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
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道德经》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是谓守柔曰强)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只知争一时之胜而弗能远虑,刚则折乃必然之势,作人应如水,柔韧有余最佳。) ----《道德经》
5、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
6、天地无人推而自行,
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星辰无人列而自序,
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8、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条畅之,故因即大,作即小。
古之渎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通玄真经》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
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1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12、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
14、夫礼者,忠言信之薄,而乱之首。 ----《德经》
1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
16、为而不争 ----《老子》
1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道德经》
18、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
19、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
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无私成其私是否与佛教的无私之私相似?)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
21、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2、曲则全
多则惑 ----《道德经》
2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
24、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以观其妙
有名万物之母以观其徼
同出于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25、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道德经》
26、大道废,才提倡仁义;智巧出,才产生伪诈;家不和,才显出孝慈;国不宁,才大讲忠信。一个社会,德讲不下去了,才讲仁义,已经是有心的作为,不是自然的流露了。仁义讲不下去,才讲礼,要大家矫揉造作一番,勉强的东西变成了社会的共识,人的内在精神也就被戕害得差不多了。
27、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28、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
2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
30、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