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乎?不,中国特色的心霾
拾遗
【拾遗物语:我们现在要解决的不是简单的天气问题,而是人的心霾。心霾不除,雾霾不止。】
01
明慧在深山寺庙潜心修行。
但他每次打坐快入定时,
就会遇到一只大蜘蛛出来捣蛋。
明慧十分苦恼,便向师父求教。
师父说:“下次蜘蛛出现,你就用笔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
这一次打坐,蜘蛛又来了。
明慧拿起笔,在它肚子上圈了一下。
圈完蜘蛛就走了,明慧安然入定。
可待他出定一看,赫然发现那圈竟在自己肚子上。
人生诸多困扰,正是“魔由心生”。
02
2015年,临沂大气污染被央视曝光,
临沂市长被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约谈。
5天后,临沂紧急关停57家污染大户。
但后果是6万多人直接失业,
加上家属,停产波及人群达15万。
当地警方称,“盗抢案件骤然增多,每天十多起抢劫案”。
在此之前,也是因为大气污染,
石家庄关停了一大批水泥厂,
减少了64个火车皮的粉尘排放。
但一些下岗工人不干了,纷纷上访:
“雾霾没把我们毒死,我们就已经饿死了。”
政府想不想解决雾霾?毫无疑问:当然想。
谁愿意生活在雾霾下?谁愿意天天挨百姓骂?
但要刮骨疗毒,彻底清理雾霾,就必须面对两个后果:GDP受影响和工人失业。
这两个后果,能不能承担?
当然,也能。
GDP受影响,那就受影响呗,发展慢一点就是了。
工人失业,采用补贴和其他方式,也可慢慢化解。
但为何地方政府和官员不敢彻彻底底地清霾呢?
说到底,“魔”在心里。
GDP虽不是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但是重要指标。
GDP不好看,政绩也不好看——这是官员的心魔。
03
2014年5月,一年一度的秸秆雾霾来袭。
安徽省向中央立下军令状——做到零火点。
“私下烧秸秆,罚款2000,拘留十五天。”
但这样的规定,并没能抵挡农民的智慧。
比如遂溪县过火面积最大的村庄老家村,
政府巡逻队发现田里有人点火,立马赶过来。
一名妇女突然疯狂地在前面跑起来,
巡逻队以为她是纵火者,赶紧追上去。
上气不接下气地追上了,那妇女却说:
“追我干嘛,我就是看看我家地里有没有人放火。”
就在这时,老家村天地间烽烟四起,
所有村干部家的麦田,全都被点着了,
村民们嬉皮笑脸着,在旁边围观看热闹。
秸秆如果不焚烧,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用粉碎机打碎,翻耕到地里。
一种是将秸秆打包后,运离田间。
两种处理方式都很简单,但村民们为何不接受。
说到底,“魔”在心里——“每亩地要增加60到80元成本。”
这样的“魔”,一直潜伏在我们很多人心里。
媒体做过一个调查:“持续重霾天,您开车上班吗?”
但仅有三成人对开车说“不”。
我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04
在一个牧场,草地是公有的,羊群是个人的。
出于私利,每个牧民都想通过多养羊以提高收益。
于是悲剧上演——草地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所有牧民破产。
这就是英国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剧”理论。
雾霾围城,其实就是一个“公地悲剧”。
天空就是一片大牧场,我们都是养羊大户。
政府说:“不能一刀切太狠啊,会造成老百姓大量失业。”
煤炭行业说:“人们生活和社会运转离不开煤炭,我有什么办法呢?”
石油企业说:“煤炭企业更应承担责任,何况我没有彻底的决定权。”
你和我会说:“我一个人不开车,不吃烧烤,对雾霾的缓解毫无作用……”
集体负责等于集体不负责。
于是,雾霾就这样在我们的放纵中形成了。
享受着GDP盛宴的地方政府和官员,
只求利润最大化不在乎环境的企业,
为污染企业睁一眼闭一眼的环保部门,
享受着汽车、空调等现代文明的你和我,
都是雾霾的贡献者,又都是雾霾的受害者。
每个人都陷入“公地悲剧”中难以自拔。
雾霾乎?不,其实是中国特色的心霾。
05
前几天,拾遗君在稿子里提到了《观念的水位》。
这本书讲述了一种“平庸之恶”——当一个恶行发生后,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无辜。
“甲,不过是给犹太人做种族登记的办事员。
乙,不过是奉命把犹太人押送到隔离区的警官。
丙,不过是把犹太人赶上火车的乘务员。(经典美文摘抄 www.wenzhangba.com)
丁,不过是维持集中营治安的保安。
戊,不过是负责收尸的清洁工……
凭什么让他们对犹太人的死负责呢?
他们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已。
但是,让希特勒一个人负责吗?
600万人,他一天杀一个,也得杀一万年。”
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对于雾霾,政府责怪企业:“太不守规矩。”
石油企业责怪燃煤企业:“他们制造了最多的雾霾。”
燃煤企业推给建筑行业:“粉尘排放也好不到哪里。”
建筑企业踢给个人:“汽车尾气排放比我们还猛呢!”
作为个人的你和我,出行几百米也开着大排量车,却咒骂政府:“太***不负责了。”
每个人都全然忘了,自己也是链条上的一环。
一个个“平庸的恶”组合在一起,终于酿成了“大雪崩”。
06
上世纪40年代的英国伦敦,
平均5天就有一个“雾霾日”。
市民骂骂,但还是忍了。
政府说说,也还是忍了。
这一拖,就拖到了1952年12月。
这一月,雾霾来袭,在伦敦上空盘旋了一周。
这一周里,它夺走了12000多人的生命。
惨痛的代价,终于警醒了伦敦官员和市民。
于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企业和市民也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配合,
一场壮士断腕的雾霾大整治就这样拉开帷幕
“宁可经济停滞,宁愿暂时失业……”
经过30年刮骨疗毒,伦敦终于涅槃成“APEC蓝”城市。
但伦敦人的忍,比起咱中国人来,那是小巫见大巫。
老舍《茶馆》里有句经典台词:“日本人厉害吧,架不住咱能忍。”
只要不见棺材,我们是不会轻易掉泪的。
“这个都是小事,有伤亡的才是大事。”
“又不是今天吸了,明天就会得肺癌。”
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致命伤。
正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所说:英国人死于狭隘和傲慢,中国人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
难道我们非要等待一场“伦敦事件”吗?
难道我们非要见到那副棺材才肯掉泪吗?
07
行为学家卡尼曼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士兵去一所军校接受训练。
把士兵交给教官前,卡尼曼告诉教官:
“士兵进行过测试,以判断其潜在指挥能力,
成绩分为‘高’、‘一般’、‘不确定’三类。”
实际上,这些士兵根本没做过测试。
三个月后,这群士兵进行了结业考试:
结果,潜在指挥能力被赋予“高”的学员,均分为79分;
被赋予“不确定”与“一般”的学员,均分为72分与65分。
成绩差异源自于教官——他拿到测试成绩后,就在潜意识中给每位士兵贴了标签。
在后面训练中,他就以不同方式对待不同成绩的受训者。
受训者也接受了这一暗示,慢慢变成了教官所认为的那个样子。
卡尼曼得出结论:当一个人被周围人打上某种烙印或标签后,他就很容易接受这种心理暗示,成为周围人认为的那种人。
你就是他人的环境——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同时在塑造他人;我们对社会的看法,同时也在塑造社会。
雾霾治理也一样,我们谁都不能成为局外人——因为“你就是他人的环境”。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我们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
08
高中老师给我讲过一件事:
有一天傍晚,她骑车回家。
那时交通协警已下班,很多人闯红灯。
看到前面的人都在闯,老师很犹豫:“要不要停下来呢?”
思考了一会,她决定:停下来,为大家树立一个榜样!
她停下来,静静等待。
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后面的人看到她在等绿灯,竟然都跟着停了下来。
这就是拾遗君想说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冲破雾霾的光源。
所谓光源,就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怎么开始呢?很简单,就像甘地所说:“你成为自己希望看到的改变就可。”
2013年,在广东经商的巴西人路遇行窃,
他一冲而上,头破血流也不退缩。
他说:“我有个妹妹,如果她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希望有人帮她。但在此之前,我应该先帮别人。”
驱赶雾霾,亦同此理。
你想要蓝天白云,那一周减少一次开车行吗?
你想出门不戴防毒面具,那晚上不偷排毒气行吗?
你想呼吸干净的空气,那不要一心痴迷GDP行吗?
雾霾治理其实就这么简单——你成为自己希望看到的改变就可。
我们每个人的改变,虽然不能立马让空气发生巨大变化,但它至少会改变一点点。
持续多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点点改变”对于这个国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