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才子与大官人,究竟大在哪儿?.
日期:2015-08-23 作者:国手张 来源:国手张投稿 阅读:

大才子与大官人,究竟大在哪儿?.

  “随缘吧,一切随缘吧!”这是口头禅?还是事与愿违后的自我安慰?亦或是用于搪塞他人的托词?凡此种种都与随缘的真意大相径庭。随缘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超然的出世智慧

  逢事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生活中万事万物皆是无常,缘生缘灭,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存在。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若能真正了悟随缘真义,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相信得失将不再挂怀,遂而快乐自在。

  苏东坡处境不忧

  下面我们看一看苏轼被流放的一生吧:

  1071年因为王安石变法,被外放任杭州通判,然后再贬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到湖州上任时因作诗被诬陷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苏轼改贬至汝州就任。一路长途跋涉,期间幼儿又不幸夭折,且路费已尽;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神宗驾崩后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入京后升中书舍人、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因对腐败现象抨击,再次被贬至杭州,疏浚西湖,建成“苏堤”。

  1091年,苏轼再次被召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被贬至颍州。

  1094年6月,再次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接着再次被贬至惠阳。

  1097年,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101年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御赐号文忠(公)。

  纵观苏轼的一生,其遭遇的坎坷、磨难的深重,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他从35岁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到60多岁离开海南,其大半生基本在流放的路上度过。他流放的总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从一个相当于国务院部长的职位最后贬至海南省的小官,“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亲情日志 www.wenzhangba.com)

  尽管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不去执取世间的荣华,不去拣择环境的窘迫,处处展现出乐天性情和豪迈的品格。正是这样的修养,使他拥有处变不惊,淡然恬静的心境

  从这里我们应当反思:自己顺口而出的“随缘”同苏轼之随遇而安,缘了尽去,有何不同?

  范仲淹逢财不取

  贫贱中范仲淹不为利欲所动。他年轻时曾在睢阳长山的醴泉寺里读书,常常读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发现自己的房中埋藏着一甏白银,他一声不响地仍把它掩盖好。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写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银,僧众纷纷跷起大拇指赞扬范仲淹的品质可贵,说“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人无法真正随缘的原因是对外境的执取和欲求,若能明了凡所有求皆是苦因,外境无常,变幻莫测。依此见地而为人处事内心自然会生起永久的宁静和安祥。心无所求,意无所执,唯有不执取的心态,才能真正实践随缘自在的生活。

  正如佛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正因明其相妄,自然不动于心,不惑于境,不牵于情。

  于此,不禁要问:真正大才子与大官人,究竟大在哪儿?才大?官大?非也!大在其胸怀,其气概,其超脱与自在,此等乃为人之本,立世之基,不舍本,则末不愁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才子与大官人,究竟大在哪儿?.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