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姐在我家群里转发了一篇题为《五年级家长陪孩子写作业 急到心梗住院做两个支架》的文章,并且加了一个泪流满脸的表情符号,以示自己感同身受的共鸣。
和文章中的家长差不多,我姐每天都会和外甥女因为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学习时间等问题发生剧烈冲突,每次都气得她昏天黑地,亲妈瞬间变后妈。可怜这位正在吃汤药调理身体的中年妇女,医生把脉说你情绪过于激动影响药效,药都白吃了。
很多网友跟帖,控诉自己陪孩子写作业的血泪史,而陪孩子写作业之所以成为一桩要人命的高危行动,每家情况还不尽相同,可以分成几下几种类型。
一种情况是孩子太慢,特别拖沓
还有一种是孩子太笨,怎么教都不会
总之,“陪孩子写作业”这个话题说起来很多家长都是声声血字字泪,尤其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始给家长布置教学任务,家长在业余时间往往还要判作业、印卷子、出简报、做手工,简直和自己又上了一次学似的。
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家长陪着孩子写作业,是典型的教育误区。关心孩子的学习,绝不等于需要陪伴孩子学习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试想一下:你在写作业,父母在一边寸步不离地盯着,你刚一落笔,妈一声吼,“拿笔姿势不对!”吓得你一哆嗦。你做完一道题,刚想伸一个懒腰,你爸连忙制止,“不许搞小动作!”——这日子没法过了。
孩子就不需要空间吗?孩子就没有隐私吗?在父母的众目睽睽之下,怎么拿出日记本写点自己的心事,吐槽一下爹妈和老师?怎么看一本借来的课外书?怎么偶尔发呆,想一想课堂上前排女生的笑脸?而这些,全都是一个孩子健康的青少年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个资质正常的孩子,只要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并不需要家长额外的辅导。
如果孩子的基础知识(不包括拔高训练)部分已经到了需要家长来辅导的程度,说明他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认真听讲,他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
对这样的孩子,越是死看死守,孩子的学习自觉性越差;家长越是大发脾气,孩子的抵抗心理越重,看起来也就越笨。
都说这年头养孩子累,但好多父母的累,都是由于错误的教育理念带来的。
比如以为重视教育就是加大投入,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每天带着孩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穿梭。
比如对学习成绩过度焦虑,每天死看死守,不让孩子有一点闪失和休息时间,排位稍微落后几名,便感觉天塌了一般。
其实,真正的教育从不是这些,教育是言传身教,是情感的滋润和人格的健全。如果父母能够坦然面对一个事实:未来99%的孩子都会成为普通人,都会过上平凡的生活,大概就可以不必那么焦虑了。
我们终将归于平凡。但平凡,不等于放任自流,也不是自甘堕落。平凡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无法停止的是不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挑战。
他们并不需要那么辛苦,相反,他们和别的父母相比,会显得有点“懒”。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陪着我家娃写过作业的“懒妈妈”,谈下偷懒的秘诀:
首先,偷懒的前提是先培养出好习惯。
我姐总说我俩当父母当得轻松,是的,我们从不需要陪娃写作业,也从不因为娃学习而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该旅游就旅游,该看电影看电影,娃会自动自觉的在自己的房间里奋笔疾书。
有一年我俩要带他出去旅游,他很犹豫,“可是放假回来就要考试,怎么办?”最后协商的结果是他带着书包出游,在车上背题,晚上回到宾馆他可以刷卷子。他比我们更重视自己的学习,真正成为了无需扬鞭自奋蹄。
这样大好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当然不是孩子多么天赋异禀,生来就对学习有瘾,而是培养的结果。
我家娃小时候,从幼儿园开始,我就要求他,放学后吃完晚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作业,雷打不动,写完了作业装好书包,才可以玩、看书、看电视。
如果娃某天真的不在状态,或者很想玩,那就干脆让他玩好了再来写作业,总之就是不能一边写一边玩,杜绝拖沓,更不能由家长看着写。
我家娃有一个作息时间表,每天几点写作业、玩游戏、看书,都有时间安排,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不随便改动。
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孩子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一直在父母身边,而且父母态度统一,能始终按照规则执行。
我身边有些朋友,孩子小的时候十分潇洒,甩给爷爷奶奶或者老姥姥姥爷管,两口子过着轻松的二人生活。等孩子上学了,才把孩子接回来,这时候,麻烦就来了。
祖父母不像父母,基本上都很溺爱孩子,不注重好习惯的培养,父母想要扭转这种状态,可不那么容易。没办法之下,只好死看死守,当年偷的懒,这下子全都补上了,效果还不见得好。
过去的戏班子流行这样一句话,“要想学戏,先学受苦。”世间很多事大抵都是如此,做父母的想要未来轻松,就得先要吃点苦,劳点神,把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摆正了,这个环节一点都不可省。
第二,偷懒的窍门是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现在很多父母都十分重视教育,这是好事,但在教育问题上的过度焦虑,造成的恶果就是父母比孩子更在意学习成绩,学习成了孩子给父母学习,而不是给自己学,孩子的主动性建立不起来,像陪着写作业、陪读这种事才会无法消除。
有的孩子甚至因为父母过度强调学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我有个朋友家的孩子每天学习无论到几点,都要爹妈不睡觉陪着自己。他其实根本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他就是不喜欢看到自己在学习,而父母却可以睡觉。
插一句话,我在教育上的心态是比较放松的,从没有那种“你妈当年没有考上好大学,你可一定要努力”的思想,更没有把这种失败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我们做父母的,只需帮助他去认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榜样去引导他,做他在人间的导游,他就会拥有自己的人生版图。
我一直“诱导”我家娃,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你学习不好,妈妈也照样爱你,但是你自己甘心这样吗?”
“不甘心!”小小娃握着小小的拳头,慷慨激昂地说。
我不仅要让他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也让他看到,父母也在这么做,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比如我小时候带他去英语班,他在一边学习,我也在一边写报告,或者看书、写笔记,从不会像有的家长那样什么都不干,只管盯着孩子学习,一举一动都要点评下。“你看你又走神了……你看你这个字母写得多难看……”
我做好我自己的事,我也相信他能做好自己的事。真的发现了问题,回家后梳理一下,统一和他沟通,当面大吼大叫,他多没面子,小孩也要自尊心的呀。
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我问他,“你觉得妈妈有什么优点?”小娃认真想了半天,“我觉得妈妈很勤奋。”
妈妈勤奋,娃也会勤奋,勤奋的人最大的优点是一切都是自己的事,没有那么多依赖心。
小学时老师部署家长考孩子生字,娃会满脸陪笑地把书递给我,“妈妈,给你添麻烦了,请考我一下刚学过的生字。”有时,我忙着写稿子会离不开书房,他说,“没关系,妈妈你大点声喊,我在我自己的房间里能听到。”
我不仅从不陪娃写作业,而且就算是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我也只是提醒他一下,“是不是该以前准备总复习了?”从不会过多介入。只是如果成绩不理想,我会帮着他分析原因,如何改进。
第三,偷懒的终极大杀器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育上讲究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父母的要有耐心和耐心陪伴孩子一起长大,不过度看重孩子的成绩,不等于不重视孩子的成长。
我始终认为,和孩子的学习成绩相比,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自我的纳悦。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孩子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会影响到生活和情感的经营。而有了后者,前者往往可以不会差到哪里去。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每当娃遇到挫折或者不开心,我们都要进行沟通,我会教他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开解他的情绪,帮助他度过难关。
我们家的风气是最自由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平等探讨问题,我们有不会的问题也会坦白向孩子求教,我们做错了事情也照样认错,这很正常,父母也未必就比孩子聪明多少。
我家娃学习一直不错,算得上是学霸,虽然他自己一直很谦虚,不承认这事。但比成绩更令我欣喜的是,孩子活得快乐,活得自由,活得充实,活得自信,他将学习视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内在的成就感,娃的班主任和我说,“我从没见过这样每天欢天喜地来上学的孩子。”
而拖沓的孩子,父母不看就学不进去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内在的问题,那就是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成就感和创造力。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越用力,孩子的学习效果越差。
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就要始终注重以鼓励为主,即使孩子再笨,也不能恶语相向,把羞辱和人身攻击当作是激励。
也不能唯成绩论,成绩好了就猛劲夸,“你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学习一旦下降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猛批,“我看你就不能夸,一夸就完蛋。”
更不能过度的压榨孩子的潜力,这次考第十,下次就要考第九,掉到第十一就算是退步了。一定要允许孩子的成长有个起落,就算是机器还需要维修呢,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始终不断的进步。在孩子失败灰心的时候,父母包容、支持的态度才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关键。
人生的路,关键的只有那么几步。为人父母亦如是,在孩子生命的关键期,一定要做对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做父母,不妨“懒”一点,这个“懒”,调转一个角度说,就是对自己生活的重视。
中国的父母为何总是当得苦哈哈的,是因为把父母这个称谓当成黑魔法的封印,烙在自己身上,迷失了自己,忘掉了自己。
其实父母并不只有付出和牺牲,能有机会为人父母,那是十分需要感激的事情。从我做母亲的经历中我深深感觉到,做父母固然有苦的那一面,但欢乐更多。
虽然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也是他们精神上的主宰者,但那绝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我们给出了一些我们原本知道的,孩子会回报给我们一些我们已经遗忘的。看孩子在成长,让我们重温一遍生命的奇迹,身为父母,也会有成长。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会驱使父母去学习如何承担好自己身上的角色,看到自己的父母本身就在享受生活,对生活饱含热情,这将是孩子在人生中所学到的,关于生命的第一堂课。这是无声的教学,更是生命最强大的感染力。
如果对如何教育一个孩子一无所知,那么最起码,请快乐的生活,享受自己当父母的每一天。
-END-
本文文字原创,配图来源网络
近期相关文章推荐
▽
我们真的教会孩子爱了吗?
不知道怎么教小孩子吗?把自己想象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