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中)
日期:2016-10-04 作者:吉信 来源:吉信投稿 阅读:

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中)

  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中)

  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农村金融改革概述

  先贤有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从 2003 年 6 月,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算起,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 12 个年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数年而灭吴雪耻,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经历生肖轮转,中央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出台了一批又一批优惠政策,但是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完整的普惠金融体系至今没有建立,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迟迟没有打通。十二年来改革组合拳频出。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和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的探索;二是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邮政储蓄银行成功改制并扩大小额信贷试点;三是逐步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诸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农村地区金融环境显著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普遍建立,农村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有所提高。但是,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依旧不明显存。谢平和徐忠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十年得失》一文中指出,“2003 年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金融市场开放也迈出了重要步伐,农村金融的存款和汇款服务已基本解决,但是,中小企业、普通农民仍然觉得贷款难,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高成本、不可持续等问题。”在总结农村金融十年改革时,他们强调,“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高成本基础上做到基本金融服务(存汇款)的广覆盖,但不能适应农村经济转型,也是一种商业上不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从积极方面看,中国农村金融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小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服务体系。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 2014 年底,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已达 19。44 万亿元,全国已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92。9%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全国已有 1045个县(市)核准设立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 54。57%。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中最核心部分——信贷增速明显趋缓,2014 年同比增长 12.4%,增速低了 6.5 个百分点,全年贷款增加 2.45 万亿元,同比少增 4408亿元。另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占据银行业机构的比重均为 12.8%,多年来低位徘徊,扩张乏力。宜信董事长唐宁也指出,“多年以来,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投入不少,但是依然有超过 7 成的贷款需求无法满足。这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是大部分农户在央行的征信系统中是不存在的,这个数字大概在 3-4 亿之间,而且农户也缺乏传统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要有的可抵押资产。”

  从功能的角度看,金融机构在农村资源配置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扭曲,农村金融机构“抽水机”的作用明显。(抽水机是指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但是,并没有将存款用于当地,而是投放到收益更高的城市。)近年来,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每年4000亿元。200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县域内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号文件连发,一方面是对新增存款当地使用的高度重视;然而,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文件的精神离彻底贯彻落地仍有距离。

  从生态的角度看,12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农村+农业的情况今非昔比,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电商经济也正在向农村快速渗透。传统金融“以我为主”而非“以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繁杂的申请、审批流程已经不适应农村新经济的特征,加之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一直将“三农”问题割裂对待,更多资源投向支持大型农场、龙头企业以及做一些能为企业赢得社会声誉的农户小额贷款(如部分金融机构的小额涉农贷款产生了较大亏损,但是鉴于机构定位又不得不做,产生了明显的错位。)由于没有从发展角度看待“三农”金融,也就无法解决“三农”金融的核心问题。

  二、互联网+农村 开创农村经济新天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修公路、架电线、建水利、铺管网,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变农村面貌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农村地区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电商经济的强力介入,农村经济又开始经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网络的应用使广大农民拥有了新的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也获得了广泛的

  话语权。于是,这个有着最强生命力和创造力,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枪的普通而又不凡的人群开始了他们在新时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式的创新。中国社会经历过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历程,“五口之家,百亩之田”、“鸡犬相闻,守望相助”式的独立经营范式孕育了中国农民血液中的“企业家”特质,只要给予他们足够自由的环境,民间的创业热情就会竞相迸发。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子,那里没有上海浦东的得天独厚,也没有深圳的政策扶持,凭借着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穷则思变,变则通”的民间努力,开创出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今天的农村电商们,也正在用自己的热情和创意,拥抱新技术,开发新天地!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网民大幅增长,截至 2013 年底,农村网民规模达 1.77 亿,比 2012 年增加 2101 万,同比增长13.5%,增速高于城镇。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移动端网民增速更加迅猛,同期,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到 84.6%,高出城镇 5 个百分点,农村网民手机上网规模已达到 1.49 亿,较2012年增加了3220万,同比增长 27.5%(人生格言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农村网民的快速增长,给农村电子商务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席卷全国的电子商务浪潮正向农村全面渗透。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2014年)显示:淘宝农村消费占比正快速提升,从 2012 年第二季度的 7.11%上升到2014 年 1 季度的 9.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巡视员谢扬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将突破人民币4600亿元。商务部的一组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农产品交易总额为 4 万亿元,其中 80%是通过传统市场实现的。进入流通领域的生鲜农产品价值总额达 2.45 万亿元,但是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仅占1%左右。在万亿级的农产品市场中,电子商务规模很小,潜力巨大。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地从城市向农村渗透,农村电商也逐步形成了多类、多层和自组织的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早年间,淘宝店,尤其是农村淘宝店存在“三小一短”的特征,即店家规模小(近 50%没有雇佣员工)、经营规模小(超过 50%为小规模经营)、总体投入小(累计投入 3 万元以内)、开店时间短(平均开店时间少于2年)。1经过多年发展,在依旧保留了众多“小规模,新起步”的网店的同时,一批优秀的电子商务从业者已经成为行业翘楚。根据江苏沙集镇政府提供的数据,目前沙集镇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网商有 280 家,1000万元以上的网商有30家,2000万元以上的网商有3家。又如山西农民王小帮从2006年开始通过淘宝销售土特产,2014年完成销售额700万元;福建安溪中闽弘泰茶叶合作社2009年开始在淘宝上销售铁观音茶叶,2014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这样一批优秀的电子商务从业者的成功不断吸引新的力量,慢慢产生了“淘宝村”、“淘宝镇”,造就了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风貌,提升了经济增长速度,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金融需求也符合马斯洛的理论,会随着低级需求的满足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农村电商发展初期,信贷资金主要用来满足临时、小额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熟人社会和民间借贷满足。随着电商规模的扩大,金融需求也逐步升级,金额从数千元上升到数万不等;用途从满足流动性需要向生产性、经营性资金发展,并沿着供应链向上下两方面扩张,形成了电商经济下的供应链金融新需求,并将进一步对支付结算、账户管理以及风险控制都提出新要求。但是,农村经济主体普遍缺乏抵押品和合格财务报表,高层次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亟需新的金融业态介入。

  案例 1:玉米王子杨天龙

  杨天龙,一个曾经扎根西部的 80 后创业者,于 2009 年 10 月,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带领家乡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电商助推水果玉米品牌打进中高端市场

  2009 年 10 月的杨天龙和所有的农业创业者一样遭遇了农产品做品牌难的问题。直到2014年6月,他将发展的突破点转移到网络平台才有了转机。电商这个“没有地域限制”的大超市,让杨天龙的水果玉米与消费者实现了面对面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利率得以提升,品牌在终端的识别性大大提高,“八两阳光的品牌进入终端视野”。

  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参与水果玉米种植

  2014年7月,国内第一条水果玉米全自动智能流水线正式投产。这套生产设备由杨天龙自主设计,投资500多万元。它让玉米的标准率一下子由原来人工筛选的95%升至99.5%。残次品的骤减,不仅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也大大提高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八两阳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品质阳光、重量适宜、尺寸标准。与电商平台的良好合作解决了食品储运问题,剔除一切冗余的中间环节,基地直供的冷链宅配,让水果玉米凌晨“出发”,下午就可以到达消费者的餐桌。

  网络大订单带来的高收益,激活了整条产业链。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种植,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货源,也实现了农民工回乡就业的梦想

  正如美国在上个世纪初由于车辆过多而不得不大力修建公路网那样,中国农村“自下而上”的电子商务运动正在反过来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多地“淘宝村”的涌现刺激了对当地基础设施的需求,加快了网络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例如在江苏省沙集镇东风村,在当地农民网店快速增长期,由于本地电信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农民联网需求,出现了农民排队装宽带的现象。这种从零散小店到中等规模网商,到“淘宝村”、“淘宝镇”的产业集聚,再到助推农村信息化和倒逼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中)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