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伴我同行”社会实践队到达新店寄宿学校支教的第三天。队员们一大早就起床洗漱,和孩子们一同去操场打太极、操练军体拳。抬腿、挥拳,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查巡课堂时,一位三年级的小女生走过来,郑重地向我打招呼“老师好”,我顿时不知如何给她回应,甚至为被尊称“老师”感到愧疚,因为此刻内心冒出了一个疑问“师者,何以为师”?
雅思贝尔说过“教育是用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教师不光要以自己的学识培养学生,还用自身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再反过来问自己,我真的做到了吗?今天不断听到老师反应一位被称为爽哥的初三学生,违反纪律、顶撞甚至谩骂老师、殴打同学,几乎所有老师对他的评价便是“无药可救了,完全放弃拯救”。了解到他热爱体育运动,享受教授他人以及帮助他人得到的反馈。今天下午看到他很耐心的教一名小老师踩高跷,一次次的教授增长了他的耐性。这又何尝不是教育呢?
身为一名教师,到底该是何等模样?如果仅仅以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来定义教师,那么像爽哥这样的“问题学生”或许永远不会被改变。因为他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教育,而是充盈仁爱与关怀,身为师者,示以美好,授予希望。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问题学生的出现离不开问题老师的教导。学为人师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的境界。我们虽然无法改变留守儿童的出身,却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以后的命运,而作为别人命运的灯塔,吾又何其幸也。
作者:黄格敏
编辑:杨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