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幼儿园接许未来放学,她总是要和小伙伴们在校门口的草坪上多玩一会儿,所谓玩,主题之一就是——零食分享会。所以,我总是在她书包里放一个口袋,装着好吃的,以迎接每天这个特别的时刻。
孩子们陆续散去,我们也准备回家,许未来仍然吃个不停。一个大约中班的小男孩,穿着和她一样的校服,看着她,小孩间特有的“馋相”倒很可爱。我问他:“你要吃吗?”他点点头。然后我把饼干递过去。他开心地说:“谢谢阿姨!”“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小朋友!”我女儿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分享。
我对男孩身旁的奶奶微笑点头,正想说:“你家宝贝好乖!”结果听到的是严厉的呵斥:“谁让你拿别人东西的?谁给你吃的都敢要吗?”我忽然间发现自己成了坏人。男孩可怜巴巴地坐在那里,把饼干死死攥在手里。奶奶还是不依不饶地让他交了出来。场面极其尴尬。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从这个逻辑看,虽然奶奶方式粗暴,可是好像也没有错。
“把好吃的和小朋友分享。”我女儿常常把手上的零食分给认识或者不认识的小孩,彼此都很高兴,我这么教她,好像也没有错。
错在哪里呢?
错在我们活在一个四处设防的环境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已经成了大胆而奢侈的事了。
我们心里总不放心学校,因为社会上总有“携程亲子园”这样的霸凌事件发生;我们不愿接听陌生电话,任何一个问候背后,都可能带着其他目的;我们在店里装摄像头,因为书会被偷,门口的花也会被偷;就连电脑里跳出的弹窗都不敢点开,说不定就是病毒……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过得如此战战兢兢,努力用一道道防线确保仅有的安全。
今天有媒体采访,问我做“书舍”的初衷是什么?
“因为喜欢书店,希望开一间可以住的书店,让每一个喜欢书的人都有回家的感觉。”
这个答案当然没错,可是对于自己呢?也许我想要的正是一个不设防的世外桃源吧。或者说,它正在变成一个这样的地方。
我们迎来送往的大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陌生人,却没来由地相互信任,坦诚倾诉,给予温暖和尊重,如同朋友甚至家人般的情谊。
有时候想想,这方小院里发生的事,出了那扇小木门,就好像变得非常不可信似的。
比如,那对常常从无锡一脚油门就踩过来的夫妻。先生年长我们一些,一副家里的大哥模样。每次来,不是带红酒,就是带茶叶。出门去吃饭时总是问我:“一起去吧?还是我们给你打包回来?”临走买书,叮嘱我:“不要打折,不要找零!”一起喝了几次酒之后,我们都习惯了他的豪迈。他说:“我喜欢这里,因为你们很真。”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评价。现在,他太太来电话订房,我们都省去了客套,就好像大表姐要来玩一样。
比如,那个福建来的大叔——按照韩式定义,不到五十岁,应该是大叔吧。他一年有15天年假,分成三次休。春天来书舍住了五天,夏天来书舍住了五天,如今,我们正在等他。他白天都不出门,喝茶、看书、研究股票,傍晚出去走路或者坐公交车,他说这样觉得自己更像本地人。在我看来,如此旅行很亏,便问他为什么住书舍?他说:“我是一个失眠症患者,每天平均睡眠不到三小时,但是在这儿,我一晚上能睡六个小时,所以,我想把年假用来睡个好觉。”还记得最热最热的夏夜里,我们在厅里聊天,他说起很多过往,给我看曾经记录旅途的小本子,给我看女儿的照片,给我看他买的画……我在想,一个人都够安睡,大约是好好和自己相处的结果吧。
丨阳光照进“星空”丨
比如,我们书店的会员,一位长居上海的台湾先生,年纪和我父母相仿。坚持带着太太和两对朋友夫妻做一次大陆旅行,住一住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子。三对夫妻,年龄不同,是因为户外旅行而相识,每年一同出行。那一晚,先生们在院子里喝茶、抽烟,太太们和我在书房里聊得非常开心。我把冰箱里的红酒拿出来,他们把半瓶洋酒递给我,然后大家翻出所有能吃的东西摆在一起……场面特别像过年。会员先生的太太,是诚品的第一批员工,她和我回忆着当初的故事,带着骄傲,带着感动,带着泪光。我甚至因为聊天太投入而失眠了。第二天分别,最年轻的那对夫妻,先生说:“我第一次来大陆,好想留下来。”太太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羊毛,你是个纯真的人,一定要纯真下去,不要改变。”然后递给我她带在身边的平安符。我心里确定,我们肯定会再见面,也许在书舍,也许在新竹。
比如,北京来的一家三口,儿子两岁,特别喜欢画旗子,妈妈总是陪他一起画,他们一家三口,都像小孩,单纯又直爽。住了四天,我们彼此变得家人般熟悉。最后一晚,孩子着凉发烧。午夜,三个大人,带着宝贝去附近的儿童门诊。在医院的大厅里跑前跑后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是许未来生病时的样子。候诊、检查、验血、开药、烧一点点退掉……小家伙眼睛又开始闪亮了。凌晨,我们走回书舍的路上,唠叨着孩子成长会碰见的大事小事,如果有人经过,一定不会想到,我们互相连全名都叫不出。
丨小客人的画丨
人与人之间,卸掉了防备,相处起来,就是家人一般。一对母女,住了三天,听说雨花姐喜欢吃水蜜桃,就说:“我有朋友卖,寄给你。”以为是一句玩笑,结果人还没退房,水蜜桃就到了;客人的女儿,安静漂亮的小姐姐,不知道哪个时刻,画下了许未来的样子;来苏州考试的高中女生,临走时,留下了一只温暖的熊;来苏大学习的医生,几天没出门,除了在房间里准备论文,其余时间和我们一起吃外卖,喝茶聊天,临走时,请我们帮她选了很多书,对应送给每一个身边的朋友;许未来常常和新朋友们分享玩具、捉迷藏、浇花、喂鱼、读书、用井水洗脚;还有很多人,给我讲他们的故事,一些创伤,一些幸福,我征得同意,把它们写下来……
丨牡丹亭客人留言丨
熊培云在《慈悲与玫瑰》中写:“这个社会的希望在于,虽然常遇世事凉薄,但人心还是热的。”看到这句话,我几乎流泪。
为什么我在书舍里安放很多关怀?从儿童牙刷、牙膏、婴儿车到夏天的驱蚊水、防晒霜,冬天的身体乳,暖宝宝……到每一顿用心的早餐,每一晚倾心的聊天……不过是希望来的人知道:人心是热的。他们给予了回应,这里就成了不设防的世外桃源。
说到底,作为一个轻度社交恐惧的人,书舍,最终安放的是我自己,它像一个幻象,却足以让防备的心,舒缓半刻,有勇气去相信大千世界里的单纯美好仍然存在。
谢谢敲响门铃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走进这个不设防的地方,更谢谢你们离开时,让我更加坚信——这里就是桃花源。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预定书舍
—FIN—
文 | 羊毛
摄影丨雨花
排版丨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