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妞,现在会喊爸爸了。不过,吐字非常不清晰,an~ ba ~(俺爸)。天哪,这个小妮子说话咋那么土?
一股村里人的气息~~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爸爸,而不是俺爸!
在本地,亲人之间的称谓,往往会加上一个‘俺’字。
比如,俺哥,俺姐,俺妹。
我姐我妹在外面生活了那么多年,对我的称呼仍然是,俺弟,俺哥!
土,都太土了。哈~~
这些年,村里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在合肥定居了,有的在本市买了房,安了家。
说到底,身边的大环境,基本上完成了从农耕文化到商业文明的转变。但,说话谈吐,依然具备村里人的烙印。
哪怕是,从‘俺爸’过渡到‘我爸’这个小小的细节,可能都需要整整一代人的‘进化’‘演变’。
中秋节那天,我妹打电话来了。我娘接的,手机开了外音。
我妹上来就问,俺哥呢?!
算她有良心,还知道关心我。
打小,我妹就喜欢在我屁股后面转悠。王小二今天偷个鸡,明天摸个狗,后天看人家妇女解个手…….
往往,我妹都是从犯。
上述文字,纯属开个玩笑。
说正经的,小的时候,经常偷邻居家的西瓜,葡萄之类的。我妹充当的角色是,把风员。
专门把风的~~
事实上,几乎每次,她都玩忽职守。记得有一次,偷人家的葡萄,我让她把风。有动静,就摇树。
后来,看到主人来了,她立马开溜了,往家里跑。竟然不把事先约定好的暗号发送给我。
摇树啊,你咋不摇树啊!
结果,王小二被老农逮了个正着。老农领着我,去找我爹我娘了。王小二,挨揍,那是自然的。
我爹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而,每次我妹都会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她总会一脸委屈地说,是俺哥硬拉我去的。
直到今天,我都想不明白一个问题:自己家里就有葡萄树,为啥还要去偷人家的?
或许,是因为,偷来的东西,更香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小妮子早已在外地成家立业了。现在再说这些陈年往事,未免又陷入了怀旧的局。
又要唏嘘一番~~
好了,好了,不说这些。但,这些年,我妹总会亲切地喊我:俺哥!
比如,中秋节那天,在电话里。她说,俺哥,我给你说个素材,你可以写写。
我说,说吧。
她说,我们公司业务部的俩人,因为一些事情,打起来了。一个是六安的,一个是‘虚线’的。
虚线,指的是,宿州市。
注:宿州市,以前叫宿县。在本地方言里,宿,发音,xu。于是,就‘虚线’了!
我说,这有什么素材?
她说,地域歧视啊,六安人说,皖北人的名声,都是被你这样的人搞坏的。一句话,怼的对方,竟然没词了。这个素材咋样?
我说,不咋样。
她说,那好吧!胖妞多重了?
我说,我还有事,就不跟你闲扯了。我把电话给恁嫂子,你们聊吧。
女人们之间的聊天话题,无非就是化妆品,去哪游玩,或者,家庭生活之类的琐事。
丫丫在言语中,充满抱怨。意思是,王小二在婚前吹得天花乱坠,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疼老婆顾家的好男人。
婚后呢?
原形毕露了!还邋遢得要命,经常不洗脚就睡觉。
而,中老年妇女的聊天话题焦点呢?
菜价,油价,肉价!
我娘只要跟姥姥碰头了,必然会谈及这些。比如,中秋那天,我娘一个劲地抱怨,青菜的价格,涨得太厉害了!
而我,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仍然在思索地域歧视这个问题。的确,以前,写过。
但总感觉,没写透彻。
针对地域歧视,如果只用‘每个地方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这句话去反驳,未免太肤浅了。
至少,显得有些单薄。
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皖北,豫东地区的人,在外地的名声的确不太好。
这两个地方,相对都比较落后。
从历史上来说,这个地方,是黄河的洪泛区。黄河的洪泛,一直困扰着历朝历代的人们。
大禹治水,治的啥?
黄河。
远了不说,就说,几十年,当权者人工制造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事件,花园口决堤,导致了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
还有,在本地,有个叫砀山县的某个区域。据说,曾经就是黄河改道故地,黄河故道。
大伙儿,有没有思考一个问题。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
弄点良田,整点家业,说不好哪天就被水给冲没了。水患过后,死得死,伤得伤,跑得跑。
田地,房屋,商铺产权不明。
就跟重新洗了牌一样,谁抢到就是谁的。辛勤劳作,积累家产,光耀门楣,这条路,压根就行不通。
换作咱,咱会有什么心理?
在这种极不稳定的环境下生活,还能有什么心理?
多半,选择短期策略。
至于,长远计划,呵呵……
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环境,就会滋生什么样的老百姓。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
与其说,当地居民,滑头,不如说,机智灵活应变。至于说,抱团,那是必然的。
面对灾难的时候,往往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对抗的。大伙儿必须拧成一股绳子。
突然发现,这个话题太大,时间有限,边写边收缩内容范围,望大伙儿理解。
总而言之,以上所说的种种群体意识或行为,不光在当时存在,甚至,已经作为基因遗传了下来。
只是,咱们不愿意承认。或者说,没发现,而已。
至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地域歧视。我是极度反感的。怎么说呢?
但凡有偏见的人,他的层次一定是很Low的。
任何以局部现象给整个地区贴标签的人,都是狭隘的。
地域歧视,自古就有。
比如,《揠苗助长》,从前有个宋国人……
《守株待兔》,从前有个宋国人…….
《刻舟求剑》,从前有个楚国人……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楚国人……
《自相矛盾》,从前有个楚国人…….
《叶公好龙》,楚国叶公子高好龙…….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合着,宋国,楚国人,都是傻逼!
而这两个国家的辐射范围,部分区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徽境地哇!说到底,河南,安徽,自古以来,就是倒霉蛋。
刚才我说了,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作为基因遗传下来的。这是骨子里的东西。
在现代,更多地是,一种从众心理。别人那么说,他就真的信了。据说,上海人小气。你和上海人有过交集吗?
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你认识几个广东人?
安徽人,都是孬种?你又跟几个安徽人相处过?
那么,你的信息源又是什么?
只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
这些年,老爷们提出号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人家搞得有声有色。
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还有一个中部崛起呢!
崛起了吗?
至少,我没看到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或政策倾斜。
经常也会有上海的读者拿我打趣,调侃,大概意思是,你再能,你的标签,是去不掉的。
我也会开玩笑地反驳下,我他妈就是安徽人,咋啦?!
有的时候,我也会思考这个问题。人家为啥歧视咱?
一切歧视的根源,都是经济歧视。
倘若,上海人和安徽人对调呢?就是,上海所有的居民都搬到安徽生活,安徽人全都跑上海生活,这会是个啥结果?
个人推测,上海人,比安徽人的表现,好不哪去。
这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
穷,是万恶之源!
任何一个地区的现状,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再不济,河南人,安徽人也曾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些,他们只会一味地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排斥,歧视,贴标签。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