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脑洞大开,或者再重生一百次,我也不会想到有人会叫“在”这样的名字。
“在”是天津卫视的情感节目《爱情保卫战》中一个女孩在手机通讯录里保存的一个男孩的名字;当然,男孩另有其名。
年届半百,也算阅人多矣,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名字;这让我想到古时候地位倒数第二的宫女的称呼“常在”。
男孩对女孩的这种行为极度不满。他觉得,女孩就是需要他时,他就是“在”;不需要他时,他就被弃置一旁,不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一般要么寄予孩子美好愿望,要么铭记重要事情;我被别人要求帮助他们为孩子起名字时,就遵循了这两个原则。还有的父母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五行什么的给孩子起名字,有迷信一些的父母按笔画多少给孩子起名字••••••
一个春天出生的女孩,我希望她如珍贵的春雨,可以润泽干旱的土地,给人希望;于是,我为她取名:雨。
一个亚运会同年出生的孩子,当她的父母让我帮助他们给孩子起名字时,我为她取名:兴亚。
一个男孩的父母让我为他起名字时,我为他取名:开,希望他能够拥有开阔的胸怀,开拓的精神,更有一个没有局限的宽广未来•••••
其实,无论当时的名字怎样,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自己怎样对待他的名字。所以,有一篇文章叫《擦亮你的名字》,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名字是否响亮辉煌,在于他自己赋予了名字怎样的内涵。
不同的名字解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一个叫苏丽的女孩,如果她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时说,苏联的“苏”,美丽姑娘的“丽”,就是一个貌似苏联美丽姑娘的漂亮女孩;如果她说,流苏的“苏”,美丽的“丽”,就是如同流苏一样美丽飘逸的女孩;如果她说,万物复苏的“苏”,风和日丽的“丽”,一个朝气蓬勃,阳光活泼的女孩;如果她说,万物复苏的“苏”,风雨丽人的“丽”,一个坚忍不拔,勇敢刚毅的女孩••••••是不是一种说法一种感受?(伤感日志 www.wenzhangba.com)
网络的使用使很多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网名,更个性化了名字的解读;它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我的网名“沙海铁迪”四个字是从沙利文、海伦凯勒、史铁生和张海迪的四个人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他们四个人是我的人生榜样,时时给我以激励,让我奋进。
有人说,名字不过是一种符号;这没有错。问题是它是怎样的一种符号?
我们自己可以觉得它很重要,也可以觉得它辉煌,也可以把它擦亮••••••重点是它在别人那里又是怎样的一种符号。
一个叫“陈东明”的人,他家里的长辈们,也许昵称他“东东”、“明明”、“小明”、“东儿”、“明儿”之类;到了学校同学、老师可能称呼他“陈东明”;爱人可能称呼他某些爱称。
一个人被别人爱着,他的名字就是一个爱的符号,一种快乐,一种陪伴,一种慰藉,一种温暖,一种牵挂,一种思念,一曲歌,一首诗••••••
台湾著名诗人纪弦的一首《你的名字》,把爱人的名字铭刻进生命里。
余光中的一首《风铃》,更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名字在一个人的心中是怎样的。
如果一个人只是被别人现实需要,就可能成为某些人的“常在”符号。
《爱情保卫战》中的那个女孩不尊重他人,只是利用他人,把他人当做一种现实需要的符号,最终也只能不被他人尊重;男孩愤然而去,她的“在”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