啊,难过。后台登录不进去了,历史消息也无法读取了,这个公众号曾经发布过的一点一滴都找不回来了,那种感觉好像生命中的某些瞬间强行被格式化了一样

  我脑袋里像蒙太奇一样,此起彼伏地响起好多真性情的语音推送,以及录制它们的前因后果。尤其是在写这篇文章此时此刻回忆起 2015 年过春节的时候我给无战事录过的三首后台语音彩蛋——《莫斯科郊外的夜晚》、《三套车》和《红莓花儿开》(后来作为常驻彩蛋留在了自定义菜单里)。

  当时有某位学者还非常惊异地感叹,「90 后竟然会唱修正主义小黄歌儿」,我顺势跟蔚蔚跟友谊三人在我们的群里感叹说,哈哈哈文革时期的「苏修三大黄色歌曲」我已经唱齐了。

  那是我们最擅长做的事,用一万种你意想不到方式来「切入政治,比如,先用歌声把你拐进来,然后我们或许可以顺带聊聊,什么叫修正主义,而「反修防修」和文化大革命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们吐槽,我们卖萌,我们唱歌,我们说相声。如果『政治』这个词让你想到的,是《新闻联播》,是《人民日报》,是一群穿着西装的老男人,是和年纪轻轻的你压根儿没有任何关系领域,纽约无战事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新的打开方式。」

  「是政治也好,是什么都好,我们是在努力发现这个世界联系,而且我们在把这样的发现带给更多的人。

  这是我 2015 年情人节在给纽约无战事的社论里写过的两段话。现在仍然深信不疑

  虽然纽约无战事在播客平台上留下的音频作品还在,但公众号没了,不知怎么有一种无家可归的苍凉。

  ■

  今天恰好在读一篇伊朗游行的文章,读了一小会儿,读不下去了,因为动不动就有看不懂的词和概念。当我是一个普通读者时,我真的就是一个畏难的懒人。

  然后那个瞬间我就想起纽约无战事来。一时兴起在群里问友谊和蔚蔚:如果一篇文章你看不下去,是你的错,还是文章的错?

  友谊秒答:是蔚蔚的错,因为她没有用无战事嚼碎了喂给我们吃!

  虽然蔚蔚不幸中枪,但友谊确实点出了纽约无战事的精髓。作为一档政治科普类播客,无战事的主创里只有友谊一人是政治学博士,我跟蔚蔚都不是政治专业的。友谊负责给我们「进口原材料」,引荐学者朋友,提供干货;而我跟蔚蔚就是负责在「后厨」忙活儿的,把那些学术文章里的干货煎炒烹炸一翻,做成播客,端给听众。

  ——要让他们听得下去、也听得进去

  我以前曾经感叹过,科普写作的难点之一,就是因为你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实际上很难理解普罗大众的知识储备和理解力处于哪个地步

  举个例子。

  假设你的专业知识处于博士生水平。你以为你已经用初中生都能看懂的基础词汇把一件事儿说清楚了,但很可能你所用的词是高中生才会学到的。(毕竟,你已经走得太远,无论初中水平还是高中水平,在你眼里都是无差别的「基础」。)而与此同时,大部分受众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或许只有小学生水平。

  这个断层,是阻碍信息传播的一大难题。

  正因为我跟蔚蔚都不是学政治的,我们离自己的受众很近,可以说是完全处于同一水平。所以我们以前的生产流程,就是想办法先把自己搞懂,开发出一条好用的路径,然后再伸手把受众拉过来。

  ■

  回到我刚刚抛出的那个问题

  如果一篇文章你看不下去,是你的错,还是文章的错。(这里还需要加上一条假设,你的的确确就是这篇文章的目标受众。)

  我作为一个作者和编辑,很多时候都会倾向于把这个锅甩给文章本身——一定是我们在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才会导致我们的目标受众看不下去。(或者要么就是我们犯了更基本的方向错误,我们的受众定位没有搞对。)

  而这也是我在新闻学院里一直被教导的:一篇文章的首要任务,是要能让目标受众读到最后。所以我们的很多专业训练就是要确保这个过程可以完成。

  比如说我们要有足够抓人的选题,来赢得受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比如说我们的写作风格要准确简明,争取不让受众因为病句和长句的缘故而打断阅读节奏;比如说我们要控制生僻词汇尤其是专业术语的出现频率,这样受众(尤其是我这样的)不容易因为「门槛过高」而放弃……

  这些种种,是我个人在纽约无战事的制作过程中一直坚持事情。我毕竟不是政治学者,我所能精益求精的,也就只有这些传播角度的小执念和小细节了。

  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觉得,如果因为这档「把干货嚼碎了喂给受众吃」的平易近人的播客,能让一些原本对政治冷感的年轻人开始关心政治(甚至参与政治),它就完成了一种「从 0 到 1」的价值传递

  即使在纽约无战事播客停止更新好几个月后,竟然还会有受众点进我们的公号想了解我们的近况,结果却不幸发现我们的公号被冻结……

  我想到这个啊,真的是又甜蜜,又心酸。

  ■

  也许在受众看来,纽约无战事已经「死掉」好久了。但大家或许不太了解它沉睡背后的原因

  仅仅从播放列表来看,纽约无战事在 2016 年 2 月到 2016 年 8 月间有一个半年的断层。那半年,我在念研究生的最后一学期,蔚蔚在工作,而友谊(一如既往地)在满世界跑、为论文做各种调研。三个主心骨的精力不足以支持这档播客的运转,于是它休眠了。

  2016 年 8 月,纽约无战事恢复更新,因为那时候出现了一个转机。我毕业开始工作了,那时向我的上司提议,有没有可能把纽约无战事收购为我们的一个内容品牌,让蔚蔚和友谊来做兼职编辑,给他们发薪水,我可以在日常工作以外继续当无战事的编辑和主播,然后我们再招几个人手来维持无战事更高频的更新……

  那个时候我是真的想把纽约无战事做成一份正经的事业——希望它有资金注入,希望我们几个可以因为无战事而获得经济收入。这样我们就可以投资更多的时间给无战事,这样无战事就不必只是一个松散的志愿者联盟、只有在我们都有余力的时候才能蹦跶一下。

  那阵子我们都很兴奋,我写了好几版策划案,我们开了好多 Skype 会议……

  试运行了两个月。最终还是没有能继续。

  然后就一直沉睡到现在了。

  只是今天突然很好奇,如果它还在,我们会怎样解释这一起新近发生的伊朗游行。

  ■

  2017 年的最后一顿饭是跟友谊和蔚蔚吃的(以及我们的亲人伴侣和朋友)。

  说来也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从 2014 年经由网络认识志同道合地一起做播客,一直到 2017 年的最尾巴最尾巴,我们三个人才第一次凑齐、坐到一块儿吃饭。

  这顿饭也有个很好的隐喻:我们没有因为纽约无战事的休眠而走散。每每想到这一点,我总是暗暗相信,纽约无战事会回来的。

  一定会的。

  - end -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将它分享到朋友圈,更欢迎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纽约无战事的朋友们咖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果一篇文章你看不下去,是你的错,还是文章的错?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