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是能飞的书,书是能隐的鹤。 ----丰子恺
●因丰子恺的护生画,依释教劝诫,只借民间琐事或典故别善恶,固得“方长不折”,放生获福报一类。而树勇与我这代,历经滥杀奇观过来,善虽未泯,恶也扑面,惊魂未定,僧俗混杂,正负相见,用文艺检点起来,虽未至彻底光明,却识已过人。故见其画,虽不敢说“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但言乱世逢生,养神延年,绝不为过。 ----老树《在江湖》
●在一切音乐家中,可以匹敌莫扎特的天才的恐十白没有了。讲起音乐上的**大的天才,谁也会想到莫扎特幼时有“神童”之称,长大后有“不朽的莫扎特”之称。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 ----丰子恺
●至于西涅克的油画,则就以笔触的组织及节奏为画面美的主重的要素而表现于现者,故容易使人起机械的单调的不快感,而叹“印象主义的途穷”! ----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
●他的歌剧不似格鲁克的重剧的要素,而使诗从属于音乐。他的歌剧,是德意志歌剧的大成。其代表作有三,即《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与《魔笛》。《魔笛》尤为第一大作。 ----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
●幸有我来山未孤。 ----丰子恺
●但芋艿,萝卜中所含的人生的滋味,也许比油画中更为丰富,让它尝尝罢。 ----丰子恺《随感十三则》
●白发捏不尽,根在愁肠中。 ----丰子恺
●生命中的每一天,真的不需要许多,有阳光,有新鲜的空气,有温暖的情愫便可,也不需要太多的铭记,只需记住这一缕晨曦中的希望,一抹夕阳的点缀,和经历过每一处动人的风景,还有那些愿意为你驻足的人。
做一朵自由行走在秋天的花朵,梦里花落三千,只取心香一瓣,微笑着遇见,妥贴着那一份安然。
如若,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种必然。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如此,便不会成为自己心灵的囚徒。 ----春暖花开
●精神昏迷与发狂,原是他所忧惧的,然后希望心身的稳静而徒然消费其光阴,在他又是莫大的苦痛!较量的结果,他情愿服从衷心的欲求,委身于不绝的制作。然委身于不绝的制作,在他又是一切破灭,一切灾害的唯一的原因。进退两难的时候,他又深感矛盾的苦恼了。 ----丰子恺《梵高生活》
●但倘仅取点彩法的形式,而用以解释自然,其绘画就机械的而流于单调了。像西涅克就免不了这点非难,试看他的画,竟仿佛一种地毯之类的毛织物,或五色嵌细工的所谓mosaic,实在难免“不自然”之讥!以点彩派画家知名者还有马丹、勒西达内,皆与西涅克同风。这种人的绘画,全体作装饰的统一,而画家对于光与空气的最初的热情与欢喜,似乎早已丧失了。我们看了这种画,只从其点彩的明亮的色的综合上感到一种表面的情趣,而全然没有饱满之感。西涅克的特色,是其笔触的organization。他的油画上的笔触,作小的方形,很想mosaic,使人感到一种节奏,但就全体而论,终是单调的、机械的。修拉的画虽也用一点一点的笔触,然离开了眺望的时候,这等无数的笔触都融入一种光辉的幻想中。 ----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
●把事物看作纯粹的形态,就是看见事物自身的结局。 ----丰子恺《如何看懂印象派》
●我们就是年轻啊
青春里包括伤痛和泪水都是美好的啊
理性的人成熟的人怎么样也美丽
大叔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像个
青春期里的小孩子一样逮谁就咬啊
我们好几万人喜欢这个句子
正是因为我们达不到那样的境界
这句话就是一个理想的人生
造化就是一种希冀
从而让人受鼓舞有目标去进取啊
丰子恺到老写下这篇文 这
是老年的感悟
也是他老时未达到的境界
是他一直希望成就的境界
你说那些
不就想证明这是一种
令人向往的 美好的 不真实的境地么
做不到只是你自己的事
但这不断追求无限接近的过程已经
令人满足了咩。 ----小枫___
●丰子恺说: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
无宠不惊一生苍凉
美好总是表面
阳光也有透不过的云层
人生一世起起伏伏
无宠不惊的村落女子
能有几个
无盐的苦向谁诉说
看似无宠伴着不惊的起舞
怎奈沧桑了一生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