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沙罗怀着“朴素而柔和的感性,静静地沉浸在田园生活的情调中” ----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
●艺术倾向客观的时候,艺术家的人与其作品关係较少。
反之,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係,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
在作品中,我欢喜神韵的后者,而不喜欢机械的前者。
在人中,我也赞仰以艺术为生活的后者,而不讚仰匠人气的前者,
梵高的全生涯没入艺术中,他的个时代的作品完全就是个时代的生活记录。在以艺术为生活的艺术家中可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东洋画家素尚人品,"人品即高,气韵不得不高"。故"画中可见君子小人"。
在这点上,梵高也是一个东洋流的画家。 ----丰子恺《梵高生活》
●他的歌剧不似格鲁克的重剧的要素,而使诗从属于音乐。他的歌剧,是德意志歌剧的大成。其代表作有三,即《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与《魔笛》。《魔笛》尤为第一大作。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不困于心,不乱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如此,甚好。 ----丰子恺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 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 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 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 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 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 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 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他一生抱着深的信仰与厚的道德,同时情感与爱情也很是热烈。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能表现憎恶和侮蔑,莫扎特的音乐只有表现“爱”。然其爱也不似贝多芬或舒曼的爱之热烈,而都是逸乐的。他的音乐不是诉于头脑的,全是诉于心的。又莫扎特比贝多芬与瓦格纳更富天才,也有明证:贝多芬作曲时汗流满面,瓦格纳到三十岁时始作出像样子的作品,莫扎特则音乐全不费力地从头脑中溢出。如其妻所说:“他作曲同写信一样”。又他没有工夫作小提琴曲的伴奏,常在心中作成,当场记忆而弹奏,其天分又可惊!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 ----丰子恺
●幸有我来山未孤。 ----丰子恺
●“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
●我们就是年轻啊
青春里包括伤痛和泪水都是美好的啊
理性的人成熟的人怎么样也美丽
大叔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像个
青春期里的小孩子一样逮谁就咬啊
我们好几万人喜欢这个句子
正是因为我们达不到那样的境界
这句话就是一个理想的人生
造化就是一种希冀
从而让人受鼓舞有目标去进取啊
丰子恺到老写下这篇文 这
是老年的感悟
也是他老时未达到的境界
是他一直希望成就的境界
你说那些
不就想证明这是一种
令人向往的 美好的 不真实的境地么
做不到只是你自己的事
但这不断追求无限接近的过程已经
令人满足了咩。 ----小枫___
●有幸我来山未孤 ----丰子恺
●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念将来,不畏过往,如此,安好。 ----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
●生命中的每一天,真的不需要许多,有阳光,有新鲜的空气,有温暖的情愫便可,也不需要太多的铭记,只需记住这一缕晨曦中的希望,一抹夕阳的点缀,和经历过每一处动人的风景,还有那些愿意为你驻足的人。
做一朵自由行走在秋天的花朵,梦里花落三千,只取心香一瓣,微笑着遇见,妥贴着那一份安然。
如若,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种必然。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如此,便不会成为自己心灵的囚徒。 ----春暖花开
●精神昏迷与发狂,原是他所忧惧的,然后希望心身的稳静而徒然消费其光阴,在他又是莫大的苦痛!较量的结果,他情愿服从衷心的欲求,委身于不绝的制作。然委身于不绝的制作,在他又是一切破灭,一切灾害的唯一的原因。进退两难的时候,他又深感矛盾的苦恼了。 ----丰子恺《梵高生活》
●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
天上的神明与星辰
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他把初心印在了画上
我的孩子们
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每天不止一次 ----丰子恺
●因为他的作画,完全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的念头,只晓得追求他的“真实”。对于艺术理解力缺乏而有生计又不裕的双亲,自然不会赞同他这事业。家庭的圆满的和爱,对此有了缺陷。终于使梵高不能再留在家中。 ----丰子恺《梵高生活》
●但倘仅取点彩法的形式,而用以解释自然,其绘画就机械的而流于单调了。像西涅克就免不了这点非难,试看他的画,竟仿佛一种地毯之类的毛织物,或五色嵌细工的所谓mosaic,实在难免“不自然”之讥!以点彩派画家知名者还有马丹、勒西达内,皆与西涅克同风。这种人的绘画,全体作装饰的统一,而画家对于光与空气的最初的热情与欢喜,似乎早已丧失了。我们看了这种画,只从其点彩的明亮的色的综合上感到一种表面的情趣,而全然没有饱满之感。西涅克的特色,是其笔触的organization。他的油画上的笔触,作小的方形,很想mosaic,使人感到一种节奏,但就全体而论,终是单调的、机械的。修拉的画虽也用一点一点的笔触,然离开了眺望的时候,这等无数的笔触都融入一种光辉的幻想中。 ----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
●莫扎特家世居巴伐利亚州。父亲是小提琴家。莫扎特生于一七五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午后八时。父亲一早发现莫扎特的乐才,四岁时就教他和他的姐姐二人学音乐,曾经有一幅有名的雕刻图, 画着孩提的莫扎特坐在羽管键琴(ha rpsichord)前面,他的姐姐手里拿着乐谱,父亲拉着小提琴在指导他们。他五岁的时候,已非常用功。有一天父亲看见他坐在琴前写五线纸。仔细一看,原来已作成一曲很好的协奏曲(concerto)。六岁时同了其姐与父亲旅行到慕尼黑、维也纳等地,颇蒙皇后的宠爱。有一次在奥皇殿前演奏。奏毕,娇小的莫扎特爬上皇后的膝上,抱住了吻她的颈,且指着美丽的皇女说:“我要娶像她那样可爱的新娘。”满廷为之大笑。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倘能常常不想起世间一切的关系而在这世界里做人,其人生一定更多欢慰。对于世间的麦浪,不要想起是面包的原料;对于盘中的橘子,不要想起是解渴的水果;对于路上的乞丐,不要想起是讨钱的穷人;对于目前的风景,不要想起是某村某镇的郊野。 ----丰子恺《剪网》
●龙族中的奢侈品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衬托人物。本质心理是不同的。很明显小时代里赤果果的在炫耀 我的毛毯120k120k哦~我住的房子40k一平,40k一平哦~ 我家在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你们住不起住不起哦~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那个头套马桶圈的路明非,喜欢那个真正的贵公子恺撒,喜欢那个中国富二代却生活如机械一般准确的楚子航。喜欢那辆红色的法拉利,喜欢那辆迈巴赫。
补充…某四在小时代里写那些奢侈品给人一种生搬硬造的感觉…比如那个Prada(?)的毯子,为什么还非要强调120k…这个毯子完全就是多余的存在…完全只是为了炫耀我买了我知道这种东西啊…龙族就很自然。恺撒给人一种真正的贵族的感觉,宫洺相比较来说实在是差得太多了。
●两人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是过激的、狂热的、南方人一般的荷兰人;一个是冷静的、严格的、意志的、北方人一般的法兰西人。一切破坏由于二人的相反的性格的固执和冲突而来。梵高是一个能伸能屈的好汉,感情发作的时候用狂暴的手段,然而不久又立刻反省,复旧。高更的性格就与他不同,他是共和党的新闻记者的儿子,具有遗传的市民观念。无论何种灵异的熏染,不能动摇他的意志。他是一个自觉的艺术家又聪明的鉴赏家。为了把持自己的善,他对于自己以外的事全不顾虑。他的本质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 ----丰子恺《梵高生活》
●良辰春色里,将花酿盛满,醒又如何,醉又如何?丰子恺说,饮酒的最好兴味,是在晚酌中看成群的儿女长大成人,真是诱人的人间烟火,岁月都染上了香呢!
●丰子恺说: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
无宠不惊一生苍凉
美好总是表面
阳光也有透不过的云层
人生一世起起伏伏
无宠不惊的村落女子
能有几个
无盐的苦向谁诉说
看似无宠伴着不惊的起舞
怎奈沧桑了一生的时光
●因丰子恺的护生画,依释教劝诫,只借民间琐事或典故别善恶,固得“方长不折”,放生获福报一类。而树勇与我这代,历经滥杀奇观过来,善虽未泯,恶也扑面,惊魂未定,僧俗混杂,正负相见,用文艺检点起来,虽未至彻底光明,却识已过人。故见其画,虽不敢说“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但言乱世逢生,养神延年,绝不为过。 ----老树《在江湖》
●莫扎特的性格适于意大利。返国后曾两次赴米兰,在其地演奏。二十一岁时,他为了想减轻父亲的负担,于一七七七年陪了他的六十岁的母亲,出外求职。他们出门后,他父亲寄他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你们去后,我真悲伤得很,就跑到楼上,投身在椅子里……我走到窗边,为你们两人的幸福向神祈祷。但向门外探望,已不见你们的形影了。我又茫然倒在门边椅子里……”
一七七八年他陪母亲到巴黎。这正是格鲁克(Gluck)与佩尔戈莱西(Pergolesi)关于歌剧意见争执的当儿,他受了刺激,决心学格鲁克。不久老母客死,他非常悲恸。明年,他就去巴黎。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我还记得丰子恺写过:“别的事都可有专家,而诗不可有专家。因为做诗就是做人。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倘说做诗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诗,就好比说做人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人,岂不可笑?因此,有些“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蹈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做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而非专家的诗,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 ----灵遁者《非线性波动》
●至于西涅克的油画,则就以笔触的组织及节奏为画面美的主重的要素而表现于现者,故容易使人起机械的单调的不快感,而叹“印象主义的途穷”! ----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
●在音乐史上,贝多芬是继海顿、莫扎特之后,作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桥梁的,他在音乐史上不但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辛酸的全生涯亦常使人感动。他在一切音乐家中最为孤独,他用傲岸的气质与绝大的自负心来同世界见面。他反对仅仅讨人欢喜的艺术,与女性气的趣味,而耽其冥想于音乐的最深的世界中。请看他的强力的容貌,即可认识其为英雄。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然在维也纳终不能舒展其天才,于是父亲就命他到意大利,一七六九年归乡即旅行意大利各地。罗马教皇克雷蒙(clement)十四世赠他骑士称号,他非常欢喜自称“骑士莫扎特”。他的有名的意大利歌剧《米特里达特》(Mitridate)在意大利的米兰反复演了二十回。巡游各地至一七七一年三月,始返故乡。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