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掩盖上手中的纳兰词卷,深深吸一口冷空气,走到阳台旁,看着被烟雨笼罩着的
校园,看着前面翠叶上欲滴摇晃的水珠,又低头看着手中拿着的纳兰词,我似乎想到了许多。虽然现在是
春天,但想到纳兰容若31个春秋凄苦华丽的一生,我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公元1685年的盛夏。
327年前,5月30日的那一天,或是微雨夹着斜风,或是斜阳映着霞红,虽然天气不太确定,但是我知道那一定是弥漫着湿
润华丽的气息,惹人遐想,甚至让人忘记了
悲伤。可是,我知道这悲伤不会丝毫地理会气象如何的,因为它会自顾自地沉淀下来的,而且生生累积327年。悲伤在从某一个黄昏或是深夜开始的,它伴随着花香飘然或是芭蕉雨声,它毫无征兆地、
不慌不忙地侵略着我们的心扉,直到黯然掩卷,默默泪垂。我们只知道他走了,却是短短的31个春秋,魂归词国了。

公元1655年1月19日,天气晴朗。在纳兰府,不知道是再哪一个时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划破那是北京的上空,那样的明亮的声音,正因为这个声音的出现,将满族人带出了空旷而荒芜的草原,带入迤丽而深秀的汉家
文化。
那一刻,纳兰府内干枯已久的一株腊梅绽放出新鲜的花蕊。
那一刻,那
是的北京灰黄的天空似乎露出一丝明朗。
那一刻,香山红叶奇迹般经受住
严寒,站稳枝头。
那一刻,一个叫做纳兰容若的温润少年开始了他的词国之旅。
然而短短31年的
岁月,有谁可曾记得?又有谁可曾铭记?无数刻,一瞬间,很
短暂,犹如一场春开花梦,一朵花独自绽放,又悄然黯然地调零。有的只有一道身影对影斜阳,风雨飘渺,孤寂而卓然,镌刻经年。
我有空总是
喜欢一个静静托着纳兰词卷细细去
品读着纳兰容若的多情,慢慢去走进纳兰容若的词国。刚开始接触到纳兰词是读高二时候,那是因为一次
心情的低落走进书店看到的,那本书的书名叫做《一声只爱纳兰词》。只是偶然地随机翻阅着,我就被里面词的文字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是文学爱好者,所以对文字的
敏感度很强的。于是连想都没想就把它买下来了,正因为这样,才有今天对纳兰词的酷爱。
刚开始读时,我很
迷茫,因为根本看不懂纳兰容若写的词,更不要说他的情了。我只知道在词里的他是凄苦寂寥的,同时他也是
高贵华丽的。纳兰词里面有
一句话让我
感同身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虽然当时的我已经迷上了纳兰词,但我依然读不懂“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不懂“当时只道是寻常”,读不懂“我是人间惆怅客”,读不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读不懂“欲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
伤心画不成”,更读不懂“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后来随着我的书架渐渐多了一些有关纳兰的书籍后,我也渐渐看懂了一些纳兰的词与情。虽然至今还一直在深究着,但是依然不能真正的去深入读懂纳兰。不过纳兰的词风哀感顽艳,
感情细腻,这都是我最喜欢的。(
日志文章 www.wenzhangba.com)
纳兰多情,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必凄苦。公元1674年,正年仅20岁的纳兰容若娶妻卢氏。然而仅仅三年
时光,卢氏就病逝了,留给却是纳兰容若
永远的伤痛。与卢氏三年
情感,一生挚爱。虽然后来仍有一妻两妾,可是他的一颗心早已经交给了卢氏,所有的
激情已然为卢氏燃烧殆尽了。此后的感情如同古井般波澜不兴,
俗话说,爱多深,痛便多深,
更何况还是个感情那么细腻和纤细的纳兰容若呢?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名垂青史,用一首又一首纳兰词扞卫着属于他的词国,成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清国第一词人,尽管并非是纳兰想要
期望。
纳兰总喜欢在每一个满落
阳光香气的午后,爬上高高的阁楼,从一叠叠的书卷中翻出唐诗宋词,去看着古人的
悲欢离合。可他却不知道,一切的悲欢他亦将经过,而且还很刻苦铭心,并且将比任何一位词人更加的
哀愁,也更加的明媚。因为他已经渐渐地开始为每一个初秋的第一片落叶而犯愁了……
327年前,一个
孤独惆怅的身影悄然离去了。空留下他眉宇间一点
忧伤,袖底清风明月,更有300余首或清婉或凄苦的词。诚如
徐志摩所说:“成容若君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
生命,所有的人都被他甩在了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
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
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
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茶藤谢尽。”
今天,不是一个烦闷的
夏天,是万物苏醒的春天。327年后今天,魂归词国的纳兰容若应该感到欣慰了,因为很多人都读着你的《饮水词》,甚至在着迷着,深究着,而我也是深爱着你《饮水词》中一个。虽然此时南国下着烟雨,正因为有着烟雨的笼罩,我似乎看到手托着掩卷的你在红楼中细细品读着,似乎也听到你正在喃喃念着:“红楼在哪里?梦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