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舆情风险 农信员工要以身作则
最近在微博、微信等公众网络上输入“关于的银行新闻”首先出来的会是一条这样一则新闻标题为:“粗心银行将1。1万错存成1万!储户索赔3。6万。” 这条新闻刚一上网络,迎来的大部分都是网民对银行的谩骂与嘲讽。
在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如此多的网民,要发出统一的声音是不现实的。但纵观近年来网上流传的银行方面的重大舆情,大部分银行都处于“躺枪”的境地,这就值得我们银行人去思考原因为何?
一是网民年轻偏激,导致舆论的激进和偏差。目前,我国网民主要是年轻群体,针对一些新闻事件,容易出现暂时性的理性缺乏,或是不问是非的道德审判,导致舆论激进。二是媒体的误导,导致真相被有意忽视。媒体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迫使部分媒体记者为追求点击率、独家报道、第一发稿而降低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恪守和对新闻内涵的挖掘。部分媒体为了缓解生存压力,追求利益,放弃职业道德,不惜捕风捉影胡编乱造。三是银行自身反应不当,导致被动冲击。部分银行面对突发事件或网络舆情,怕矛盾升级,首先想到的是封锁消息、删帖和堵塞言论,能掩则掩,能盖就盖,但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延误了处置的最佳时机。(人生励志文章 www.wenzhangba.com)
解决这一境遇,不是一日之功,但是我们要做好舆论引导,还需要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及全体高管员工的以身作则。
坚持做到“有我在”。农商行(农信社)遇到舆论时,要第一时间“认领”舆情事件,要勇于承担责任,做到“有我在”。同时也给媒体一个渠道,让媒体知道该事件有一个落地。同时,也为农商行争夺舆论主动权和制高点赢得时间。
主动做到“听我说”。要表明态度,即愿意站在媒体和公众角度思考问题,给出结果。这样才能让媒体、消费者愿意听下面银行说的内容,再进行舆论引导。
巧妙做到“跟我走”。舆论引导的过程,实际上是银行、媒体、公众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三方形成了三圈相交的关系,且交集度越大,社会舆论所达成的共识越高,事态就越会向有利方向发展。银行应该通过媒体向受众传达自身理念,不断扩大三者交集的范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受众自己的口说出舆论引导者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