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
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论语·子罕第九》
3、《论语》第二十二课、 善人、教民七年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这一章是在彰显“善人”之道的力量,“教”的力量,文明的力量。“善人”之道,就是“圣人之道”一个具体过程中体现的具体形式,“圣人之道”最终要使得“人不知”的世界变成“人不愠”的世界,当然需要融合、同化那些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这是“人不知”世界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缠解论语》
4、生无所息。 ----《列子·》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俞樾曰:下问者,非必以贵下贱之谓;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是。 ----《论语·公冶长》
7、《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缠解论语》
9、论语 第二十六课、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为政就是要立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一逻辑支点;“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的人,遵循现实的逻辑,从现实出发,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其他问题就会以此为基础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现实,是最底层的支点,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这个逻辑支点必须也必然在现实支点之上,离开现实,无所谓“圣人之道”。 ----《缠解论语》
10、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
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3、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
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论语》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予独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