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省铭》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这是我反思的结果。
在原来的学校,我工作了16年,花大气力培养骨干教师,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枣庄市教学能手好几个,一个山东省教学能手,省级以上课获奖证书一大堆,市级的奖励就更不要说啦。走上教研员和教导岗位的也有好几个。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很震惊——有一个人评上枣庄市教学能手后消极了,甚至公开发表消极言论,曾经让我一度伤心。就是评上省能手的那位老师,当时也很迷茫,我劝她继续读书、研究,她却对我说:“我评上能手了,你还得让我评特级,什么时候到头呀。”后来,经过反思,我终于想明白了:教师培养的关键,不能单纯地放在业务的专业发展上。教师的成长是他(她)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只能唤醒他(她)生命成长的自觉。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我们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还打着为他(她)好的名义。其实他(她)并不心甘情愿。我们所谓的培养,并没有改变他(她)什么,特别是没有触动他(她)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只是帮着他(她)拿了一个证书而已。后来,我在《自省铭》中,痛心疾首地写下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
反观这个现象,在生活中和学校里比比皆是。家长们很焦虑:“***教育”“妈妈觉得冷”……都是再用“都是为孩子好”的理由,用一把温柔的刀来伤害孩子。家长的愿望,孩子不理解,家长想做的事情,孩子不想做。学校和老师同样焦虑:“课上讲、大量练习”、“课下辅导”……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分数,可是学生,甚至是家长并不领情。提高成绩是必要的,让学生学会考试是重要的,关键还是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没有主动性的激发和自觉性的培养,教师的主观意愿往往就会成为伤害。所以说,培养老师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实质往往是“被培养”,没有教师内心的向往(自愿),就没有行动上的积极主动(自觉),一切所谓的培训措施,都变成了强迫老师的手段和工具,给老师带来的感受大多都是无奈之下的痛苦。
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工作也是为了自己,幸福也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教师要想幸福,应该同时做好三件事:守规矩,有责任感;勤努力,有成就感;善理解,有平和心。
当我想明白这些道理,自己的内心也豁然开朗,过去的困惑与委屈荡然无存。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我发现:让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是对的,方向正确毋庸置疑,但是,怎样去做?出了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激发兴趣和主动性,没有关注教师内心世界,仅仅从技术层面去培训教师,到头来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想方设法去唤醒教师生命成长的自觉,是唯一可行之路。
放弃居高临下吧!学会尊重老师,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增加彼此间的理解,不失时机地提供有效的帮助,实践证明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我们请孙明霞老师、董文华老师,来给老师作报告,她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的话题,给老师以极大激励,触动不小,反响很好。我平时注意给大家做出样子:坚持读书、观课、写作,做成学习资料发给大家;并把校园美景拍下来,写成文字,用微信发给大家,得到大量点赞;还用小诗赞美老师,用小诗抒情、说理、言志,现在老师们也喜欢用这种方式了。我的积极带动,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共鸣,老师们的生命状态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六年级的老师,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都非常强,我们的管理策略就是尊重。我们坚持每周评一个“周典型教师”,在教师例会上介绍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激励和带动老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