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学院是管教和改造问题少年的封闭式学院。那些父母教育不了自己的“问题”孩子,又想收获一个谦卑乖巧的孩子,所以亲手将孩子送进非人的虎狼之地。他们相信学院一定能让孩子听话。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听话”是以承受身体和心理的虐待为代价的,或者说这些父母并不在乎孩子是不是会被打被罚,他们只希望孩子听话。
也许父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全因为他们实在很无助绝望了,豫章学院是教育孩子的最后一块浮木,他们才会狠心把孩子送进去。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会做出这种选择的父母是多么的无知和自私,他们认为问题都在孩子身上,却忽视了在教育中自己的问题。
他们只想要孩子听话,却不想知道除了暴力以外的其他教育方式,更不愿意相信孩子在里面的遭遇,不想知道这些经历对孩子的真正的影响。
这也许是个别性的极端例子,父母并不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想扭正孩子的行为。他们以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事实上真正得到满足的,只有自己潜意识里的“权威感”和控制欲。
鲁迅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
究竟怎样的教育才算是爱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有两种教育方式,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却并不符合孩子的成长特征。
一类是监狱长式教育,这类父母习惯借助惩罚(打骂式)改变孩子行为。
他们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没有什么事是一顿打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打两顿。
他们常说:“我不动手,我家孩子根本就不听啊,和他讲一堆道理,就像对牛弹琴一样。”或者“说10次的效果,还没有一巴掌来的快。”
比如孩子沉迷游戏,不给玩就不肯写作业,怎么办?
父母苦口婆心说了许久无果,最后火冒三丈地一个巴掌就呼上去,孩子被打后哭着去做作业了。
乍一看,让孩子做作业的目的实现了,但是孩子内心可能会产生类似愤怒、害怕等负面情绪。从长远来看,有研究表明,经常被打的孩子,产生不好的情绪也会改变大脑,改变脑部主宰情绪和记忆功能的部分。
并且,被打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学会掩饰和欺骗。也许,他们会偷偷买手机偷偷玩,只要随时关注父母的动向就好……
另一类家长并不赞成打孩子,他们更愿意以理服人,我们称之为唐僧式教育。
因为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是唐僧和孙悟空的师徒关系,或者说是领导和下属的层级关系:
道理连篇,说教管理,从不担心孩子会不能理解,他们坚信的是道理说了100遍,孩子就一定能听懂。
比如你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对感情开了窍,似乎有早恋的倾向,该怎么办?
不少父母视孩子对异性的懵懂情感/好感如洪水猛兽,一点苗头都要坚决压制。
于是他们的策略通常先稳内--在家时刻对着孩子念叨:“早恋的人哪有心思好好读书,不好好读书你以后就毁了。更何况你们现在知道什么感情,都是玩玩的,这可是堵上前途的事情啊。”
像个焦虑的唐僧,试图靠念经度化孩子的情感。他们忘了自己在青春期也开始对异性有好感了。
再攘外--强迫孩子转班转学,或者天天盯着上下学,盯着他/她的交友。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反而把自己推到了孩子的对立面,让他们彼此间更团结,甚至觉得自己的感情如梁祝般壮烈。
为什么说这两种教育方式不符合孩子的成长特征呢?
因为不论是监狱长式家长,还是唐僧式家长,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姿态都是居高临下。
虽然都是为了孩子良好发展,可他们只想约束孩子的表面行为,而并没有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而孩子逐渐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渐渐崭露头角,他们开始尝试从父母的手中拿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所以他们是很需要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很想用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做主的。
居高临下教育姿态,或压制了他们的需要,或堵住了他们的需求。
受这两种教育姿态影响下的孩子,
要么自卑没有主见(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要么什么事都要和你对着干,天不怕地不怕(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
要么和你渐行渐远,你发现你一点都看不懂他了(你们的力量地位产生了转换)。
父母真正的爱孩子,就是将主动权还给孩子。他们像孩子人生路上同行旅人一般,引领、陪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这种爱的教育我们称为导游式教育,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做好示范,把握范围允许孩子试错,与孩子良好沟通携手前进。
(1)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获益,来进行模仿学习。
孩子其实每天都在观察父母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这个方式下父母的状态,看读书的父母每天捧书阅读心情愉悦,那孩子便会跟着一起看书。
(2)允许孩子试错,则需要父母先蹲下来,问清楚孩子心里的想法,再适当放手让他去做。
当他犯了错,别急着生气,不妨问一问他的想法和感受:“宝贝,你能告诉我你这么做的原因么?”
当你表示了你愿意了解他的想法,接纳他的情绪,再在他平静的时候提供你的建议。
切忌他一犯错,就开始讲道理,情绪中的孩子可听不进你的道理。
正如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的: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趁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今日互动
你是哪一类型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