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读《陈云传》
日期:2022-03-11 11:10:53 作者:书村野丐 来源:书村野丐投稿 阅读:

  四月十日所买的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这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陈云身世、生平、业绩和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还是简称《陈云全传》比较顺口一些。这本书四月中旬就读完了,在读过一些其他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沉淀之后,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已经是第二遍重读。

  ——题记

读《陈云传》

  最近央视正在热播为纪念陈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系列纪录片《陈云故事》,再次掀起了一股陈云热,他的生平事迹再次被人熟知。笔者买书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时好像这个纪录片还没上映,也没意识到今年是陈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完全是居于自己对陈云个人的兴趣。对于不喜欢奉承、不喜欢跟风的笔者而言,这只是种巧合。

  陈云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很小就熟知他的名字。但是长期以来的印象中并不大有他的痕迹,仅仅是知道名字、知道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而已。无论是从书本,还是电影、电视剧,及其所能接触的所有相关信息中,介绍更多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鲜见陈云的痕迹,仿佛他有意无意的躲在了幕后。

  对陈云真正有所了解是上大学以后事情。那时候的笔者非常幼稚,在看过亚里士多德、康德、叔本华等一大批伟大哲学家的履历和头衔之后,励志要成为百科全书式学者,于是就疯狂的大量阅读涉及各学科、各领域的著述。其中有一本大概名叫《新中国的红色掌柜——陈云》,那是我对陈云的初步了解,并从此着迷。

  如今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笔者,勇气可嘉,想法可笑,做法有益。处在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成为百科全书式学者无疑像唐吉可德向风车开战一样可笑。别说笔者当时还真的像唐吉可德,博览群书常常废寝忘食。这种做法多少有些自虐,占去了大部分的大学时光,甚至疏忽了专业到大四才有所警觉,但从一生长远来看又显得意义非凡。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的作者是叶永烈,拥有众多头衔:上海作协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说来不怕读者笑话,实质上,笔者孤陋寡闻,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本书作者的名字闻所未闻。通常笔者是看到书的名字而买书的,极少会因为某个作者而刻意去买他的作品。笔者秉承钱仲书先生的话对己、对他,偶尔捡到一颗美丽的金蛋,不必刻意去寻找这下蛋的母鸡是谁,也许生出这样的蛋对于母鸡也只是偶然。

  封面上有这么两句话“他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他的座右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背面上有作者对他的整体评价“他是中国的‘红色掌柜’,他的一生同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每每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他不居功,不自恃,淡泊名利,低调得近乎神秘。”

  陈云一九零五年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一九零七年逝父,一九零九年逝母,成为孤儿,由其舅父收养;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零年(二十五岁)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一九三一年正式成为中共中央委员,一九三四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九五六年及一九七八年分别两次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

  陈云起家于上海商务印刷馆领导工人运动,随即领导青浦农民运动,接着调任中共中央特科,其后党务组织,最后转入经济工作,此外还负责过中共白区及其军队工会等。陈云和邓小平一样,是第一、第二代中国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一生虽有起落,但相比于同时代中共其他领导人,算是最为平稳的。这得益于他所具备的内外两大因素。

  诚如前文所述,陈云一生不居功,不自恃,淡泊名利,低调做人,稳健做事,没有给别人留下把柄,很难被置于风口浪尖,这是内因。出身印刷工人,而共产国际刚好强调要在中共领导层中加强工人成分,这使得他身份、地位迅速升迁,也正因为他的工人出身即便在文革时期,也依旧是中共中央委员,这是外因。能真正成就一个人的往往还是机遇和能力。

  陈云,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青浦县今划拨上海市管辖,更名为青浦区),在两岁和四岁时,父母分别相继去世,和其姐由外祖母抚养,不久外祖母去世,由舅父收养。舅父做裁缝,家境窘迫,陈云上学不久就面临失学,多亏得到学校免费,勉强小学毕业。毕业后经人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学徒,这是陈云人生的一大转折。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一八九七年(光绪三十二年),因最业务是初印刷商业簿册、报表而得名,后转为出版社,出版教科书、工具书、科学、文学等。到一九一九年陈云到来的时候,商务印书馆已经是全国最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单位,也是全上海共产党力量相当强大的地方,像沈雁冰(矛盾)等共产党元老就在这里工作。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清剿运动,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陈云由于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也在通缉名单之列,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化名“陈明”返回练塘镇组织开展农民运动。陈云在小蒸镇周边二十余个村子成立农会、发展党员,先后受当地地主武装、国民革命军二十六军镇压,转入秘密工作,被当局察觉后逃窜至上海。

  一九三零年九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上年仅二十五岁的陈云以化名“廖程云”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以此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小学毕业,入党五年,还没学会满口马列,年仅二十五岁的陈云可谓是青云直上、一步登天。调侃地说,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名字里有个“云”字,真的做到了平步青云,看来起个好名字真的很关键。

  陈云当选并非偶然,除了本书作者所述之外,笔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陈云是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人,自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零年,他已在商务印书馆、在练塘、在上海、在共产党的圈子里学习、浸染了整整十一年。虽然他的正式党龄不长,但实际上他接触共产党的时间可能比党龄比他长的人还长。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他已经在这个圈子里研磨了十余年。

  笔者发现古今中外但凡做出一番大事的人都是非常善于学习的,都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做生活、人生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无论其天资多么愚钝、出身多卑微、起点多低,经过漫长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之后终究能够成就一番大事。林肯、曾国藩、李嘉诚,随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如此想来,笔者还是有机会逆袭的。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陈云的起点非常高,他没有经历过外围的盘旋和锤炼,一开始就进入到了中国共产党雏形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全国分布着许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又是所有组织中的核心,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备、承办中共一大这件事上得到证实。中国一大之后,商务印书馆则更是成为了中共的主要据点,陈云起点就在核心。

  起点低的人走向巅峰的时间比起点高的人晚出许多,很大一部分还没到巅峰就倒下了。自身具备相应实力,同时拥有足够高的起点,走起来就平坦一些、速度要快一些,如果能够始终坚持,最终的格局也就会更大一些。相同的生命长度,相同的能力,起点低的人走得更坎坷、进展更缓慢,最终的格局相对小一些。

  陈云出身是工人,起家资本是工人运动,而当时的共产国际恰恰看好这一点。中共成立之初,共产国际看重的领导人选是拥有社会威望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来这些人可以扩大马列在中国的影响,二来这些人懂外语能读懂马列原著。于是选择陈独秀、瞿秋白等人为领导,但是二者分别“右倾”“左倾”之后,开始发现这些人的“不靠谱”。

  斯大林掌权以后的共产国际开始侧重、强调中共中央里的工人成分,表面上这和陈独秀、瞿秋白的“右左倾”有关,暗地里这和大林同志的工人出身恐怕也有关系。于是向忠发、李立三等正儿八经的工人同志就相继登台,走上中共中央领导位置。中共六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三十六人中,工人出身占到二十一人,其中包括织布工项英。印刷工陈云自然也被看重。

  一九三一年的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上,二十六岁的陈云以化名“黄苏”升任中共中央委员。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直言“黄苏”升任中共中央委员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工人出身。同年中共特科顾顺章的被捕,使得陈云出任中共特科书记,主抓特科工作。不喜欢抛头露面的陈云固然有为人低调的因素,但和这特科工作经历恐怕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道特科,就不得不提国民政府军统局的戴笠副局长,那可是功勋卓著,名扬海内外,他简直行踪不定、神出鬼没到了极致,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他为亚洲神秘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神秘的人物之一。就特科而言,客观的讲陈云就这位对手而言似乎是很逊色的,也不为人熟知。当然陈云在其他方面远比戴笠丰富,这只是他人生的一小段而已。

  顾顺章的叛变导致中共中央领导人向忠发被捕,向忠发的被杀吓跑了王明(跑到莫斯科),中共中央被迫改组,成立临时政治局,陈云进入临时中央领导核心,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兼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顾顺章、向忠发等人的叛变,加剧了国民党特务对中共临时中央的追踪,上海吃紧。加之毛泽东领导的江西苏区不断扩大,中共临时中央决定转移苏区。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上海临时中央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合并,陈云与刘少奇一道负责全国总工会工作。一九三四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而且是常委,兼任白区工作部部长。三四年夏,陈云负责苏区军需工作,长征伊始担任第五军团中央代表。

  遵义会议后不久,陈云就从长征队伍中凭空“蒸发”了。据悉上海中央临时政治局转移到苏区的只有博古、张闻天、陈云,留下康生、卢福坦、李竹声组建中共上海中央局,后来卢李相继被捕、叛变,康生赴苏,上海局几经破坏,工作全面停止。上海局是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通道,急需恢复、打通渠道,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这就是“蒸发”原因。

  一九三五年六月,陈云抵达上海,几经周转,在宋庆龄的帮助下,于八月五日离沪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实况。陈云抵苏后,一边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一边在列宁学校学习,主修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中共党史。一九三六年陈云受聘为莫斯科斯大林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党建、工会建设代理副教授。

  在莫斯科期间,陈云化名“廉臣”以国军被俘军医的口吻,以小百姓的眼光,写过一本颇为风趣的小册子,名为《随军西行见闻录》,翌年三月在巴黎《全民月刊》上连载,不久后在国统区广为流行。这本小册子一反陈云在政治、经济论文上的严肃笔调,也体现出他在文学方面的一定修养。在其不苟言笑的面庞下,也有生动、活泼、风趣的一面。

  在旅苏期间,陈云详细的研究了苏联,特别是它的经济模式,这一举措无意间为他后来的经济工作打下了基础,仿佛他对自己未来的事业有某种预感。实质上,对于陈云这般好学之人,难得有机会到共产主义圣地,他肯定不会错过这样的学习。陈云当然知道,经济制度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要研究一种政治体制,首先得着眼于它的经济制度。

  陈云离开莫斯科正碰上“西安事变”,直到三七年四月才抵达新疆,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十一月抵达延安,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识人善任,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好,他用“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来概括干部政策。这时,从苏联回来的共产国际“钦差大臣”王明和“土皇帝”毛泽东干上了,陈云必须做出立场选择。

  陈云选择站在支持毛泽东的队伍。很多时候,站队很关键,队站错了再优秀、在努力也枉然。站队往往是因为分歧所引起,除了自身的喜好及其分辨能力外,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谁成王谁败寇还不见分晓,谁也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如何,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在赌博。邓小平曾多次被打倒,但每次都不致死,因为毛泽东念旧,危难时刻小平是支持他的。

  延安期间,陈云收获了他的第二份、携手白头的爱情。陈云父母早逝,体弱多病,患有流鼻血的毛病,一旦复发就血流不止。到延安后又复发了,组织上派十八岁的于若木给他做护理。在不到一个月的护理过程中,两人产生了感情,并迅速结婚。邓小平曾为此写过一首非常有趣的打油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

  在生病住院而又不会危及生命、造成伤残、能彻底恢复的患者和医生之间,特别是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通常会产生某种朦胧地暧昧关系。这样的患者没有太多精神负担,他们知道自己会康复,而治疗期间又有些脆弱,医生、护士的大量接触及其安慰很容易让其产生好感和依赖。医护人员整日面对患者,容易对那些听话、表现良好的患者产生好感。

  一来二去,就会在两者间产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朦胧暧昧关系。但这种关系往往不会更进一步的发展,一来是因为还非常朦胧,二则在患者康复后就会离开,很难有结果。笔者有过这样的感受,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里也有提及。像陈云和于若木这样结局和收尾的需要特殊环境,而且感情必须迅速升温到明朗、稳定状态,否则就会如同灵感般稍纵即逝。

  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陈云得以大量读书,不断写作,其中最出名的作品是《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被列为整风运动学习文件。陈云在哲学学习体会时谈道“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自一九三八年起,由陈云主导的中央组织部专门成立学习小组,并坚持学习了五年,这比现在的四年制本科学习时间还要长。

  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思索,陈云把他的学习心得提炼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并把它当成行动总则。陈云认为在这十五字中,前九字是唯物论,后六字是辩证法,结合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年近四十的陈云终于确定了他的座右铭,并以此成为一生的写照。

  毛泽东的队伍里,绝大多数的人和他本人一样都是草根出身,真正的知识分子很少,甚至绝大多数还是文盲。稍微好一点的可能也就像他一样,小学毕业,外加个师专文凭,这已经算高级了。但是毛泽东能意识到这种不足,一边打仗一边学习,除了他自身以身作则以外,还严格要求广大干部,曾三次要求陈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团队的学习、进步很重要。

  延安时期也是毛泽东读书的高峰期,并倡导全党兴起读书热潮,原因是他发现党内理论素养严重不足,读书是解决的唯一办法。这短时间也是毛泽东著作的高产期,《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毛选》中的十三篇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一九四四年的工作调动对于陈云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他被调到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主持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调动原因是国军和日伪军加紧了对边区的封锁,财政经济空前困难,而陈云在陕北生产自救运动中颇有成绩。原本是调来灭火的突击队员,不想却成为了中国经济专家,直至走上“红色掌柜”神坛。

  陈云虽然在苏联学过政治经济学,顶多算纸上谈兵,对于现实的财政经济终究还是门外汉。他的中国经济启蒙读物是国民党政府出版的两本《中国经济年鉴》,细细研读,加深对中国经济的了解。在这点上,陈云是非常聪明的,经济有国别之分,不能依苏联的葫芦划中国的瓢,相对于政治经济学,还是国民党的经济年鉴比较靠谱。

  上任伊始,根据现实,陈云提出‘自力更生’的边区财政经济工作方针。面对封锁,他的解决方案是“平定物价,调剂市场,购进必需品,抵制奢侈品,发展边区生产和贸易”。结合当时实际,从陈云的制定的这些政策方针来看,还真有点经济学家的味道。陈云的财政经济工作上手很快,这与他干一行爱一行、爱学习、勤钻研的个性分不开。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陈云受命以“中将”军衔飞往东北,担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兼任北满军区政委,旨在建立东北根据地。经过三年多的奋战,中共东北局势由劣转优,决战时机成熟,一九四八年九月辽沈战役打响,十一月结束。陈云兼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工作重心由军事转向经济。

  四八年八月,陈云向中共中央发出《把财经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报告,引起毛泽东重视,“治天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于陈云率先提出,于是便负责东北大城市的接收工作。陈云总结撰写了《接收沈阳的经验》报告,转发各中央局、各前委,成为中共接收城市的“样板”。报告中接收工作总结为“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

  一九四九年五月,陈云奉命前往北平,参加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组建中央财经委员会,从此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陈云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重工业部部长,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四九年,中共在军事上取得巨大胜利,而陈云接手的财经却完全是个“烂摊子”。

  这个“烂摊子”绝非一座沈阳,而是整个中国大陆。经过八年抗战、四年国共内战,战争使得经济几近瘫痪。国共内战,国军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费用,大量发行法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四九年的水灾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很多人认为共产党能打天下却未必能治天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云走马上任,顶着巨大压力受命于危难之际。

  居于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关键地位,稳定上海经济是陈云财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解放上海,部分资本家趁政权交替之际,大量囤货,哄抬物价,闹得人心浮动。陈云意识到要稳定上海经济,首先必须稳定大米、面纱和煤炭,三者关系到百姓的现实生活。

  分别从东北、华中、四川、江苏、江、浙、皖调拨大量粮食运往上海,资本家先是拼命抢购。当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后,资本家发现囤积不能哄抬物价,只好亏本将粮食低价出售,粮价得以稳定。采取同样的办法,稳定了面纱、煤炭价格。通过对这三者的掌控,稳定了上海经济。从全国的整体格局来看上海只是其中的一枚子,资本家似乎不懂。

  陈云认为就当时全国的形式而言,财经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稳定物价、粮价。物价的恶性膨胀几乎到了让整个经济瘫痪的地步,必须设法稳住。而粮食供给成了当时城市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九五零年任弼时逝世,陈云升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五大书记”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

  不上过任何财经学校,只有小学文凭,五大书记中陈云的学历恐怕也是最低的,却掌管全国的财经工作。这看似完全是恶搞或开玩笑,也让如今的那些财经大学毕业的本科、硕博研究生汗颜。陈云知道自身的情况,非常注意学习和调查研究。为了弄清工农业产品价格间的剪刀差,他查了十余年的物价。关于经政关系,他提出了“七分经济,三分政治”观念。

  建国后农民负担过重造成生活困难,陈云调查后写出《青浦县小蒸乡情况报告》,受到毛泽东高度重视。为了解决穿衣问题,陈云调高棉花价格指挥农民加大棉花种植。为了解决四亿多人的吃饭问题,陈云将粮食纳入统购统销,实现粮食计划供应。陈云提出“毛主席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必须加快新一代领导人的培养和选拔,以防个别人大权独揽、反革命。

  陈云回乡时曾对乡亲们说:“我喜欢听坏话,坏话其实大部分都是老实话。不喜欢听好话,好话很多是奉承话。不善于听坏话,政权靠不住,坏话和怪话不能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相提并论,应当选择对的吸收利用,不对的进行分析解释。”非常值得当今政府、个人借鉴吸收,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听得进坏话才有进步、有改观。

  一九五四年政务院改国务院后,陈云依旧出任副总理,五六年当选中国中央副主席、兼商业部部长,五八年兼任基建委主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这一时期陈云工作的重头戏,“赎买政策”就是他的绝作。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五十出头的陈云步入政治生涯的巅峰。

  毛泽东是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式的诗人,他一旦不切实际的浪漫起来就举国遭殃、万劫不复。用邓小平的说法就是‘五七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五七年,他跑到莫斯科去“放卫星”:‘十五年,苏联可以超过美国;十五年,我们可以赶上和超过英国’。算是和赫鲁晓夫竞赛上了。

  回国后,毛左思右想觉得时间还是太长,提出十年赶英,再十年赶美。过了两月,觉得时间还是太长,赶超英国两到三年就够了。钢铁产量是赶超英国的主要标志,于是提出“以钢为纲”,英国当时年产钢铁两千两百万吨。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投其所好,给毛写了首“抒情诗”:六二年产钢一千五百万吨,“解放”思想后的目标是两千万吨!

  毛泽东觉得这还是不够“抒情”,继续“加码”,方案一两千五百万吨,方案二三千万吨。毛简直浪漫到了骨子里,敢想、敢说,反正不用他具体负责。真可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头脑发昏的毛泽东和周恩来、陈云等操家办员的务实派周恩来、陈云等人干上了,看谁他都觉得不顺眼,他打算用“听话”的柯庆施(张春桥上司)替换周恩来出任总理。

  毛提出反反冒进,脱去他的文字游戏也就是跃进,矛头直指陈云,批陈离右派只差五十米。飞扬跋扈起来的浪漫毛泽东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边沿,祸国殃民。土法“大炼钢”、“大跃进”的后果当然是全民知晓的。面对牛气冲天、不可一世的毛泽东,务实的陈云也没有傻到硬顶,采取“迂回”战术,从毛的秘书胡乔木下手,不把具体钢产量写入公报。

  陈云通过仔细调查,认为五九年的钢材指标只能是九百万吨,钢一千三百万吨。这组数据,他是根据当时矿石、焦炭、耐火材料、冶炼、运输等方面的产能计算出来的。搞经济、财经的人最需要的是务实、调查研究、客观分析,来不得半点虚假。充分验证了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务实作风。

  毛泽东的“大跃进”捅了个大篓子,他发现自己无力收拾乱局,大尾巴鸡充不下去了,只好把因病修养的陈云请回来,恢复中央财经小组。毛泽东肉麻的称赞了陈云一把,并在省军级广泛传达,造成全国“陈云热”,陈却低调的跑到杭州养病去了,远离舌尖风口。陈云还是受到了左派的攻击,麻烦源自于“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最初出现在于浙江温州,是永嘉县副书记李云河派人到农社试验出来的。生产队承包后,在包到每户社员,包工、包产、包成本。“包产到户”被视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受到批判。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因紧跟毛泽东搞“大跃进”、“人民公社”使得安徽农业陷入困境,他发现“包产到户”是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于是就推广开来。

  “包产到户”毛泽东先答应试一试,不久就否决,罢免曾希圣书记职务,但全国各地农村却依旧自发进行。对于这一现象,邓小平、刘少奇都赞成,陈云默许,毛泽东反对。陈云六一年到青浦调查,农民就曾挖苦、讽刺时局“蒋介石手下难,还吃干饭;毛主席手下享福,但是吃粥”“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

  居于陈云的工作职责及其对现状的了解,他决定找毛泽东谈谈“包产到户”。交谈时,毛泽东默不作声,陈云走后就严厉批评起来,认为这是中国修正主义。这次谈话转折了陈云的政治命运,在那时毛泽东真的可以翻云覆雨、指鹿为马,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天下。陈云又病了,基本上离开了中央最高层。刘备深韵哭的艺术,而陈云则深韵病的艺术。

  陈云这一“病”可“病”得不轻,休养了十六年,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陈云淡出后,举国依旧“毛泽东热”,不过也有一些新秀“林彪热”、“‘红宝书’热”、江青“样板戏热”,那时候日本东京好像不热。陈云不但热不起来,反而应该是透心的凉。刘少奇就工作征询陈云意见,陈说‘我是病人,说了恐怕也不对’。

  毛泽东问他党内问题是不是很严重,他回答只要有主席在大风大浪都不怕。此时的陈云非常滑头,远离那些鸡鸣狗盗的是是非非,明哲保身练就得入火纯青。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不提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的副主席职务了,反倒是林副主席、林副统帅大红大紫。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邓小平都被打倒了,不过没有陈云。

  各种大字报批判中也很少见到陈云,工人出身没有祖上剥削可挖、可批,没被捕过没机会做叛徒,说话、行事谨慎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的辫子可抓,生活廉洁、作风正派没什么家私可揭发。以往一直认为周恩来是最圆滑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瑕疵可挖。可是看了陈云传之后,发现陈云做得比周恩来更胜一筹,潜水深到几乎被人忽略。

  但也有人“惦记”,康生说“陈云思想长期与主席对立,以经济专家自居,自认为经济学在主席之上。只讲经济,不讲政治,他的经济政策只是资本主义商人经济而已。”陈云的经济水平比毛泽东高明是不争事实,到康狗嘴里就变成攻击了。没经济还有什么政治?小康康政治经济学没学好,功夫花在了马屁学上。在毛泽东时代,不学会怕马屁会死人的。

  有康生的前车之鉴,谢富治上将也不甘落后,身为公安部部长、武警司令兼政委、六五年升任副总理的他,积极拥护文革,以打击糟老头(老帅、老干)为乐、为能。在康谢的清洗之后,六九年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离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方面虽已靠边,但仍未被打倒。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中共高层被迫“战备疏散”到外地。

  林彪、江青集团趁机把老干部驱赶出京,一个多月后病重的刘少奇惨死于河南开封,邓小平、王震、陈云同被被疏散到江西南昌,邓小平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修拖拉机去了,陈云受到周恩来的特殊照顾被安排在青云谱省军区干休所。在这段时间里,陈云读书看报,做些调查,读的主要是《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列宁全集》等。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林副主席、林副统帅叛党叛国,折戟沉沙。七二年四月,陈云回到北京请求工作。陈云加入到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业务组,负责研究国际形势和对外贸易。涉及到对外,陈云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研究国际金融和货币。七六年除了唐山中国高层也发生了大地震,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十月“四人帮”垮台。

  林副主席、副统帅挂了,“四人帮”也抓了,华国锋主席成了“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的“英明领袖”,继续反击右倾翻案风。在经历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林副主席之后,形容领袖不加个英明、伟大做前缀修饰,简直是种侮辱。“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这样的调子好生熟悉,以往一直是毛泽东的专利,他好像申请过专利权的。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产生的政治局六常委,除了陈云、邓小平,都去见马克思了,二人在党内已是资历最高。但英明领袖华主席坚决维护毛主席对“天安门事件”及其邓小平的处理,认为文化大革命七分功劳三分错误。又是一次老掉牙的“三七开”,为什么就不能换种新的表述方式呢,太牵强附会了。华主席坚守壁垒“两个凡是”,汪东兴也在帮腔。

  陈云和邓小平年龄相仿,据说还有着深厚友谊,毛泽东死了,自然态度鲜明的支持邓小平复出。华国锋、叶剑英是当时政坛最具影响力的,但在邓小平问题上一分为二,相当具有影响力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先念也明确支持邓小平,此外还有王震等人。英明领袖华主席扛不住了,只好答应安排。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总参职务。

  七七年,针对英明领袖华主席的“两个凡是”,陈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进行批判。七八年底的工作会议上,陈云就“四人帮”、文革遗留问题进行彻底批判,提出为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病”了十余年的陈云再次一鸣惊人,地位迅速蹿升,十一届三中会再次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委员、常委,出任中纪委第一书记。

  陈云上任纪委书记后,为刘少奇、薄一波、陶铸、张闻天、谭震林、罗瑞卿、邓子恢、贺龙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平反。陈云着手中纪委的另一大事就是严肃党风,提出党的领导、机关必须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党性和党纪不存在松绑问题。七九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八零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辞去副总理职务。

  针对改革开放这样的新风尚,陈云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方式。经过文革摧残,加之英明领袖华主席主政时期的急于求成,大批工程开建远超过中国经济承载能力,陈云不得不下令调整,缓建或踩停了很多项目。上海宝钢建设项目让陈云花费了不少精力。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成为热门话题,针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陈云提出了他的“鸟笼经济”理论。

  就毛泽东评价上,陈云是这么说的“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身上也有封建残余,有些习惯很不好,说过的话有时不承认,搞经济工作是外行。不过,全盘否定他就是否定我们这个党,还是因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他的错误。”伴随着中共“十二老”的老去,陈云把提拔培养中青干部、做好代际领导交接提上工作日程。

  八一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主席,增选赵紫阳为副主席。陈云提出“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概念,也提出必须清理几种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靠造反起家,帮派思想严重,打砸抢分子,反对三中全会后党的路线,存在严重违法乱纪。实质上不可能完全清理干净,还是有一部分人混迹其中,甚至后来走上了重要岗位。

  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生产开始丰富,陈云看到了低俗的一面,提出,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八六年十月的十八天内韩先楚、刘伯承、叶剑英先后去世,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也感觉时日不多,必须尽快做好交接班。八七年中共十三大上,陈云退出中共中央领导工作,解除政治局常委、纪委第一书记(乔石接任)职务。

  退居二线的陈云在上海、杭州过着休闲的离休生活。九四年春,陈云回到北京中南海住所,五月因患吸入性肺炎住院,为防止细菌进入气管、肺叶,大量使用抗菌素杀菌,导致消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九五年四月十日下午两点四分,因肾衰竭而引起的心力衰竭而逝世,享年九十岁。

  陈云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工人运动起家,二十五岁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负责过特科,负责过组织、做过纪委,做过副主席、副总理,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却成了中共红色掌柜。诚如红卫兵小报攻击他的那样“陈云……很少暴露自己。……将自己的活动隐匿起来。正因此,一个时期以来,有许多人都无法清楚地了解他”。他简直低调到近乎神秘。能贯穿他那复杂一生的恐怕只有那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乙未年六月二十四

  

  写于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读《陈云传》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