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孕妇跳楼自杀事件沸沸扬扬,家属、医院各执一词,俨然一出“罗生门”。
但今天,我们不聊这件事的是非对错,只是单纯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
办公室的小伙伴在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震惊,无法想象是怎样一种绝望让妈妈带着未来得及看世界一眼的孩子纵身一跃。事件的发酵和报道将症结引向了剖腹产和顺产之争,又引发了办公室的一阵恐慌。
尤其90后的女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不要生孩子了,还有的说,以后不要结婚了,连恋爱也不谈了!生孩子太痛苦了!
其实分娩一直都有,为什么这次能引发这么大的讨论呢?
因为太痛吗?不是,疼痛一直在。
因为才知道剖腹产和顺产吗?不是,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因为家人或医院太不近人情吗?有这方面原因,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愤慨。
但在我看,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件事情激起了人们的恐惧。
恐惧是人们生来就有的情绪,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担心无法生存,一个是担心无法得到爱。
显然,孕妇跳楼自杀事件同时触及到了这两个方面,尤其激发了未婚未育的女孩子们的恐惧。
恐惧自己是不是也会在半只脚都踏入鬼门关的时候依然只是丈夫婆婆眼中的生育工具,再撕心裂肺的疼痛也换不来他们一点关心。
那为什么现在大家才知道害怕呢?
王浩威在《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一书里提到,恐惧有一个复杂的转换机制,当人们面对生存威胁时,“看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看见”不一定是亲身经历,新闻报道、道听途说都可以称为“看见”,即指直接间接获得经验。
他还提到一个故事,2013年5月,台大医院女医生被酒驾司机闯红灯撞死后,大家都开始觉得过马路很可怕,尤其是心理距离越近的(比如住在同一区域,有同样年纪等等),恐惧越深,他的一位来访者甚至看到斑马线就害怕。
恐惧激发了人们的焦虑,人们在激烈的情绪下理智很难保持清醒,况且分娩这种事情又具有共性,可以说和每个人相关。
即使是男士,从妻子怀孕到分娩那天,也都在间接参与到这件事当中,因此就更加快了恐惧焦虑的传染,出现了爆发性的关注。
但这种情绪能持续多久呢?可以预见,在过去一段时间后这件事情就会烟消云散,很少有人会再提起。
为什么人们这么快就学会了遗忘?
因为人们在面对恐惧时,常常有三种反应:战斗、逃跑、放弃。
比如玻璃栈道,有的人明明害怕,但还是要去走,这是战斗。有的人直接就不上去,这是逃跑。还有的人,走到半截腿软直接躺下了,或者坐着不走了,这是放弃。
人们通过战斗和逃跑想要去克服或者避免恐惧,而当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不如放弃挣扎保存身体资源。
面对分娩的疼痛,因此就不结婚和不要孩子的毕竟还是少数。办公室里嚷嚷着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姑娘,也只是过过嘴瘾。
大多数人还是要跟分娩打交道,最终一切行为还是照旧,而这件事燃爆的情绪和获得的关注,也就慢慢得到平复。
很多东西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有看到,看到了,恐惧就来临了,过段时间又看不到了,也就无所谓了。
我不想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忍忍就过去了。
只是希望这件事引发的关注,和对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的探讨,不要沦为一场消费。
你可能还想看:
心口捂得发烫的话,你还说得出口吗?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关键词
【巡讲】【冥想】【读书会】
更多干货等着你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