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来信,又一次引发我默念出“母亲=平凡而伟大”。我的心,又一次无法平静。
从阅信至现在,已经整整两个星期过去了。可我心海之波涛一直翻腾不息。我意识到,这次有点特别;也许,只有笔头能帮我恢复平静。以前,每至这情感决堤而出时,我总是把它强压下去,包括用学习,实验,或工作琐事来驱赶。然而,这回它们却一一失效了。
正如姐姐所说,母亲的伟大在于她的朴实,不求报答,和无条件的奉献。而我们母亲的特别,更在于她独自一人把我们姐妹三个拉扯长大过程的异常艰辛不易。
我们出生长大在那个政治动乱的上世纪60-70年代。因为没有父亲,更加母亲出生地主,应征新疆,返湘为人师长,继而赣赴共大,最后下方农村再教育的坎坷经历,使一切变得尤其复杂蹉跎。
回想起来,陪伴我童年,少年,直至大学的,是对母亲的不满和埋怨。尤其被唤”小地主“时,更感觉羞耻无比源于母亲。每至学期末评选”三好"学生时,我更是紧张之极,心口犹如提吊嗓眼,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暗暗祈祷:但愿老师同学一时忘却了我的家庭成分!直至今天,每每回忆起这一切时,我仍能感觉当初心跳的异常加速。
但这不是因为母亲缺乏母爱。事实正好相反,且不说母亲如何自己省吃俭用以温饱我们姐妹,更具母亲独特风格的是,在那个四处听闻“读书无用”的60-70年代,母亲却坚信教育至重,不忘在我们幼小心房播种崇爱知识的种子。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奢侈于书籍,母亲便借用亲朋书信给我们巧做示例。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省略号就是从小姨妈的一封来信中。小姨妈在母亲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倒数第二,小母亲近10岁。因为他们“地主”之父亲的突然被政治处决离世,年尚15岁的母亲一夜之间从大小姐蜕变成为给弱小弟妹之生存提供温饱的主要依靠。所以,母亲兄弟姐妹间感情至深。但无情的政治风云,把母亲和小姨妈冲散东西数次,多年也难得相见。书信成了他们感情交流的唯一法宝。也因此,和同龄人相比,我过早地学会了读信写信,甚至视书信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正一字一字读着小姨妈的信纸,我小手忽然指向几个小点点,问母亲那是什么字?
母亲霎时顿住了,好大会后才带着几乎抽泣的声调,解释说小点点表示小姨妈有许多许多想说然而因为伤心落泪却无法写下的东西!
这,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永运的印记,尤其关于眼泪之说。以至后来当语文老师第一次在班上讲解省略号时,我立即举手发言,"老师,它们代表一滴滴的眼泪!“。
甚至如今,我仍有省略号嗜爱,朋友有时还免不了开玩笑,说该收我省略号税!当然,现在的我,更多的是在借用省略号代表更多和无尽之魅力。
然而,在那个出生第一的年代,母亲的爱尽管无穷无尽,可终究还是太渺小,尤其随着我对自我认同意识的渐渐感知和强化。 一天天耳闻目睹无数批斗地富反坏右事件后,我愈加感到,”母亲--地主“几乎令我窒息。尽管,自小少言寡语的我, 极少在口头上指责或对抗母亲,但我心里时时警告提醒自己,尽一切可能回避任何有关母亲或家的话题。甚至当转学到新学校报到时,我也拒绝母亲的陪同。碰上母亲偶尔意外出现于同学老师面前时,我恨不能自己有隐身之术。记得高中时有位同学曾好奇问我:”你妈妈来看你,多棒!可你为什么反倒那么不高兴似的?“寒暑假期间,没有了书桌教室黑板的安抚,是我最为痛苦的时候,真所谓度日如年。有时,我甚至希望自己是孤儿。因为在我读过的书里,孤儿总是红孩子,革命的接班人……
可怜的母亲,正如所有母亲一样,明察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完全知晓我的内心活动。有次偶然道破了我的绝密。”……没有父亲又没有母亲……其实是最不幸……“。我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那可怕犯罪念头的曝光感到羞耻无比。这种犯罪感,一直陪伴我到今天。 (美文欣赏 www.wenzhangba.com)
但我对母亲的真正认识,始于自己大女儿的到来。10月怀胎期间的生理负荷,以及可笑却又真实得如一日三餐般的无尽期盼,担忧,直至分娩时的难言肉体痛苦,使我开始用另样的眼光审视母亲。我忽然感到,自己很欠于母亲。继之,在大女儿尚不足周岁时,我一咬牙,只身漂洋过海,开始酸甜苦辣求学生涯。数年隔海相望思亲不尽,风吹雨淋独掌船头航行波浪中,我感叹:生活不易,身心负荷沉沉。虽然,明知大女儿有已离退休爷爷奶奶的精心照护,有爸爸早晚父爱的沐浴,可我仍断不了对她奇思异想之牵挂。理智奈何不了感情,大凡天下母亲共性天性罢。梦里总是女儿哭闹有因,醒后半天发愣,想像,解释不透。最后只得抓起电话拨打长途或提笔疾书,千叮咛万嘱咐 ”一定速寄近照,切切“……
当一切显得太灰茫茫时,自觉不自觉地,我试着去想像感受当年母亲肩头的负荷:孤单,三个小小孩的生存,教育,外加”地主“重压。记得从初中升入离家很远的重点高中去寄舍时,母亲坚持要陪送到学校,而我却怎么也不让。最后,只好折中解决:送至半路。母亲的心,经受着什么样的不被理解甚至被侮辱的煎熬!倘若没有母亲如海之宽容,慈爱,以及坚信理解在前而忍受当下一切痛苦与折磨之毅力和恒心,一切……我不敢也无法完成这个”假如……那么……“句子的下半部了。
就像默默地容忍了我的倔强和不理解一样,母亲也出奇平静地接受了生活对她的一切不公平待遇。印象中,母亲极少埋怨或流露出身心负荷的沉重。也许归幸于她的O型血型吧,母亲的热心总是对外敞开的。对左邻右舍的任何需要,母亲总是有求必应。替不识字的阿姨奶奶们执笔代写书信,是我对儿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我们姐妹从小在母亲的“好人不怕吃亏"熏陶中长大。这种观点虽然有些极端,但日常生活的确需要宽容与礼让。
和绝大多数当年因为家庭成分而遭受种种不公平待遇的人不一样,不知为什么,到80年代末,尽管母亲曾多次试图找回对自己该有的认同,但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官方平反,更说不上获取任何方式的补偿。又过了十几年后,直到妹妹找到她一位有一定权力好朋友帮忙疏通,母亲的退伍军人身份才终于重新被认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却是母亲平反胜利的最高点了。但可功可庆的是,“好人不怕吃亏”的母亲好像对所有这些都看淡得生不起气来。事实上,我从来就不曾从母亲口里听见过她对任何人解泄过愤怒情绪。
而今,我不再一人独自漂泊,我们三口小家已团圆在同一个屋檐下!女儿占据我身心的,由实实在在的吃穿住行琐事,取代了几年来以呆坐想念为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数国际长途电话,写家信,看照片等牵牵??臁W匀唬??蕴云?侄嗌儆行┍灰??棠坛杞苛说呐???獠涣嗽谛〖彝セ独种惺辈皇钡靥砑有┠Σ僚鲎残〔迩??惺奔负跞梦矣小贝蠓⒗做? 之势。庆幸的是,每当我来得及把自己传真到当年母亲给予我宽容慈爱的情景时,奇迹般地,我会发觉自己心跳不再太快。
但让我吃惊的是,离开北京时尚不足4周岁的女儿,到肯塔基很长时间后仍对北京有着无限的眷恋。每当从家里窗口观赏晚霞时,女儿总要提醒:”爸爸妈妈快来看,美丽的晚霞那边一定就是我们北京!“ 早上去幼儿园路上,少不了一遍遍地”我们北京这会儿正是晚上了,对吗?“甚至有时在红绿灯路口当我提醒她见黄灯时应停下脚步,千万别迈步横穿时,她竟会用那小孩儿特有的十分认真严肃而又困惑说:“可我们北京是可以通行的呀?”上周末在学校研究生公寓后院大草坪上采蒲公英时,女儿忽然像着电了似的停下来,眼望远处,带着无限伤感对我说:“妈妈,我想念北京的春天。我们北京的春天可美可美了, 到处灿灿迎春花!”
总之,在女儿快4岁的记忆里,北京的一切都是世界上最完美和甜蜜的。可不是吗,子不嫌母丑。但除了心存欣赏感恩理解外,更能概括我对自己母亲之描述的是:满满的敬重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