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不要让父母再你身后孤单地站着,来看看本文吧,相信你很有感悟!

午饭后打电话回家
老妈说:“你爸老年痴呆了,早上在家发神经,赖在床上不起来,对着天花板叫‘可可’,然后学你的声音回应‘干吗哦干吗哦?有话快说哪!’”
在嘈杂的路上,举着手机,心头有些发酸。
大一时经常忘记打电话回家,打电话也大多是打给老妈,
爸爸就会像个
孩子一样发脾气:“干吗不给我打电话?”“打老妈的手机不要钱嘛!”我敷衍道。“下次给你报销!”他就这样说。
我
理解不了他们的
期盼。因为每一次打电话,其实也说不了什么,最多是嘱咐我吃饱穿暖,好好学习。姑妈说得好,给在远方念书的孩子打电话,就是你问他:“吃得好吧?穿得暖吧?睡得香吧?一切都还顺利吧?”然后等着他回你两个字:“都好。”
这就是爸妈。
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爸妈有时候会问,最近哪一门考试考得怎么样,我就说:“考得
乱七八糟的。”对于成绩,总不能给父母太多的
期待。如果一开始就显出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喃喃“考砸了,考砸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
安慰你、
鼓励你,等最后拿到成绩单说:“哟,也没有那么糟嘛!”若是一考完就回家说“考得可好了”,他们就会批评你、打击你:“成绩还没出来呢,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然后他们就会“安慰”我——“以你的智商能考成这样也不错了。”“考零分也
没关系啦,
身体最要紧哦!”“你不会真考了零分了吧?”
虽然他们好像从来没有个正经,可是那一次数学分析我真的学得很烦躁的时候,他们竟然主动打电话来了。当时我很奇怪,我不记得我曾在电话里表现出什么
沮丧或异样啊。或许我的一切,本来都是瞒不过他们的。
他们说:“听说科大的
数学分析挺难的,很多同学都学得
很辛苦。”他们说:“我去问了别的家长,
他们的孩子说XXX书比较好懂,你要不要买来看一下?”他们说:“书什么的要是读不下去就回家,虽然爸爸
妈妈钱赚得也不多,一个你我们还是养得起的。”说完又补充道:“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我知道他们是认真的。他们用轻巧的语气说出来的,是一个
承诺。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走了多远,
永远有一个地方,有一间小屋子,有一张铺好的床,有一张摆满了
我喜欢的饭菜和三套碗筷的桌子,有两个人,笑着等我回去。那个地方,叫家。
长大的我们,老去的父母
不可避免的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会觉得他们离我们的
世界越来越远。
小学五年级时,我有一次喊老爸帮我做竞赛题,
自己回屋写作业去了,过了半小时想起来去看他做出来没有,结果发现他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我当场就掀了他的被子,不过很快我就想明白了,我学的东西,我爸或许已经不懂了。并不是我太迟钝,只是,在那之前,爸爸从来是无所不知的。
于是我渐渐学会了自立,渐渐学会了把一切藏在自己心底,渐渐学会了
一句话——“你们不懂”。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从来不会在原地逗留太久,父母不会阻拦我,也不会
抱怨我,他们只是在不远处,默默地追随我的脚步。
高三时,我说我
大学想读
心理学的时候,他们不无担忧地说:“以后你要怎么挣钱呢?”我就说:“你们不懂。”我就跟他们说我的理解,说
心理学的前景,说我的计划。指点江山了半天,他们也不吭声,只是第二天饭桌上,妈妈突然问我:“你是想去北师大还是浙大呢?好像那两所学校的心理学比较好。”(
励志文章 www.wenzhangba.com)
不能把他们描摹得太
完美,不然他们也得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这里还要说到他们
生命中最感兴趣的事,就是——打击我、讽刺我、挖苦我。比如在光棍节打个电话来——“今天是光棍节!”“你不会还是赤条条的一根光棍吧?”“哦,那你也别太
伤心了。”比如在我抱怨“别的家长都夸他们的孩子
聪明,你们从来都不夸我”的时候——“想夸的啊,每天都想从你身上找个优点夸夸,不过找了很久,就是没找着。”“像你这样一个优点都没有的人,也很难得的哦。”
可是,虽然天天网络词汇挂嘴边,还穿印着卡通图案的衣服,爸妈还是越来越老了。就像这次回去,我在拨老妈的头发的时候看到了好几根白发,然而在此之前,她是深以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没有白发而
自豪的。
老爸老妈之间互相调侃的时候常说:“你老年痴呆了吧?”“你才老年痴呆呢!”然而笑完了以后,我想,很不吉利地想,如果哪一天,爸妈真的老年痴呆了,我该怎么办呢?
你们两个我还是养得起的
先前去看我
爷爷的时候,他总会拉着我的手问:“阿可是上哪儿去上的大学啊……中科大在哪儿啊?”
然后过不了多久,他又会问:“你上的是什么大学啊?”而我
奶奶就常常会说起爸爸小时候的事:“你爸爸小时候可聪明了,自己一个人去少年宫参加比赛……”好像所有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把一件事
翻来覆去地说。
突然想起“三
下乡”的时候。那时我们正挨家挨户做调查,有一个老大爷正坐在门槛边晒太阳,看到我们就很
热情地问:“你们是从合肥来的?我孙子也在合肥,他学计算机的,去年买了台电脑,要6000多呢。”我笑着听完,但总不能忘了正事儿,就问他:“大爷,您家有几个子女在家种田?”
他就说:“啊,我孙子在合肥啊,他是学计算机的,去年买了台电脑,要6000多。”我只好提高嗓音,说:“大爷,您家有孩子在家种田吗?”他把耳朵凑过来,然后笑道:“哦,我孙子在合肥呢!刚买了电脑,6000多块啊……”他拉着我们,我们又
不好意思走,结果在他家耽搁了半小时,只听这一段话。那个大爷家的条件看起来并不好,但是当他说起“6000多”时,一点也没有
心痛的样子,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洋溢着满满的
幸福。
其实农村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他们的子女进城打工去了,孙子孙女进城读书去了,留下他们守着空荡荡的房间和一亩半顷的田。他们其实是很
希望也很需要有个人能够听他们说说话的。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三下乡”老要去做什么调研,就不能只是陪那些留守老人们聊聊天吗?
我当时进乡时第一户去的是一个敬老院。院子里有一个老妇,拄着拐杖,走路很艰难。我上去扶住她,问了她几句话,她不懂,她回了我几句,我也不懂。后来我们去请工作人员配合我们做调查的时候,她
安静地走进来,坐在对面。我们语言不通,我就坐在那儿冲她笑,她便也冲我笑。
阳光从窗口斜斜地照进来,顷刻之间,我觉得世界就这么
美好。村子里的那些老人,他们的子女没办法与他们团聚,是迫于生计;我们无法时时与父母在一起,是为了求学。这些本都是太正常、也太
无奈的事,然而有时候我觉得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的关系也在被西化。在我的很多同学看来,父母的
生活是父母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即使其中有些交集,也是
微不足道的,我们传统中那种两代人之间的牵绊渐渐变得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