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生活安逸,受过良好老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她认为人类生存的悲哀并不比喜剧和愉悦更有意义。 ----阿加莎·克里斯蒂《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基本上每一个立志于培养出【有气质女儿】的家长,最后都会发现,她们的女儿不是特别叛逆,就是特别缺乏主见。
这其中的内部逻辑我不谈,毕竟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只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我发现在体制内的中产阶级家庭(特别是各大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家长,特别重视女儿的【气质教育】。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刻意地给女儿营造出一种【安全无菌、衣食无忧】的早年生活,并给她们配上钢琴小提琴等为主的音乐教育,希望以此换来女儿的优雅气质,对这些家长来说,他们相信自己的掌控力,重视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坚信自己关于女儿未来成长道路的设计。
●国土像印度一样广阔,拥有两千三百万人口,盛产牲畜、谷物和巴塔哥尼亚石油,并且在安第斯山脉拥有富饶的矿藏,这个强大的国家却无法解释地迷失了方向。人人都心怀不满,突然间人人又几乎都成了庇隆主义者。其中不仅有庇隆早期慷慨施舍过的工人阶级,有马克思主义者,甚至还有年轻的中产阶级。在这些年轻人父母的记忆中,庇隆是暴君、施虐狂和窃贼。 ----V·S·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
●我发现剧院的设计和百货公司有共通之处:试图以一种华丽奢侈的上层阶级布置来讨好中产阶级顾客的品位。 ----斯特凡妮·莱曼《美好古董衣店》
●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不过,这样的情形即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镇里也没有发生,因为他们仅凭着卖几块地板砖也能赚到大钱。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这位老太富态的脸上戴着一副金丝边眼睛,头发遗留着电烫的痕迹,穿着整齐。她姿态安详地坐在这张油腻的桌边,等她的小笼。她本来就被我们这群聒噪的孩子弄烦了,所以,听到我们要与她换位置,便不客气地拒绝了,说:吃就吃了,换什么位置。我们自然还再要争取,她还是不依,态度很强硬,就在激烈争吵的当口,我们与她的小笼都来了。我非常惊讶她,坐在如此敌意的环境中,气定神闲地吃完她那二两小笼。在她中产阶级式的雍容外表之下,却有着粗粝坚强的神经,这就是城隍庙的食客。 ----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末。这个阶段是美国经济发展最顺风顺水的时期,美国全面进入消费时代,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经济全面协调高速发展,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贫富差距不断缩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社会不公正现象逐渐减少。 ----刘戈《改变美国的时刻》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
●我不知道“中产阶级”的确切定义,但我确切地知道,那必然跟一个叫“房子”的东西有关。大家总抱怨中国人浮躁,喜欢赚“快钱”,把所有财富都扔进房地产和金融这些从不创造财富的领域,我也抱怨。但如果我有这些钱,我也会去买房而不是开一家店;如果我是银行,我也会把贷款放给购房者而不是开店的小老板。开一家店可能赔钱,但买房不可能。至少是几乎不可能。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的话题已经从“开什么店”转换到“买哪里的房子”。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又少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创业者,又多了一个心急火燎的炒房团成员。我祝她好运。走在大街上,迎面吹来清冷的风,让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一个奇怪的念头闪电般划过我的脑海:也许,我知道“中产阶级”的定义了。 ----《博美早报》
●悲剧因素就是生活的意义——和希望。最崇高的永远是最富于悲剧性的。凡是获得成功以后,并不继续前进一直干到造成更大的失败的人,在精神上都是中产阶级者。他们在成功的时候歇手不干,就足以证明他们存心妥协,无足轻重。他们的梦想一定非常卑微! ----盖尔布《奥尼尔传》
●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镇压,富人不必害怕绑票,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可能有战争。 ----龙应台《幸福是什么模样》
●重来,什么叫平凡的生活,现在,在韩国平凡就等于普通人等于中产阶级,根据“韩国中产阶级标准”的调查,100平米以上的房子,72寸的壁挂电视,内置苏打水饮水器的对开门冰箱,还必须有一个像狐狸一样的美艳的老婆,健康的儿子,乖乖的女儿这样的一个四口人之家,还要有能够养活他们的500万以上的工资,2000cc的中级轿车,高尔夫球会员,短租公寓会员,各种会员,而且假期总会到国外旅行。 ----咸鱼《咸鱼欧巴》
●一党专政的巨大封闭性排斥了带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蒋氏集团以“中国国情”为由,拒绝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拒绝为中产阶级提供可以影响国家政策制定的参政渠道。为了维持既存的社会结构的稳定,蒋介石把一切要求改革的社会力量均视为对自己权力的威胁,为“保卫民族传统”为旗号,不惜诉诸武力,一一消灭,选择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统治方法,基本放弃了对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冲突进行调节的和缓方式。 ----高华《革命年代》
●然而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国家利益,一定高于个人利益吗?中央集权,一定必须维护吗?富国强兵,就一定要让工商业者和中产阶级破产吗? ----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中产阶级有恒产、有恒心,能够承受暂时的经济厄运,从长远考虑问题。
●今天的“80后”已不能再靠克勤克俭、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晋身中产阶级。 ----曹仁超《非富不可》
●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
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刘瑜《另一种高度》
●成为一个高级中产阶级毫无意义 ----浙江频道
●……在各个领域中的妇女,不幸没有生为白人、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不幸没有生为男人。错误不在于我们的星座、我们的荷尔蒙、我们的月经周期或我们中空的内部身体,而是在于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教育—教育被理解为包括从我们来到这个有意义的符号、标志和信号世界开始的每一件事。 ----林达·诺克林 (Linda Nochlin)《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英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中间名字叫希尔达。不喜欢她的政敌,私底下叫她Hilda,这个名字比较中产,不怀好意。最终传记与历史属于希尔达:那个一边带大孪生儿,一边读法律的中产阶级女儿,她终于成为大不列颠的第一个女首相。 ----亦舒《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中产阶级还很幼稚,对自己根本利益在哪里不清楚。以为我只要有一个房子,开豪华车,老婆孩子怎么怎么样,就行了。实际上如果社会不完善的话,个人前途是没有保证。另外就是因为穷怕了,他就奔自己,想自己那个小家了,公民意识不够。公民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好歹都跟你有关,都是你的责任! ----吴敬琏
●那些不快乐的中产阶级人士想到的,主要会是后来的殖民地架构和他们在其中的位置,稳当却备下的公务员工作,微薄的工资,总的说来无风光可言,总是需要在外界寻求什么——一部电影,一本书,伟人的生平——那有可能让一个人不再斤斤计较自身如何。 ----V·S·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1919年2月的北京,牛肉二十美分一斤,嫩牛肉三十美分一斤,鸡蛋二十美分一斤,苹果六美分一斤。对于一对美国夫妇来讲,一年有五千美元的薪水再加上可观的住房补贴,在北平的生活会很舒适,不比美国的中产阶级差。他们一年的工资,可抵当时中国一个中等商人的全部资产。 ----讴歌《协和医事》
●最美好生活就是: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朕压,富人不必害怕绑架,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就可能有战争。
●如今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人们成为了可靠严密的中产阶级的成员。顶尖专家们则组成了上层阶级,享受无可争辩的特权。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被赋予了政治责任,因为每个人都是国家的雇员。官僚机构管制着物品流通和文化宣传: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界没有什么可以失去,除了其独立性;作为回报,它获得了世界的一半,为此它须提供维护团结和解释权力的服务。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天鹅绒监狱》
●中产阶级被撕扯的人生:一边是创业故事、财富、梦想、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的热血燃烧;另一边是大师们的劝世恒言,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 ----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
●苹果公司CEO库克称:“我仍然相信长期来看,中国代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中产阶级未来几年的增长将是巨大的。”
●>>这类人所属的阶级是混杂而成的,有发了迹的粗人,也有落魄的聪明人,介于所谓的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既有下层阶级的某些缺点,又有中产阶级的绝大部分恶习,缺不像工人那样见义勇为,也不像资产阶级那样安分守己。
●“股神巴菲特是商界传奇,人人说他天赋异禀,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但是你不会知道他其实是由他那位国会议员的父亲带进去的,还是高盛的董事亲自接待;比尔盖茨更是妇孺皆知,中途从哈佛退学和好友一手一脚创建了微软帝国,但是你可知道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还有奥巴马,黑人,简直是美利坚自由民主的一面旗帜,他外祖父参加过二战,追随过巴顿将军,他的外祖母是夏威夷银行第一个女性副总裁,奥巴马中学时进的是全美最好的预备精英学校,连一般中产阶级都上不起这样学校。”莫傅司说了一气,如同父亲在教育心爱的小女儿,末了还意犹未尽地小结道,“当你不够强大时,你必须学会依靠别人的力量,等到你足够强大时,再难看的履历也可以粉饰成一片太平。” ----《温度》
●通过这些谈话,他渐渐意识到穷人同上层阶级的人毫无共同之处。穷人并不艳羡富有者,因为双方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而且他们怀有一种典型的自得其乐的心理,总认为中产阶级的生活里充满了虚情假意,显得极不自然。况且,他们还有点儿瞧不起中产阶级的那些有钱人呢,认为那些人是一批蠢货,从不用自己的双手劳动。 ----毛姆《人生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