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一直不敢找爸妈要钱,原因倒是简单,就是我觉得我家里穷。我妈是个家庭主妇,每天绕着油盐柴米,日子过得精打细算,她常常在我耳边念叨,
你爸呀今年又没挣到钱,做工程又亏了几十万。
明天是你小郑叔叔家办酒席,这又是两千出了脱。
这个月的水电费竟然用掉了三百多,真是太浪费了。
那时候十块钱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数额,我心想,我家可真穷啊。可是后来我发现,我妈每一年都重复着同样的话,我爸每一年都挣不到钱,家里每一年都有着同样的人情往来,可我和我哥还是吃饱穿暖,长得白白胖胖,家里偶尔添置几件家具也都是上等的好货,我心里暗自揣度,我爸这是挣着钱了?可是没几天我妈又开始跟我念叨,小小的我啊,心里七上八下的。
直到我踏入社会,每一口米钱都要自己挣的时候,才恍然明白,这就是“焦虑”。
总是害怕每一笔支出,总是担心钱不够花,不够来应对每一个意外,不够来安稳自己的内心与家人更好的生活。
23岁,刚毕业本来大家都一样,但有一天你的朋友圈突然出现了几个厉害的人,年入百万,配着法拉利,你再看看自己的出租房,那时候才叫一个着急。
我好不容易攒了50万,买房买车,一夜回到解放前,可我还没生孩子。
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医保、养老金,孩子还有各种培训班和费用,年入100W,开销占80w,还是想着挣更多的钱。
微博上曾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6岁,22岁,35岁,45岁,60岁,70岁,80岁的采访者各说出自己的人生疑惑,关于学习、工作、房车、健康、儿女,并由年长者来给予回答,最后这位80岁老人的问题由六岁的孩子回答。
人生是场轮回,而没有人逃脱的了焦虑。
足够多的钱才是安全感
看见家庭条件稍好不需要自己还房贷车贷的人,会想他们的生活会很轻松吧。看见别人靠家里关系进了国企,工作悠闲福利高,会想我怎么没这个命。看见没读大学的朋友早早做了生意,已经开上了百万豪车,又会想我读书有什么用呢。
吴佩慈3胎换40亿的新闻又上了热搜,有人做了调查问卷一个男人给你很多钱,但就是不娶你,愿意吗?不负众望,47%的人选择了愿意,23%选择了得看多少钱,只有29%选择了不愿意。我们都太缺钱了。
有人说这世界上的烦恼99%都可以靠钱来解决,足够多的钱等于足够的安全感。
这句话我是赞同的,等我成了富婆,还有什么不能满足呢。你说钱买不来健康,那生老病死的事,阎王老子都不管用吧。
只是我一直奋斗在“成为富婆”的路上,看不见终点。并且我很清楚自己的平凡,明白这个终点可能一辈子都到达不了。
去他的焦虑吧
你我都不是天才,从一开始就意志坚定,勇往直前,自带光环,走上人生巅峰。我们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自我摸索后,才能仿佛知道了一点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
王思聪轻轻松松赚了几个亿你也不会觉得他有多厉害,而一个泥巴里爬出来的农民儿子靠自己在大城市攒下了一套房你就会佩服他的坚韧与不易。真正的厉害不是看你环游了多少国家,去了哪个国际银行实习,又参加过多少大场合,一个人的成就是要看在他现有的家庭基础上,通过个人的努力做出了多大的突破。
毕竟还有一些人没有懒,也没有丧,他们家境艰难,每天重复劳动,薪水仅够温饱,他的生活没有盼望,因为他每天都在想下一顿应该吃什么,家里的老老小小能在何处落脚,为了维持生活他已经拼尽了全力,哪还有心力去计划未来。
贫穷限制了我们对有钱人生活的想象,富足依旧限制了我们对真正艰难的生活的想象。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乃至接受的教育都基于我们的家庭基础上,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积累,坚持,得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收入。
那些所谓的90后中年危机,自嘲与调侃都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