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玩录像”正式启动,虽然只上新了一集曾老师针对20分钟咨询录像做的督导,很多学习过的人已经发来反馈,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从三种视角去感受整个咨询过程——咨询视角,督导视角,同辈视角。
今天我邀来付丽娟老师,请她聊聊作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也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发起者,她有过哪些具体的考虑,也许读过之后,对于怎样成为一个咨询师师,有没有更有效率的办法,你会获得一些启发。
1慢是不急功近利,但成长还是得讲点效率付丽娟:对玩录像这个项目我思考了很多,从一开始我们做课程,我们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我们自己是搞专业的,我们自己做临床,做治疗,而且我们本身就是学习者,都会参加一些培训,学习慢慢变成成熟的治疗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会去了解,怎样学习是对自己来说可能更有效率些。
如果按照我们以前对学习心理治疗的一个假设,可能最短需要3到5年的时间泡在培训里面,什么培训都去上,然后再来尝试去做,大家都有这个假设,我觉得这个可能并不是一个最有效率的路径,肯定还有更有效率的方法。
我们的培训一直在找一个更有效率的方法,一个更省时间的方式,我觉得时间是最大的成本,我也觉得时间是可以省出来的。其实我们每一个项目都在考虑时间成本,在过去的项目里面有跨时一年半的,也有稍微短一点不超过半年的,所以其实学习心理咨询的可能的时间基数就在这里了,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最短一年,最长上不封顶。
这讲的是说从一个比较新的新手到一个可以去收费,去赚钱,而不说你的生活主要用来学,做咨询可以补贴你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了的这个程度,我认为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其实是可以的,其实就比我们传统来讲的3到5年至少省掉一年半的时间。
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说我在考虑培训,今年我们沉寂了一年,除了已有的在运行的项目,什么新的都没有做,其实就是在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教学的内容,推出去之后能够让学员尽可能很实在的学到东西。
实在学到东西不是实在去搞理论,是实在学到怎么操作,怎么做治疗,或者至少可以辩识这个治疗是怎么做的。然后我觉得因为我们工作室的大家都是转行过来的,最开始的治疗师,张聪、徐倩、沈娟不都是转行的吗,从2013年开始工作室成立,那个时候我们大家就在一起,她们那个时候是工作人员吧,也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受过什么专业的训练,就等于说从零开始,然后到现在她们都可以做治疗,而且还能讲课,其实到现在是四年时间,但是她们是从去年从前年就开始涉足讲课了。
所以,当然最重要的是就是我们最开始就让她们做录像咨询,然后针对录像督导,这样做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对于操作来讲,我先不谈理论啊,就操作来讲是最好的方式,这个是在我们内部试验过的,效果还不错。然后后来像你呀,文梅呀不也在这样做吗,包括现在新进的咨询师也都在这样做,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已经被我们自己验证过的觉得比较好的方式,那我觉得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方式推出去,把我们自己内部用得好的方式推出去。
2同学比大咖,更接近你的真实水平付丽娟:所以就想可以玩角色扮演。
有的机构其实也在尝试让老师做,给学员看,我觉得那是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大家可以去内化老师,也是一个好的方式。但是我觉得可以还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是老师做的嘛,那更肯定是更熟,你看了知道他怎么做,但是等到你自己做的时候可能做不来,因为你自己的那些东西可能还没触碰到,你作为一个治疗师的工作的体验是没有打开的,还没有激活的,所以即便说你把他的那个样子,说话的神情啊,包括他说的内容你都能够通过记忆储存下来,但是当你再去面对一个陌生的来访者的时候,你是无法调动出来的,因为你的体验没有打开。
然后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看普通人怎么做,因为普通人跟我们自己最接近,我们不是大咖,也不是神,意思就是说有一个方式是看大咖怎么做,另一个方式是看身边的同学怎么做,因为同学的距离是最近的,体验是最相似的,所以看同学怎么做,才是最贴的,可以被激发更多的。
黄思思:可不可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类似于我们做的是一套难题集,针对的是大家可能经常会遇到的困难情境去做督导,而大咖们不会出现这些比较基础的问题。
付丽娟:对,基础问题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在督导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是说哪一个重要时刻你做得不到位,而是说有些时候基础的部分就已经不在那条线上了,已经偏了。所以我觉得你刚才说的这个比喻蛮好的,就是我们要看那个基础的部分。
几个月之前我们不是招了咨询师吗,报了一百多人,我们最后只挑出了四个人,而四个人其实对我们来讲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要求的标准,我们只是说给她们一个时间然后再看再通过录像督导,看能不能再往上提高一些。而这一百多号人里面,其实是有不少人是参加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的,而且在做体验,也在做督导,我们首先不怀疑他们报过来的资料的真实性,那我们只能说,是不是他们在做基础的时候,在做最基础的东西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人帮他们校正的,其实是没有眼睛看到的。
因为大家去报案例督导是怎么报呢,是去报加工处理的东西,会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刻,重要的移情反移情,重要的咨询关系,你会报那个基础的部分吗?这个部分会被忽略掉,会不记得,比如某个表情啊,神态啊,某一次白眼啊,处在咨询当下时你根本都不会意识到这些。你只会报你认为治疗中那些非常深刻的时刻。
但那些浅显的东西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些浅显的东西都在你的日常,就在你治疗的时候,你可能在一次治疗当中说两句你认为非常有见地的很高明的解释,但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它的时候,你可能就在那种一个很惯常的状态里面,就是对自己怎么去用这些基础都不太明白的状态里面。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多号人里面有不少参加过一些很厉害的系统培训,但经过一个15分钟的模拟咨询面试,他过不了,就是因为他的日常基础反应有问题,而这可能是大家都忽略的部分。比如说有时候在治疗当中,我们常说共情,但如果尺度把握得不好,他觉得自己是在共情,可是从一个第三方视角去看的话,就会觉得这是在煽情,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而并不是在一个交流的状态里面。这就是一个日常当中我们自己看不见的部分,很基础的部分,就是人跟人打交道。
3去触摸吧,就像没看过照片一样付丽娟:所以发起这个课程,我其实考虑的是说怎么能够直观。我们去讲一个案例,比如说像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还有其他的老师可能在讲课当中也会贯穿自己的案例,但是这些都是转化处理过了。就像是你给孩子去看一张桌子的画,告诉他画里这个东西是桌子,跟你让他去触摸这个桌子,这是不一样的,触摸这是一个实体,所以我们其实想给大家看的是实体,一个真真实实的五十分钟,两个人是怎么待下来的。
虽然是扮演,视频中病人都是我们内部的治疗师去扮演的,我们给病人安排了人设和剧本,他有什么样的成长背景,内心冲突,但是我们是没有准备台词的,病人说了什么,治疗师下一句怎么接,台词是没有的,都是治疗室中碰撞出来的反应。以前在爬椅子课的时候我们用这种扮演的方式,很多学员就一直处在这不是真的的一个焦虑里面,大家觉得这样学不到东西,但不是这样的,这里我们呈现的每一部分都是真的,两个人怎么过招。
因为伦理的原因,我们不可能,我们当然也希望能够找到真的病人来做,但是出于伦理的考虑不可能这么做,也不可能有人愿意被这么做,所以如果大家对真假那么介意的话,其实是可以放松一点的。可以更多去探讨细节,触碰细节,你可以看到治疗当中每一分钟是怎么,这两个人是怎么待在一起的。
黄思思:这么说有点像亲子教育的实操班,而不是给妈妈一本育儿书。
付老师:对。书这样的资源,大家都太多了,我们做自己比较有优势的吧,也有用,有效率,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我们自己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内部咨询师的。
何异写过一篇文章,写学自行车,你跟一个孩子讲自行车要怎样学,讲两天,但就不让她碰自行车,她根本都没感觉,她不可能学到。同时呢,还是这个孩子,你不跟她讲怎么学自行车,你扔一辆自行车给她,让她自己去体验,她也许就能骑会,她能够去掌握。这又涉及到理论,我觉得其实那些理论其实最后还是服务于在治疗当中你跟一个人的接触,怎么样可以有更多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去理解这个人的内在,说到底我觉得理论还是为这个服务的。
4愿你忙得有时间,思考助人这件事黄思思:那你觉得这个项目最适合哪些人群?
付老师:我觉得这个项目适合的人群,新手不用说了,肯定是非常适合的。就是还没做过咨询,但以后想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肯定是非常适合的,因为你看这个就已经相当于帮你在脑袋里设置了很多场景,在这些场景下,什么样的做法是不符合标准的,就是说可以帮助一个新手了解治疗大概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的。再就是对于从业的年限有个三五年的,我觉得都可以。
黄思思:从业三五年,遇到瓶颈的?
付老师:其实不能说遇到瓶颈的,因为有很多人遇到瓶颈他不自知,他不会觉得他遇到瓶颈了。因为你知道助人会是一个具有魔力的东西,就是当你在做一个助人的职业的时候,你需要或者你把它定义为你在助人,它就会把你放在一个你看不见自己的位置上面。就算你瞎做,根本就没有帮助到别人,或者做得很没有美感,但当你贴了助人的标签,你就自己感动了,你觉得自己真是在做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你在帮助另外一个生命,然后做治疗做得每天都蛮高兴蛮愉悦蛮充实蛮有成就感。
这个非常糟糕,就是感觉不到这个职业会带来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压力呀,倦怠呀,或者质问,可能会质问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我通过这个工作在体现自己的什么,这些自我的质疑如果都没有的话,我觉得这个可能在一个跟这个职业很隔离的状态。
我们只做自己试过有效的课程
减少你的选择成本
玩录像·第一季
督导师:曾奇峰&李孟潮
公开测试期间
不可思议拼课价399元
了解详情
☟
年度大制作 | 我们已经在玩“电影”了,还同步搞定了“影评”
了解过详情要拼课
☟
刷课二维码扫码直达教室门口
付费后转发拼课链接即可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