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切道德上的缺点都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懒”。
2、“敬”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向善向上的情感。心里觉得一件东西可尊贵,觉得它超过于自己所常达到的程度,而值得自己去努力追求,于是才会对它肃然起敬。 ----《温和的修养》
3、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谈读书》
4、最简捷的办法是精选范文百篇左右(能多固好;不能多,百篇就很够),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范文来模仿(从前人所谓“拟”),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 ----《天资与修养》
5、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天资与修养》
8、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谈美》
9、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底出西施。”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谈美》
10、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 ----《温和的修养》
11、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知(know),我们更要感(feel)。 ----《躲不过的尘障》
12、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谈美》
13、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谈美》
14、文艺和梦一样,都是欲望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查。 ----《谈美》
15、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16、美感经验的特点在“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形象。在创造或欣赏的一刹那中,我们不能仍然在所表现的情感里过活,一定要站在客位把这种情感当一幅意象去观赏。 ----《谈美》
17、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中国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 “ 尽性 ” 。他们说: “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 ” 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 “ 尽性 ” , “ 发挥性之所固有 ” 。 ----《大美人生》
18、在你们的天真烂漫的头脑里,它的危险性也许还没有得到深切的了解,你们或许以为自己决不会走上这条路。但是我相信:如果你们没有彻底的觉悟,不拿出强毅的意志力,不下艰苦卓绝的工夫,不作脚踏实地的准备,你们是不成问题地仍走上这条路。数十年之后,你们的生命和理想都毁灭了,社会腐败依然如故,又换了一批像你们一样的青年来,仍是改革不了社会。朋友们,我是过来人,这条路的可怕我并没有夸张,那是绝对不能再走的啊! ----《温和的修养》
19、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1、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和谐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谈美》
22、“自然美”中“自然”与“美”是相互矛盾的,自然不代表美,美不代表自然,因为一个东西总要经过一番精心雕琢后才能展现它独特的美,然而经过雕琢后的它又失去了它的自然,所以“美”与“自然”不可兼得。 ----《厚积落叶听雨声》
23、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谈美》
24、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坛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谈美》
25、就大体说,交友的原则是“同场相应,同气相求”。但是绝对相同在理论与事实都是不可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不同亦正有它的作用。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生命所藉以维持的,犹如食色本能是个人与种族生命所藉以、维持的,所以它与食色本能同样强烈。 ----《谈修养》
26、他要趁生命最丰富的时候死,过了那良辰美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里,那就死得不值得。甚至于死本身,就像鸟歌和花香一样,也可以成为生命中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两次想念到死,下意识中是否也有这种奢侈欲,我不敢断定。但是如今冷静地分析想死的心理,我敢说它和想长生的道理还是一样,都是对于生命的执着。想长生是爱着生命不肯放手,想死是怕放手轻易地让生命溜走,要死得痛快才算活得痛快,死还是为着活,为着活的时候心里一点快慰。好比贪吃的人想趁吃大鱼大肉的时候死,怕的是将来吃不到那样好的,根本还是由于他贪吃,否则将来吃不到那样好的,对他毫不感威胁。 ----《厚积落叶听雨声》
27、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新的生命的话。 ----《天资与修养》
28、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谈美》
29、读书的功用在储知蓄理,扩充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只是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恢阔。在近代,一个文人不但要博习本国古典,还要涉猎近代各科学问,否则见解难免偏蔽。这事固然很难。我们第一要精选,……第二要持恒,……第三要有哲学的高瞻远瞩。……其次是实地观察体验。 ----《天资与修养》
30、一个理想的人须是有德有学有才。德与学需要冷静,如下所述,才也不是例外。才是处事的能力。一件事常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头脑不冷静的人处之,便如置身五里雾中,觉得需要处理的是一团乱丝,处处是纠纷困难。他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考虑不周到,布置不缜密,一个困难未解决,又横生枝节,把事情弄得更糟。冷静的人便能运用科学的眼光,把目前复杂情形全盘一看,于是一切纠纷困难便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治个人私事如此,治军国大事也是如此,能冷静的人必能谋定后动,动无不成。 ----《谈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