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
“有些东西是就是,非就非。不要简单下结论,过去都是简单化了。”
——徐中玉
6月25日凌晨3点35分,文学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去世。
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纵然一百多岁高龄,每天用在看书和收集资料上的时间,起码10个钟头。
2013年,在他的100岁生日上,他心里想的却不是自己,那一天,他捐出毕生积蓄100万。
11934年,19岁的徐中玉在小学教学两年之后,考入时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
那两年小学老师的工资是25元每月,他竟然存了200多元,几乎分文未花。
就是这笔钱,是他的上学钱。
那时的青岛发生了一件让徐中玉感到为国屈辱的事:日本有一人不见了,便将炮头对准政府大楼。
虽然最后那人自己出现了,但是国家的衰弱和被欺侮,却成为徐中玉终身难忘的记忆。
怀抱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徐中玉积极抗日,不顾个人安危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
演街头剧,宣传抗日,奔走在青岛、崂山等地。
在重庆沙家浜
同年抗战爆发,徐中玉随校西迁,有些好友奔赴抗战前线,挥别时彼此立誓:
在自己认定的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做一个正直、坦率,对国家和社会多少有点贡献的人。
1939年,徐中玉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同年,考入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
2校长找到他,拿出密令给他看,劝他暂时离开避避风头,你回到上海去,可以介绍你去任何一个地方教书。
1947年,徐中玉回到上海担任一所中学老师,第二年便受聘到沪江大学中文系任教。
1957年,应各大报刊邀约,徐中玉公开发表了几篇文章,却因此很快批判。
报纸上大量的文章攻击他,甚至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是‘徐中玉的恶毒居心’。
面对接连不断的批判,徐中玉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从容面对。
批判时徐中玉不作声,要他发言,他便说我不同意。被认为态度极为恶劣。
作协批判时,好友钱谷融劝他:你不要去硬顶了。
然而徐中玉丝毫不为所动,绝不迁就别人,违背自己的原则,只回答:我豁出去了。
随即又是漫天攻击的文章,《徐中玉胆敢向作协挑战》说他顽劣成性,坚不认罪。
1958年,徐中玉正式被打倒,受到撤职降薪等处分。
从三级教授直接降到七级,甚至还被赶出中文系,发配到图书馆。
3受到处理后的徐中玉有些朋友便不理他了,徐中玉不但不为此叹气,反而心中霸气想着:我倒不愿意招呼你呢,你这个混蛋。
漫长的20年里,虽然苦闷,但那些日子里孤立的监改生涯并没能消磨他的意志。
劳动外挤出的时间里,徐中玉读了七百多丛书,抄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卡片。
1978年,已经68岁的徐中玉重出江湖,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在他任内,中文系开始出现积极活力的新气象。
后来涌现出的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也得益于他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学风。
上任之初徐中玉就带着学生将上海有名的学术名人一个个拜访,请到华东师大担任兼职教授,一次就请了八个。
其中王元化先生还为华东师大创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点,并带出一批非常出色的博士生。
在中文系,徐先生还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扶持年轻学者,给年轻人机会。
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孙颙到北京参加长篇小说讨论会,十分兴奋的孙颙把这个消息报告文学院,但得到的回复却是:
我们学生是要好好读书的,怎么还要跑到外面去开会,不许去。
4孙颙高高兴兴到北京开会去了,也因此改变了人生,在会上遇见王蒙、陆文风等文学前辈。
毕业后,才有人呢告诉孙颙,之所以出现转机,是因为徐中玉先生力排众议,为他们讲了话。
日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本科生涌现出一批作家,成为闪耀一时的“华东师大作家群”。
徐中玉作为教育革命的先行者,他为华东师大中文系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
为了改变大学教育文理分家的弊端,1980年,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联合发起倡议回复大学语文的公共基础课地位。
1981年,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至今发行3000万册,供2000所高校使用。
大学语文到现在已经修订第十版了,然而每一版都是徐中玉提出要修改。
但他说,“我没有什么多大的贡献,许多东西越老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懂得还不够。”
“有些东西是就是,非就非。不要简单下结论,过去都是简单化了。”
他对现实的关注,对民族、文化、国家的关注流淌在他一生的血液里。
“先生,您好。”
先生也已去世,阳光还会照到他曾坐过无数次的桌子上,猫咪见过每一日阳光照进窗户洒在书籍上,也见过每一日伏案急笔的他。
自此,再也不见了。
资料来源:
-END-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本文全部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阅读故宫猫走红:猫活出了人类该有的样子郑渊洁带儿子逃课,黄磊鼓励女儿染发:没有坏孩子,只有懒家长硕士港姐嫁草根影帝:全香港都不看好他们,如今却被狂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