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都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才是永恒
拾遗
【拾遗物语:最近迷你剧《荼蘼》很是火爆。看完之后,就想起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才是永恒。】
01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圣经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才是永恒。
02
李碧华在《青蛇》里写过类似的文字:“每个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法海是用尽千方百计博他偶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静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许仙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话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万一法海肯臣服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枉费心机。”
林夕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03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亿万富翁盖茨比再次遇到前女友黛西时,她已嫁给纨绔子弟汤姆,但此时汤姆已家道中落。而黛西早已习惯了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拜金拜物,却永远得不到满足。
盖茨心明如镜,但依旧对她痴迷不减,疯狂追求黛西,并斥巨资帮助她的家庭。但黛西还是跟以前一样不在乎他,不仅和丈夫一起利用他,还策划一场车祸,害了盖茨比的性命。
在乎他的,他置之不理。不在乎他的,他死心塌地。朱光潜说: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04
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做过一项实验:让大学女生查看四个男生的Facebook资料,并告知这四个男生对她们的想法。想法分为三类:
1、他很喜欢你。
2、他对你有点感兴趣。
3、他不确定对你感不感兴趣。
然后,西奥迪尼问女生:你觉得哪个男生最有魅力?结果发现,女生普遍认为,那个“不确定对你感不感兴趣”的男生最有魅力。
这就是西奥迪尼提出的“稀缺原则”:当某件事物难以获得、甚至无法获得时,人们会觉得这件事物更有价值,更想要获得它。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心理魔咒。得不到的事物之所以比得到的更好,是因为Ta给了你充分的想象空间,Ta基于你的想象而变得越来越完美。
05
对于工作,你常感叹:“太憋屈了。”你想:“当初选择另外一个就好了。”对于婚姻,你常感叹:“所嫁(娶)非其人。”你想:“当初选择另外一个就好了。”
留在家乡吧,你感叹:“活得庸庸碌碌毫无作为。”去了北上广吧,你又觉得:“还是留在家乡好,北京房价高、压力大、污染重……”
选择了喜欢干的事情吧,你感叹:“钱少了点!”选择了赚钱多的事情吧,你又觉得:“活得一点都不快乐。”
把重心放到了事业上,你感叹:“当初能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就好了。”真把重心放到了家庭上,你又感叹:“当初若能再多腾出一些时间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心灵鸡汤 www.wenzhangba.com)
我们永远都被“得不到的(错过的)才是最好的”的心理魔咒奴役着。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都写成了诗。
我们的苟且是一群人的诗和远方,而我们的诗和远方就在另一群人的苟且里。得不到的,从来金贵。
06
作家薛冰讲过一段自己的心理历程:薛冰家门口有个卖包子的,她经常去那买包子。薛冰每次去买,包子哥都很热情。“他的包子让我很享受,吃在胃里舒服,心里也舒服。”和先生吵架闹别扭时,薛冰很喜欢说一句:“离婚,我宁肯嫁给门口卖包子的。”
这不仅仅是气话。“遇到情绪不好时,会向往和包子哥一起生活,就去他那里买包子,一看到他满脸灿烂的微笑,心头就好像云开雾散了,觉得自己很幸福。”所以,只要先生不在家,薛冰的饭就是包子。
有一天吃包子时,她仔细观察包子哥,突然发现一个“秘密”:他对我不错,满脸灿烂的笑容,可对他家夫人总是皱着眉头嘟囔。原来他的笑容只给顾客,并非给所有的人。
那天,薛冰悟得了一个道理:“所以不要奢望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不是和他在一起就能够一切如意。这个世界和别人无关,别人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助缘,是我们发现自己、阅读自己的镜子。当你真正放下了心中的索求,才会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
07
最近,迷你剧《荼蘼》很是火爆。任职于方便面公司的白领郑如薇,正准备和未婚夫一起去上海打拼时,未婚夫父亲跌伤入院。未婚夫舍不得父母,决定放弃去上海。
一个艰难的决定摆在郑如薇面前——
A方案,选择事业,去上海,活出想要的风光;B方案,选择家庭,留在台湾,守住一段爱情。如果只写A方案,这是一部老套职场剧;只写B方案,则这只是一部狗血婆媳剧。
但《荼蘼》设计了一出巧妙的人生AB剧:
A剧情:郑如薇毅然奔赴上海,一路打拼成为女强人,但远距离恋爱终于拉爆,心碎的郑如薇与腹黑上司“睡”到一起,夹缠了利益的爱情到头终究一场空。
B剧情:郑如薇牺牲事业,留在台湾陪伴男友,为他家人默默奉献,却一路委屈失意,最后变成黄脸婆,生活像是一条被煎糊了的鱼。
你看,人生的种种悲喜就像《荼蘼》:此刻落寞必会妄想他种生活,此刻喜悦又会暗喜当日没走别路。但实际上,选哪一条路走,成长都是一样的。
你放过自己,接受不完美,便获得智慧与坦然;你不放过自己,就永远活在怨怼、假设与追悔中。
08
这就是拾遗君想说的:其实,已经选择的这条“错误之路”,要比那些没有机会尝试的“正确之路”有价值得多。这条路再怎么差劲,也是你经历过的,也带给你了实实在在的体验。“那条路”不管多好,终究不过是个虚幻的概念。
对于已经实实在在拥有的一切,你当然可以随便挑剔它的种种不是,但只要足够用心,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万个珍惜TA、爱TA的理由。
所不见的都是虚幻的,所见的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