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狼图腾》
对于狼,先前始终停留在传统儒家文化所赋予的“恶”的印象中。读了《狼图腾》,对狼性有了重新认识。
狼图腾是草原游牧民族神圣的精神崇拜,他们与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打交道的这种动物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狼对草原对牧业的好处数也数不清,总的来说,应该是功大于过。”这是作者姜戎的评价。确实如此。狼是草原的保护神,而草原是游牧人民的生命,狼能吃掉各种破坏草原生态的动物,维系草原的平衡。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正统蒙古人深知没有草原这个大命,就没有草原人的小命。他们可能不懂得生物进化的理论,但是却懂得“生物链”的道理。他为草原的命运担忧,于是就愈发敬重狼,他为狼说话,打狼但不灭绝狼,能容忍狼对人类、对牧业的伤害,当有人无意说出冲撞狼的话,他都为此深感愤怒和不安,生怕亵渎心中至高无上的图腾。老人与狼一样有睿智,被称作人中的“头狼”。
让草原人视为图腾的草原狼具有诸多的狼性特点:
狼是草原斗士,适应生存的能力强。狼的天敌很多,人、狼狗、儿马、蚊群随时都可能置其于死地。蒙古草原无比残酷,对这片土地上所有生命(包括狼)的生存能力要求的十分苛刻,狼除了抵抗自然界的天灾(风、雪、火),还要时刻提防被掏窝、下夹、打围、枪杀的人祸。能顽强活命的,是那些最强壮、最聪明、最能吃能打、最坚强不屈,吃饱的时候也能记得住饥饿滋味的狼。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稍稍迟钝笨拙就会被无情淘汰,狼用它血战到底、死不低头的顽强的适应能力适应着周围的环境。正如作者所言“人最终可以灭绝狼,可是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蒙古草原狼刚强不屈的意志和性格。”
草原狼有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狼是典型的集体作战动物,狼群不打没有准备之仗,它们可以利用天气、地势成功策划“军事行动”;狼不贪心,能在围猎时故意留下缺口,目的是以后永远有猎物可吃;狼为了捉黄羊,能以极大的耐性等待机会,取得成功;狼可以充当“狼梯”,让其他狼次第飞进固若金汤的羊圈;狼群在攻击人畜的时候“衔枚疾进”,没有冲杀呐喊,体现了组织性纪律性;草原狼在关键时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或果断自残,或自我灭绝,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狼不吃独食,可以把猎到的食物分给那些老弱病残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狼的智慧是凝聚团结的智慧,可上升到一种军事才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狼是人类伟大卓越的军事教官。(情感故事 www.wenzhangba.com)
狼自强自尊,追求独立自由。驯兽师什么猛兽(包括狮、虎、豹、熊)都可驯服,可从没听说驯服过狼的。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在他所驯养的六种猛兽的帮助下打败蚩尤,这六种猛兽中也没有狼,很能证明狼是不能被驯服的动物。狼从来不让人牵着走,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在狼的思想中没有 “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概念。就是生命即将终了,也表现出一副铮铮铁骨的姿态,——宛若“一尊千年石兽轰然倒地”,是那样的壮烈,又是那样的有尊严!
草原狼的强悍特点,影响并决定着与其共同生息在一片土地上的蒙古草原人的性格。历史上这个小民族能以少胜多,所向披靡,创造世界历史上最大版图的蒙古帝国,说明兵不在多而在精。
在强大的狼性智慧后面,作者也发出一些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的“羊性”拷问:绵羊是被狼咬断脖子都不吭声的懦弱者,当一只绵羊被狼捕杀后,一群绵羊会看热闹,表现出麻木和幸灾乐祸。这情景和鲁迅笔下的中国愚昧民众围观日本人砍杀中国人的场面何其相似。狼吃羊固然可恶,但是像绵羊一样自私、麻木、怯懦的人群更可怕。
书中,作者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各自特点,深刻阐述了民族性格对民族命运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一个民族只有锤炼出自己刚毅顽强的性格,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个团队也是如此,本事不高、性格不强终究难以立足,只有不断壮大自己,强身健体,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有竞争终归是件好事,它可以逼迫你自强自立。安逸的环境能使人委顿和退化,就像草原失去草原狼后,草原马、草原狗迅速退化得不成样子一样。总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不适应竞争,谁就会被吃掉,竞争就是这样残酷。这本书让我们真实地看到狼性,狼“恶”的一面是片面的,比狼更恶的东西多得多,我看重的是狼智慧。读一读狼故事,对我们人类也当是个有益的启示。
读了这本书,也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就是出身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此说来,我们汉族人的血液里也必定或多或少融合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因此我们都要杜绝民族偏见,也但愿汉族人身体中流动的狼性血液能够再多一些,国民性格再强一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