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875 篇文章
一
昨天晚上,电视剧《都挺好》大结局,其中一个片段,让我看得鼻酸眼热。
我们只有曾经“有过家”、“回过家”,才有可能继续往前走自己的路。
父亲苏大强老年痴呆后,一直被他忽视的女儿苏明玉,负责照顾他。
但大年三十晚上,苏大强走丢了。
苏明玉拉着苏大强回家,撕扯中,一本小册子从苏大强怀里掉下来。
看着被撕得不像样册子,苏大强直跺脚,然后想把这一页一页拼起来。
边拼边说:“我好不容易攒够了钱,我就要给她买这本书啊。”
“爸,您说您什么都忘了,您记得这事干什么呀?”
——你曾经生我却不养我,现在我不需要你养了,你却来关心我。
看着哭得不成样子的苏明玉,苏大强好像忘了练习册的事,说:“姑娘你是不是迷路了呀?
别怕,叔叔送你回家。
对被原生家庭影响的我们来说,可能只有“回过家”,才能更好继续往前走自己的路。
而从小到大,受尽了家人冷落的苏明玉,从老年痴呆的爸爸身上,得到了家人的关爱,找到了“回家的路”。
二
从小到大,苏明玉就受父母冷落:
高三她想考清华,她妈背着她给她报了免费师范学校,理由是女孩干嘛读那么好大学;
读大二时,她意外知道不愿供自己读大学的妈妈,竟然卖了房子给自己的哥哥买了房……
就算父母老死,也不需要苏明玉养老送终。
从今往后,苏家的事和苏明玉无半点关系。
知乎上有个问题“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有多大的正面/负面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苏明玉可能给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我们,提供了一种走出阴影方式。
她说断绝关系就十多年再也不回家,说不用父母养就自己打工养自己,说还父母 18 岁养自己的钱就能还。
有个让人心碎的细节,苏明玉喝多了酒,强撑着最后的意识回到家。
本来想一下子倒进浴缸里,却挣扎着起来,脱下外套,翻出手机,拿在手里。
但她从来也没叫苦,苦都是别人眼里的。
深夜边吃饭边工作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大嫂在她家住,看着她经常抱着笔记本熬夜到天亮。
苏大强刚住进明玉家,半夜第一次上厕所,经过客厅,发现明玉在加班;到他上第四次厕所,天已经亮了,明玉也还在加班。
而正是这些“臭钱”,是她从家庭悲剧走出,努力为自己拼来的资本。
三
《都挺好》大结局前,很多人不希望它大团圆。
有些人质问明玉:为什么不断绝和家人的关系?这样她会过更好啊。
甚至更多人代入自己,苏明玉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绝对不会原谅。
但让人头疼的是,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去管苏家的破事——
苏大强被骗了 6 万,看着老头站上医院窗台要自杀,她干脆利落地算了一笔账说服老头。
最后还自掏腰包,补了苏大强的缺。
很多人咽不下这口气,我也是。
因为,苏大强和我爸也非常像,在和我有关的事情上,他总是退缩,闷不吭声。
小时候我得胃病,疼到捂着肚子躺沙发上,他坐一旁:“等你妈回来”;
高考我报大学,一脸懵不知道去哪,他说:“我也不懂,去问你老师”;
我一直觉得是他拿不准主意,但大学毕业两年后我确定他就是不关心。
有一年春节我在家,他问我什么时候开学?
我盯着他眼睛说:我两年前的 7 月 31 号就从大学毕业了。
我总觉得,生我却不关心我,那还不如没有我,对他非常冷淡。
但是你们知道吗?文章一开头的视频中,有一个画面是,苏明玉和苏大强牵手“回家”。
这类似的画面,我经常会梦到。
因为就算没受过什么关心,我们心里最愚蠢的部分,依然握着一丝希望。
希望父母能用爱,带自己真正回一次家,感受家的温暖。
我从来不会去劝一个有原生家庭问题的人去原谅什么。
因为不公平。
但,我们确实需要和父母缓和关系。
大结局后姚晨发了条微博,说很多人认为这是大团圆,但其实这是件悲伤的事——
缓和关系,是我们对现实无奈的接纳。
我们需要让自己感受到被爱、被关心。
这不是低姿态的渴求,而是像苏明玉一样,以强者的姿态向家人挣来关爱。
四
曾看到一句话:
有些人就是要需靠自己治愈童年。
《都挺好》里有个细节苏明玉特别倔——
苏大强得老年痴呆,有一次自己坐公交走丢了,进了派出所。
苏明玉红着眼睛说:“不行,绝对不行”。
这不是圣母,也不是原谅。
而是需要缓解——
你是我的家人,你要留在我身边,我需要感受到你的关爱。
因为如果不缓解,我们这一辈子就停在这里了。
和她爸吵架,不由分说就打。
她喜欢熬夜看漫画,有一次妈妈发现了,掀被子,就用衣架抽她,以至于现在夏天她都不敢穿短袖。
大学时她去泰国教对外汉语,但她妈命令必须回国,否则就去要饭自杀。
刚回国不久,妈妈就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守never 做不到撒手不管,就去照顾她妈。
有一次她疼到不吃饭,她就随口对她妈说:
“小时候不吃饭,你是怎么对我的?打呗,打了还不让哭,因为你烦人哭。
你那么过分地对我,这么多年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说完,她妈妈马上握着她手,连声说:妈妈对不起你,妈妈也爱你。
——我们需要自己强大,然后才有可能问家人要来关爱。
这是一条很辛苦的路,但你可能要走过去。
因为爱能治愈人,而不是恨,或者怨。
虽然这个关爱,带着很多无奈。
写在最后
我们聊原生家庭问题,不是为了原谅谁,和解什么。
甚至那些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还在——
读者 @守never 说,她曾经跟妈妈说过不想生小孩。
她说,那就更不想了。
她沉默了一下,说,也好。
原生家庭问题的我们,重点不在于“原谅”、“和解”、“算了”,重点在于我们需要,需要用一种方式和童年的自己,划清界限,然后再往前走。
我们不想活在阴影里,被困住,
我们自己的生活需要往前走。
晚祷时刻:
希望有一天能听到你说:“这么多年了,你终于把自己缺失的亲情给补了回来。你的人生,算是没有遗憾”。
这不是祈求,也不是妥协,而是你自己拿回来的爱。
你的勇气,我想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