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约瑟夫·布罗茨的名人名言
日期:2018-08-08 21:38:10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约瑟夫·布罗茨的名人名言

  ●说不清道不明东西日积月累,最终会导致神经官能症。每一天,人们心理都会发生很多变化,但人们的表达方式却往往一如既往。表达能力落后体验。这对心理会有不好影响。那些无名无姓的感情感受思想印象没有被表达出来,没有获得大致的满足,它们在某一个体的内部不断被压抑,最终会导致心理爆炸或心理崩溃。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理智

  ●由于任何事情只能在时间之中发生一次,我们为了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站在牺牲者的一边,而不是幸存者旁观者的一边。然而,历史就是一种旁观者艺术,因为牺牲者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的沉默,凶杀剥夺了他们的言说能力。如果我们的诗人谈到了该隐和亚伯的故事,那么历史便从此成了该隐的版本。我们提出这个如此极端比喻,其原因就在于区分事实以及关于事实的阐释,我们在道出“历史”一词时往往会忽略这一区分。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恶无处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会以善的面目出现。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对于散文而言,诗歌是一个伟大的训导者。它教授给散文的不仅是每个词的价值,而且还有人类多变的精神类型线性结构的替代品、删除不言自明之处的本领、对细节的强调和突降法的技巧。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孩子

  ●但是这位作家主人公读者面前以近乎加尔文主义固执裸露他们的灵魂,并非只是为了逼真性。尚有某种东西迫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们的生活从里到外翻出来,摊开他们肮脏的精神亚麻布的每一个褶层和每一条皱纹;并且这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因为他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止是真理;他们暴露了生活的织物,而这织物是褴褛的。那股迫使他这样做的力量,是他的语言那无所不吃的杂食性,他最终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就连上帝、人、现实、罪责、死亡、无限、拯救空气土壤、水、火、金钱也无法满足它;于是它扑向自己。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那是这座城市神奇时刻,你可以在凌晨两点读书写作而不需要灯光建筑物没有阴影屋顶环绕着金光,看上去就像一套脆弱瓷器。周围是如此安静,你几乎可以听见一支汤匙在芬兰掉落的叮当声。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在文学中,如同在任何地方一样,“好”并非是一个独立自在范畴:它是由它与“坏”之间的区别来界定的。于是,一个作家要想写一本书好书,他就必须阅读大量低级书刊——否则的话,他就难以获得必须的标准。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至少可以说,它偏离不管是什么名称意识形态小说类型,吸纳对社会秩序谴责,但溢出它,如同溢出一只太小、无法容纳语言洪水杯子。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厌倦就是高度发展物种标志,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将它视为文明的符号。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我并不能肯定人终将获胜……但是我坚信,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记忆。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历史无疑注定要重复自身:毕竟,历史如同人,没有很多选择。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一首爱情诗就是一个人启动了的灵魂。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就伦理观念而言,这一代人是俄国历史上最书生气一代为此感谢上帝。仅仅因为说海明威比福克纳好,朋友间的友谊就会中止;文学神殿中的座次就是我们的中央委员会。读书起初不过是知识正常积累,但很快就成了我们最重要职业,为了它可以牺牲一切。书本成为第一和唯一的现实,而现实则被视为无意义的、让人厌恶的东西。与他人相比,我们似乎是在逃避伪装我们的生活。细想一下,无视文学倡导的准则而过的生活,是卑琐的,也是无价值的。所以,我们曾认为,我此时仍认为,我们在当时是正确的。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我们在西方,在文明中认出了我们自己的某些东西,在那里这种认同也许甚至比在家里更强烈。此外,我们已做好为这份情感买单的准备价钱相当高,即我们的余生代价自然不低,可是便宜没好货。更不用说在那些年代,我们的余生便是我们拥有的一切。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俄国)这个国家拥有一种能够表达出人类心理最深层含义的、富有神奇变化的语言,拥有一种难以置信的伦理敏感度,它具备了建造一个文化和精神的天堂、一个真正的文明摇篮的所有条件。然而,它却变成了一个单调地狱,充满着陈旧的唯物主义教条可悲消费主义追求。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你会被你所爱的东西改变,有时候达到失去自己全部身份的程度。 ----约瑟夫·布罗茨基《少于一》

  ●看着这些明信片,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我若能步出国门,一定要在冬季前往威尼斯,我要租一间房,是贴着地面的一楼,不,是贴着水面,我要坐在那里,写上两三首哀歌,在潮湿的地面上碾灭我的烟头,那烟头会发出一阵嘶嘶的响声;等钱快要花光的时候,我也不会去购买返程票,而要买一把手枪,打穿我的脑袋。这自然是一种颓废幻想(但你若在二十岁还不颓废,那又待何时呢?)。的确,历史始终在不知疲倦破坏地理。唯一的抵御方式就是成为一个弃儿,一位游牧者,成为一道阴影,掠过倒映在水晶水面上的那些花边般、瓷器状的廊柱。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一个人诗读得越多,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冗长,无论是在政治哲学话语中,还是在历史、社会学科或小说艺术中。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纸张上,无论是通过行为还是借助修饰语,能让你保持住你的尊严的东西就是善良斯文。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世界,大约是不堪拯救了,但单个的人总是能被拯救的。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一个人读诗越多,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的冗长,无论是在政治或哲学话语中,还是在历史、社会学科或小说艺术中。散文中的好风格,从来都是诗歌语汇之精确速度密度人质作为墓志铭警句的孩子,诗歌是充满想象的,是通向任何一个可想象之物的捷径,对于散文而言,诗歌是一个伟大的训导者。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任何一首诗,无论其主题如何——本身就是一个爱的举动,这与其说是作者对其主题的爱,不如说是语言对现实的爱。如果说这常常带有哀歌的意味,带有怜悯音调,那也是因为,这是一种伟大对弱小永恒短暂的爱。”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一个带有趣味,其中包括文学趣味的人,会较少受到各种政治煽动形式所固有的陈词滥调和押韵咒语感染。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无论你们选择做多么勇敢谨慎的人,在你们一生过程中,都一定会与所谓的恶进行实际接触。我指的不是某本哥特式小说的所有物,而是,说的客气些,一种你们无法控制的可触摸的社会现实。无论多么品性良好或精于计算,都难以避免这种遭遇事实上,你越是计算,越是谨慎,这邂逅可能性就越大,冲击力也就越强烈。这就是生命的结构,即我们认为是恶的东西有能力做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会以善的面目出现。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只有当批评同时在心理和语言两个层面展开工作时,文学批评才可能合理的。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因为正常、像人样的生存,是大多数人类渴望目标。因此,一个把六千卢布当成一笔巨款的作家,也就是在一个与大多数人相同物质和心理层面上运作的作家,即是说,他以生活本身的普通方式来处理生活,因为,如同自然程序,人类生活的引力作用都是朝着中等方向运动的。相应地,一个属于社会阶梯较上层或较下层的作家,总会多多少少扭曲生存的画面,因为,不管是在较上层还是在较下层,他都会从一个过于尖锐角度来看那画面。从上层或下层批判社会(社会是生活的昵称)也许可产生伟大读物;但那只是充当内线,使你可以尽一份道德责任罢了。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一件艺术作品,总是被赋予超出其创造者之生命的意义。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一部长篇小说或一首诗并非独白,而是作者与读者的交谈,是交谈,我重申一遍,是最真诚的、剔除任何杂念的交谈,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它是两个厌世者的交谈。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约瑟夫·布罗茨的名人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