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的一切热情(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因他想使生命有意义。必须让他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让他能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比以前更感觉到生命活力与人格完整,让他觉得活得更有意义。这是唯一的道路。否则,你固然可以把他驯服,却永远不能把他治愈。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2、To be loved, and to love, need courage, the courage to judge certain values as of ultimate concern – and to take the jump and to stake everything on these values.
爱与被爱都需要勇气——将某些价值视为终极价值的勇气以及为了这些价值孤注一掷和不惜一切的勇气。 ----《爱的艺术》
5、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爱的艺术》
6、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逃避自由》
7、当人们潜意识里将他们各自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时,就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逃避进行真正的自由的思考,因为思考会让人产生焦虑。
8、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会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 ----《爱的艺术》
9、从本质上来看,爱应该是一门关于生命意志的艺术,是一门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生命的艺术。 ----《爱的艺术》
10、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爱的艺术》
11、在性爱中,两个独立的人结合为一,而在母爱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却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容忍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支持这一分离。就是在这一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母爱要求无私,贡献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以外别无所求。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许多母亲都失败了,没能完成母爱的任务。 ----《爱的艺术》
12、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逃避自由》
13、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 ----《爱的艺术》
15、正如经济制度的特定性决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便成为决定整个性格结构的首要因素,因为急切的自我保存需求迫使人接受他生存的环境。 ----《逃避自由》
16、害怕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也只是个贫穷和可怜的人。 ----《爱的艺术》
17、病态之爱:如果他们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们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风,这时他们对其他人也会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妻子不再合乎他的想象,就会出现冲突和摩擦。 ----《爱的艺术》
18、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 ----《爱的艺术》
20、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爱的艺术》
21、真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碎片心理学》
22、人的行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决定,他不得不在内心里权衡可能的行为模式,他开始思考;他改变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从完全被动的消极适应变为积极的主动适应,他开始生产;他发明了工具,并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离它越来越远。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自我或其群类与自然不同;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还发现,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终归宿。 ----《逃避自由》
23、超越自己: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 ----《爱的艺术》
24、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奇怪的不是为什么有人发疯,而是很多人为什么没有发疯。
25、当我们在睡眠中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时,却不能马上有所行动;而当我们在醒后能采取行动时,又忘记了在梦中的觉悟。 ----《自由的恐惧》
26、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 individuality )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这些冲动与由此而生的新纽带及自我增长进程中切断的始发纽带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儿童永远无法在肉体上返回母亲的子宫里,同样,个体化进程在物质上也是不能重复的。此类企图必然带有臣服特征,其中权威与臣服于它的儿童之间的基本冲突永远不会消除口儿童可能在意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但在潜意识里,他却认识到其代价便是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结果是物极必反:既加剧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与叛逆情绪。 ----《逃避自由》
27、人降生时并没有动物所具有的适应某些行为的机制,人对父母的依赖比任何动物都多,对环境的反应能力也比受自发本能行为调节的动物差得多。他忍受着因缺乏本能机制所引发的所有危险和恐惧。但人的这种无助恰恰奠定了人发展的基础。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 ----《逃避自由》
29、爱的标尺: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便使自己能够真实地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自己的幻想,也就是要克服自己想象中那个被歪曲了的对方影像。只有当我们客观地认识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真正的本质。 ----《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