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戏剧的碎片之四
日期:2022-03-11 11:31:59 作者:越岷 来源:越岷投稿 阅读:

戏剧的碎片之四

  戏剧的碎片之四

  这一切,都导致了戏曲现代戏创作在思想性方面的薄弱,不能让观众感到满意。观众需要的是“常情竣理”,最反感的是“矫情庸理”,而我们的好多戏曲现代戏创作,却往往是适得其反。

  近年来陕西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也出现了两出好戏,一出是省戏曲研究院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还有一出是商洛剧团的花鼓现代戏《月亮光光》,这两出戏之所以能获得国家级奖励,并赢得广大观众青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此两出戏均从反映平民生活和塑造普通人物入手,所抒之情,无非父女情、姐弟情、姐妹情、师生情、同学情、夫妻情、亲友情等等的人之常情,但又都是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一片真情,摒弃了一切可能的矫揉造作之情。而所言之理,又确实都是人生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严峻道理。面对艰难的人生选择,主人翁都表现出了极为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了自然而然的牺牲精神,因而在真实自然的表述中,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便是“常情竣理”的道理。

  观众需要的思想性,是大众共同关心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是有关怎样做人、做什么样人的严峻话题。这其中自然包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悲壮的英雄气概,大爱的博大情怀,诚信的做人原则,无私的奉献精神,智慧的处事方式,以及纯真而曲折的爱情故事等等。这一切人类共同崇尚的积极思想,就隐藏在平凡的生活里,隐藏在人物起伏多变的命运轨迹之中,无论时代怎么样变化,这些积极的思想趋向,仍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依然具有持久意义,就看剧作家能否在不同的时代中做出不同的开掘。这些积极而闪光的思想,也可能就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潜藏在凡常的生活中,平素不易觉察,但遇上艰难困苦的窘境,遇上事件的突变,或灾难的突然降临,才会昭然凸现出来,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面对生死,许多平凡人物内心世界里寻常不可窥得的崇高和博大,在灾难面前就显现了出来。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平凡总是居多,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具备很强的发现和开掘能力,能在庸常中发现崎岖,能在凡素中寻找蹊跷,能巧妙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和蕴含丰富的戏剧情境来,并借此去承载思想。一般来说,剧作家自己的精神境界有多高,便决定着戏剧作品开掘的深与浅,决定着作品思想内涵的承载量,决定着人物情操的高与矮,等等。技巧的作用,是如何将这些思想隐藏起来,把思想不露声色地交给人物命运。当代的观众,最需要的便是这样的思想传递方式。聪明的当代观众,见不得谁去卖弄,见不得谁去矫情,需要的是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动真情。

  2、形式美。

  有时候,形式是大于内容的。对于中国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说,更能获得充分的此类例证。我们通常发现,许多观众坐进剧场去看戏,已经不关心那个剧目所传达的思想,不关心剧中人物的孰是孰非及命运结局,那个演了千百遍的戏剧故事,也许早就烂熟于心了。他们关心的是今天晚上谁来演某个角色,也可能主要是去听某个演员的某一板唱,去看某个人的吹胡子、甩稍子、耍翎子、摇帽翅儿、打靶子等等。就是说,观众对于戏剧艺术形式的玩味,已经大于对内容的关注了。这是就观众熟悉的传统剧目而言的,这时候的观众,既是评判家和鉴赏家,又是欣赏者和消费者。这也同时说明,那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已将既定的内容和既定的形式合二为一,在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对观众进行了双重占领,甚或主要以形式取胜了。另外,在广大城乡的自乐班里,在一个人或劳作或行走时的自由哼唱中,更能看出大众对于戏曲艺术这种形式的借重,有些人可能大字不识一个,唱词中究竟唱的是那几个字也许并不明白,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苦音慢板或苦音二六,或者是花音二六与花音尖板。他们是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借助戏曲艺术的形式去加以承载。于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便成为了大众喜爱的情感载体和情感工具,工具的意义也就是工具的性质和内容了。但是,戏曲现代戏在形式美的创造中是落后于传统剧目的,比如在秦腔和陕西地方剧中,除了《祝福》、《三世仇》、《梁秋燕》、《向阳川》、《洪湖赤卫队》等一些创作较早的剧目中有些唱腔还能流传以外,很少再有哪个戏能以其某种独特的形式美而让人久久把玩。花鼓戏《六斤县长》中有段矮子步运用和“三长”抬民过河的戏,那是借鉴传统而进行的较好创作,所以这段戏便在不同晚会上频繁演出,《迟开的玫瑰》全剧通演时效果非常好,也有许多追求形式美的创新片段,但不宜拉出某一场去单独演出,也没有哪一段唱腔适合民间自娱。于是我们发现,戏曲现代戏在形式美的创造中,往往只注重了个性原则,而缺少的是情感的通用性原则。一种个性的表达,能有广泛的情感包容和普遍的意义承载,能唤起不同种族和不同人群的自怜情节和审美通感,那一定就是经典了。

  戏曲现代戏的形式美,说到底就是前文已经讲过的戏曲化的问题。尊重并解析传统的程式,利用戏曲本体的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注入时代元素,创造出一脉相承且流畅自然的戏曲现代戏的形式美,这是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当务之急。

  艺术的形式是有内形式和外形式之分的,我们要求戏曲现代戏的形式美,是从内在结构到外部特征,都达到时代所要求的完美程度。

  3、时代节奏感。

  能与这个时代相吻合的主流节奏,一定是强烈、明快、跳跃式的。那种“一腔拖得白了头”的缓慢,显然已不受当代观众欢迎。今人写不出唐诗,是因为再也不能骑一头毛驴悠悠乎游山玩水,从一地到另一地经年累月的行走,一句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反复吟哦,山水自然早也不是唐时模样,不见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淡,没有了“幽草涧边生,黄鹂深树鸣”的幽静。能看见的是火箭上天,人类登月,当然还有环境污染。一个时代自然有一个时代自己的不同“意境”,一个地域自有一个地域的独特声腔。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秦人喜欢秦腔,是因为秦腔的音乐结构式就等同于秦人的心灵结构式。推而广之,江、浙、沪人喜越剧,皖淮之民爱黄梅,都是因为那种声腔最能承载该地域的民风民性,最能通往此地民众的内心深处。正像赫格尔所言:“音乐,是直接通往意志的一种力。”由此而论,时代巨变了,民众的意志和心灵结构怎能不发生变化呢?民众的心灵结构、节律、意向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声腔模式还能够承载和涵盖么?

  程式、板式等许多在以往的审美习惯中被固化了的东西,现在看来必须打碎重组,如果受程式和板式等因素捆缚,往往就会出现不该拖的地方拖了,不该强调的地方被强调了,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出现与时代需求不和谐的常见情形。当然,节奏的变化不仅仅是音乐,更重要的是结构,还有叙述方式、抒情方式等等。

  4、细节。

  我以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在东西文化的交融中,在我们民族过去那种重宏观、重整体、重感悟、重表意的笼统式习惯思维里,或多或少已汆入了西方人重理性、重微观、重科学、重细节的思维成分。这不仅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科技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所导致的必然趋势。这种思维上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科研、生产、社交、衣食等各个领域,自然也会渐渐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追求自然、新颖、完美、细腻、人性化,成为更多人的审美趋向。表现在艺术领域里,那就是对于每一个细节的看重。中国戏曲艺术,原本是泛美的,是在写意的基础上非常注重细腻刻画的,但将个性成分类型化,在传承过程中又容易形成新的粗糟;同时,使许多细微的差异统统线条化了,在人们需要向微观和纵深探究的时候,就显得欠缺力度。戏曲现代戏,也因受过往的政治思潮影响太重,常常只强调思想、主题、氛围、导向等大的环节,在细节的精雕细刻上易于忽视,这是过去常见的毛病。

  其实,我所要谈的细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表现的内容中注意细节刻画,二是在表现形式中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和谐、完美和恰到好处。尤其在戏曲现代戏的表现形式上,因为没有观众熟悉的传统程式做参照,观众在心理上缺少审美预备,所以就应该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完善。哪怕在任何一个细节上出现破绽,都可能使观众的情绪产生游离,继而产生审美抵触,久而久之,便会把这部分观众推出剧场之外,从而使观众渐渐流失,使我们戏曲创作的“共同体”变得越来越弱小。

  我所说的“每一个细节”,表现在某一个演员身上,就是声腔、身段、扮相、一招一式,内心灵性等,如果身体的某一个细节生长得不完美,就要用更高超的技艺去填充和弥补;表现在音乐上,就是每一个音符;表现在灯光舞美等方面,就是周密配合,严丝合缝,恰如其分;表现在整个演出中,就是从开幕到落幕的每一个瞬间。如果一个细节出了问题,可能就需要无数个更为优秀的细节去弥补。

  细节决定成败,现在商场上的人都这么说,戏曲艺术就更应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戏剧的碎片之四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