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的苦难,也许是自设的惩罚
日期:2017-11-07 作者:杨思远 阅读:

你的苦难,也许是自设的惩罚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杨思远

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大多数有童年创伤的人,

内心都安住着这样一个魔鬼』

心理治疗师肖恩在面对天才少年威尔对心理治疗进行阻抗,对自己童年创伤进行逃避的时候,肖恩在一次治疗中,抓住一个切入的时机,不断地对着威尔重复“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威尔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是经典心理学电影《心灵捕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

威尔之所以会痛哭流涕,是因为这句“这不是你的错”将他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自责成功诱导并释放了出来,而将自己现实生活搞得狼别不堪,就是威尔基于对自己的自责,给自己施以的惩罚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有童年创伤的人,像威尔一样,用苦难当做对自己的惩罚。

01

在这22年间,小雨的内心一直埋藏着一股愤怒,这股愤怒指向她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

小雨口中的母亲,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姑姑——在她3岁的时候,父亲在病危前,把她托付给了姑姑。小雨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姐姐,能够好生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

关于亲生母亲,小雨知道的信息很少,因为在她刚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离开了这个家庭。她对母亲的印象,多是来自于奶奶或者其他人的描述,然而,描述也不尽统一,所以亲身母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到现在也不知道。

在小雨的记忆里,她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唯一一次直接得知母亲的消息,大概是她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一个自称她舅舅的人,突然找到她,告诉她说,她的母亲去世了。

对于这个消息,小雨说自己“没什么感觉”,反倒是“突然之间觉得,怎么就莫名其妙地跑出来一个舅舅?”

之所以对亲生母亲去世“没什么感觉”,在小雨看来,是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把姑姑当成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可让小雨感到难过的是,自己认定的这个妈妈,并不是真的爱她,而是把她当成了由于责任而扛起的包袱。

为此,小雨找到了很多“证据”证明现在的母亲不是真的爱她,

比方说,在她中考成绩出来之后,母亲因为她的成绩好而感到特别高兴,而在小雨看来,这没什么好高兴的,母亲这么高兴就是因为她终于可以向自己的爸爸有交代了;

再比方说,母亲对她平时管教比较严厉,经常向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在小雨看来,也是因为母亲把自己视为一种责任,而不是出于爱;

小雨还提到,在她上高中的时候,母亲坚持每天早上起来给她做早餐,而小雨对此很反感,觉得母亲这样做,不过就是为了履行责任,不想让自己对自己的弟弟(小雨的生父)心怀愧疚;

……

总之,在小雨的眼中,自己就是母亲的一种想要推却推不掉的责任,是母亲的一个包袱,无论母亲做什么,她都是在被迫履行责任。

也正因如此,小雨常常和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她说“只要一想到自己的家,就忍不住难受、落泪,有的时候也会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02

对家庭的不满,让小雨开始自我隔离,没有朋友、也不谈恋爱,她将自己置身于持续的低落和糟糕的状态之中。

她把自己的这种状态,归因于自己和母亲的冲突,她总是不断地自问:“她为什么这么对待我?”

在小雨的家中,还有一个姐姐,是姑姑与姑父(养父养母)的亲生女儿,比小雨大几岁,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早几年就出国留学深造了。

当小雨在控诉她的母亲把她视为“包袱”所做的种种事情的时候,我忍不住提问:

你的母亲对她的亲生女儿严厉吗?

小雨说:也挺严苛的。

如果她的亲生女儿中考取得了好成绩,她会高兴吗?

小雨说:应该也会高兴吧。

如果是母亲亲生女儿读高中,她会坚持给她做早餐吗?

小雨说:应该也会吧。

在这三组问答之中,相信你已经看明白了:小雨的养母其实对待她和对待自己亲生的女儿没有多大的差别,那为何那位亲生女儿对自己的母亲没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而小雨却有呢?又为何她总是觉得自己是养母的一个包袱呢?

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我让小雨先放下自己对现在家庭的所有情绪,以一种相对空白的状态,和我一起感受一幅这样的场景: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婴儿,在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离开了她,抛弃了她,你觉得这个婴儿可怜吗?”小雨点点头。

“这个婴儿,会不会想留住自己的妈妈,不让妈妈走?”小雨又点点头。

“可是这个妈妈还是走了,这个婴儿会不会伤心、难过,同时恨自己的母亲,并且责备母亲:你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小雨点头,开始掉眼泪

“这个婴儿在指责母亲的时候,会不会有点自责,自责自己没有能力留住妈妈?”小雨已经哭得泪流满面,然后不停地说“我懂了,我懂了……”

小雨说自己懂得了是自己把对亲生母亲的恨,转移到了现在养母的身上,她问我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没有正面回答小雨,而是让她尝试从这个角度去重新体会她与养母之间的关系,或许她能够看到养母内心的委屈,也能够缓和她们之间的关系。

03

大多数有童年创伤的人,内心都安住着这样一个魔鬼,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自我厌恶感”,或者叫“自我憎恨感”。也就是说,由于小的时候体验过“被抛弃”或者“被忽略”的创伤,这个孩子会把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内化为对自己的认知:坚定地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是不好的,否则就不会遭遇到“被抛弃”或者“被忽略”。

这个魔鬼随着这个孩子慢慢长大,然后开始控制TA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TA不相信自己会被爱,哪怕真的有人爱自己,TA也会觉得那不过是对方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责任”,又或者对方不过是被自己蒙骗了而已,一旦对方知道自己真实的模样,就是TA离开自己的时候。

其次,TA会主动将自己的生活停留在一种“不舒服”的状态,比方说让自己持续感到孤独抑郁,又或者与伤害自己的人做朋友,等等。

因为这样不舒服的状态,会让TA感受到是熟悉的、安全的,符合潜意识里自我期待的,即“我只配得上这样糟糕的状态”。

可是,亲爱的,你的潜意识不等同于现实。

现实是,你被抛弃,你被忽略,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现实是,你很漂亮,也很可爱,你并非什么都不好;

现实是,你故意让自己处在糟糕的境遇里,不过是为了惩罚年幼的自己没有博得父母的爱。

当你看清楚这么多现实,你还愿意继续自我惩罚吗?

在最后的咨询中,我和小雨说,可以好好打扮自己,趁着青春年少,尽情去体验恋爱美好,还有生活的美妙。

老实讲,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按照我给她的建议去做。但是至少,在她明媚的笑脸上,我看到了她的新生活充满希望。

 注:来访者案例经授权发布

作者介绍: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

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老胡轻心理课程,

有什么问题可添加小助手询问哦!

<The End>

亲密关系小组招募啦

抓住爱的手 | 一起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情和爱

(请点击该链接,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30个关于创伤的真相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轻心理系列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的苦难,也许是自设的惩罚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