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保有初心,不执着于来路,也无必达的目标 | BetterRead
日期:2017-09-07 作者:王烁 阅读:

保有初心,不执着于来路,也无必达的目标 | BetterRead

文 |  王烁

少小流亡,终身飘泊,保有初心而不执着于来路,也没有必达的目标,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 找寻一条中间略偏左的道路: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在发展与贫富鸿沟之间,结果自然是失败。但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失败是人生恒常。人生没有成功,只有偶尔不失败;没有崇高,只有尽量不猥琐;没有长乐未央,只有眼下不伤悲。

赫希曼的传记Wordly Philosopher《入世哲人》看完了,作者也是犹太人,文字极好,令人惊艳。提示两点:第一是不要轻易入坑,这书英文版厚达700多页,你得想好对一个人有没有必要了解得如此之细。第二是对那些完全不了解赫希曼的人来说,这标题既好又有误导,好在入世两个字恰如其份,略有误导在于他从不曾是哲学家(philosopher),一生所务经世济用之学。

赫希曼生前享有盛名,可惜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其中重要原因是难于给他归类。普通人只过一辈子,他至少过了三辈子。年少从事政治,上过战场,逃过命;青年到中年成为首曲一指的发展经济学家;中年后再度转型,成为政治学家。看上去是从传奇走向辉煌,然而细细读来,却是一连串的逆境和命运的偶然。

希特勒上台时,赫希曼在柏林,高中毕业,18岁犹太青年,激进左派。正值父亲病亡,葬礼后即自我放逐到法国,逃离纳粹,辗转求学。数年后作为首批外援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拿到博士学位。

二战爆发,赫希曼参加法军作战,未几战败,流落马赛。与美国记者弗莱、富二代美女玛丽·高德等人合作,他将两三千位困在德占欧洲的文化名人经西班牙营救到美国,随后自己也逃美。

这三个人中,数赫希曼自己最通俗务。高德带来了钱,弗莱带来了美国的通道,但造假证件,联络黑帮,忽悠维希政府官员,安排在妓院接头以掩人耳目,这些是赫希曼的工作。一切管用就行。

某日,他要高德去看守所忽悠警长放出几位文化人。“为什么派我去?”高德问问。“因为你长着一张全世界天真无辜的脸,你扯什么别人都会信。”25岁的赫希曼告诉比他大6岁的高德。果然。

珍珠港事件爆发时,赫希曼身在伯克利,他学术训练本专长于经济情报分析,又会各种欧洲语言,特地前往华盛顿,想投入战略服务办公室(OSS,中情局前身)门下,被拒,只好回加州本地报名参军,第三次成为新兵赫希曼。

训练期满,长官发现了他的多重能力,层层上报,兜兜转转,反过来战略服务办公室看上了他。抱着极大的希望,赫希曼成为其一员,却发现人家只想让他做翻译。他被派到北非呆了近一年,然后随美军在意大利向北推进,战争结束时才到意奥边境。

1945年,赫希曼已30岁,自少年起便以纳粹为死敌,为此历经西班牙内战、德法、美德三场战争,却未有机会参加一次真刀真枪的战斗。唯一一次在聚光灯下,是被指定为战后第一个受审、定罪、处死的德国战犯、将军多斯特勒(下图)在庭上做翻译。

以替战犯发言,赫希曼为青年时代画上句号,人生际遇就是如此吊诡。

对普通人来说,这已足以填满一辈子;但对赫希曼来说,第二辈子即将开始。

告别游子、政青,终结与纳粹不死不休的战争,他转而走在前往发展经济学家的道路上。起能执剑,坐能论道,是知识分子理想,王阳明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眼中千年一人,跟他带兵平乱关系蛮大;赫希曼当过兵,救过人,进过妓院,搞过政治,这一切尘埃落定,才开始治学。他属于那个时代从欧洲逃难到美国的一代最优秀知识分子,他们是难以被某个专业定义的一群人。

接下来写赫希曼的第二辈子。它始于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保有初心,不执着于来路,也无必达的目标 | BetterRead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