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追完《都挺好》,越看到结尾越不满意。
在阿耐的小说原著中,明玉的选择是不原谅,但学会了放过自己。明玉没有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孝顺女儿。
想起王朔的《致女儿书》,中间有一部分谈到自己的父母,朔爷说: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2
为什么王朔和父母关系不太好?
在接受南都的一次访谈中,他提过:“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而在《致女儿书》中,他描述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听到父亲的吼声,“那喊声真能叫人全身血液凝固。”
他说和母亲没办法提“爱”,“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为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责怪母亲,“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而且,老了的妈妈,“最怕我不管她。”
年轻时他的父母,不懂得表达爱,“在那个年代他也没机会表达,只能偶尔流露。”年纪大了,习惯已成自然,疙瘩已成土堆,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消除?
3
不被爱,真的很严重,连朔爷这样大咧咧,惯于把自己调侃、踩到地底下的汉子到年纪一把了都还过不去,何况很多心思更敏感细腻的人?
那,如果无法和父母和解,和过去和解,该如何?真的一辈子带着伤痕活下去吗?
朔爷后来自己养了一女儿,给了他很大的快乐,在和上面同样一次访谈中,他说:
“我跟我女儿说,我将来不要你养。说实在的,你给我的快乐,早就超出我养你花的这点钱了。你做什么我都包容你,你在我这里没有错误,你就是一孩子。”
“我干吗不对她宽容?我干吗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他理解和尊重女儿,把她“当个人”,像他曾经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对自己做到的那样。
因为女儿,他终于能体验到父母和儿女之间的那种“信任”、“亲密”,而不是“客气”。
4
我一直觉得爱别人比被别人爱更能治愈自己,理由很简单,能爱别人的人更有力量。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这也意味着,不是非要生一个孩子,然后好好爱ta,才能医好原生家庭之痛。
王朔名言摘录
你可能还想看
等了好久,终于有了一套全本的《安徒生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